頂點小說 > 大國院士 >第一百五十二章:前往LHC
    等到第二天,徐川總算是等到了威騰的回覆。

    “很漂亮的證明方法與論文,證明過程中的數學問題相當精髓。”

    “如果你還沒有想好將這篇論文投給哪個期刊的話,那我向你推薦《物理評論》,它的D輯很適合這篇論文,而且是半月期刊,審覈速度較快,如果你想盡快看到你的這篇論文登陸期刊的話。”

    “另外,我替你申請了一下LHC的質子加速器,以用於解決這個問題,時間在這個月的二十五號,記得準備一下籤證護照之類的東西。”

    回覆的郵件很簡單,總共就三句話,但讓徐川整個人瞬間就興奮了起來。

    老教授的三句話一句誇讚了這篇論文,一句則向他推薦了投稿的對象,第三句則是告知他申請質子加速器使用的情況。

    其中最讓他重視的自然是最後一句了,質子加速器的申請使用。

    這個纔是最關鍵的東西。

    至於這位老教授推薦他投稿論文的對象,和他的選擇是一樣的。

    《物理評論》是米國的一個學術性期刊,創辦於1893年。

    該雜誌刊登物理學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科學評論等文章,由米國物理學會出版發行,分爲ABCDE等分刊。

    A區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B區是凝聚態物理、材料物理、C區是核物理、D區是粒子、場、引力、宇宙學物理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統計物理學、非線性物理學各方面的物理。

    可以說《物理評論》涵蓋了物理學所有的分支學科,不分冷門熱門。

    但它對於論文的要求並不算很高,只要文章創意足夠且論證清晰,都能送審甚至發表。

    這對於學術研究是好事,但也造成了它的影響因子影響因子較低,且存在部分論文灌水的現象。

    不過它整體的文章質量還是要高於其他學術雜誌的。

    因爲在《物理評論》的發表要求文章,要有文章有足夠的創意或者解決了某些較爲重要的物理問題。

    物理上許多重大發現也都發表在《物理評論》上,如量子霍爾效應,引力波等等。

    當然,最近兩年,《物理評論》也開始了限制文章發表的數量,以尋求在一定範圍內提升影響因子。

    不過整體而言,這是相當適合質子半徑之謎這個問題的。

    ........

    剛將論文投遞給《物理評論》後,剩下的便是等待。

    儘管《物理評論》的審覈編輯衆多,但要完成一份可以說的上是意義‘重大’的論文的審覈,還是需要不少的時間的。

    這並不是某一個期刊的問題,而是所有頂級期刊在面對頂級論文時共同的反應。

    他們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確保投稿給自己的論文沒有任何問題,可以登陸期刊。

    ….就像徐川投給《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年度評論》的‘Xu-Weyl-Berry定理精準計算遙遠天體的參數信息方法論文’,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三個月了,都還沒有正式登刊。

    可見一篇頂級的SCI論文要登陸期刊需要多麼漫長的時間。

    而此前那種弱Weyl-Berry猜想的證明論文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能登陸期刊的機遇,簡直是不可復刻的。

    對於這個,徐川也沒什麼辦法,這是學術界的規矩,也是必要爲了確保科學正確的必要流程。

    哪怕是愛因斯坦穿越過來了寫論文,相信也是需要審覈的。

    所以將論文投遞出去後,徐川就回歸了正常的普林斯頓大學生活。

    一方面跟隨德利涅教授學習數論和微分方程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則是聽其他教授的講課。

    至於他休閒娛樂的時間,遠比其他的普林斯頓學生要少,或者說近乎沒有。

    此前收到過的那些各種俱樂部的名片與邀請,他幾乎都沒有去過。

    重生後的第二次普林斯頓學習,比重生前第一次還要來着更加刺股懸梁。

    誰讓他這次在‘名義’上是雙修呢。

    相對比國內的大學來說,普林斯頓的博士學位設置的課堂要多不少。

    儘管博士不是學出來的,你不可能只靠“學習”已有的知識拿到博士學位,但不學習是肯定不行的。

    特別是數學物理這兩門課程,與其他學科不一樣。

    你要想在數學物理這兩個領域內有相當成就,你得從前人走過的路一步步親自過來。

    從最簡單的集合或者範疇開始,到需要解決的問題。

    你需要在這些之間用‘定義定理’證明可以串成很長的一串邏輯鏈條,而且需要很多概念的加入成爲一個概念的網絡。

    完成一個成果,比如證一個定理需要對這個網絡中所有概念的掌握,否則自己寫的東西自己都看不懂。

    這是對知識的最小要求,但往往它就已經橫跨了數學中好幾個領域。

    沒有誰能例外,這很公平。

    天才或可以更快地找到捷徑跳過一部分的細枝末節,但最原始的積累是無論如何都跳不過去的。

    .........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時間很快就來到了七月中旬。

    在和陳正平確認他的實驗是十八號開始後,徐川再度向德利涅教授請了假,然後買票飛往了歐洲。

    從普林斯頓去歐洲可比回華國容易多了。

    短短几個小時的時間就足夠了,都用不上倒時差。

    到了瑞士,徐川給自己的導師打了個電話,按照地理位置打車順利的找到了酒店。

    陳正平居住的城市在日內瓦,選擇的酒店是一家五星級的國際酒店,反正住宿什麼的都是可以報銷的,不用過於節省。

    順帶提一下,他這次來歐洲,無論是機票還是的住宿,也都是跟隨陳正平一起報銷的。

    ….當然,他也可以選擇向普林斯頓報銷,相信無論是德利涅還是威騰,都很樂意替他申請這份出差資金。

    .........

    順利的達到酒店,大堂中,徐川剛要上前臺辦理入住手續,一個華人模樣的青年就走了過來。

    “徐川師弟?”

    熟悉的中文讓徐川好奇的看了過去,入目的人影讓他感到一絲熟悉,不過一時半會沒想起來是誰。

    確認自己沒有找錯人後,青年咧嘴笑了笑,道:“你好,我叫齊希韶,早些年跟隨陳正平導師學習過物理。”

    “你好,齊師兄。”徐川連忙打了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