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詭三國 >第2363章誰拉誰的名單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孫之身,祖宗之所遺也。』

    徐庶揹着手,站在李氏祠堂院落之側,看着在祠堂當中照壁之上寫着的李氏家訓,一邊看,一邊念着,頗有些搖頭晃腦,很是認同的模樣。

    『……尤木有根無根則枯,如水有源無源則涸。子孫永世得享,承國樂利之澤,祖宗積慶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則忘本,忘本則枝葉不昌。故歲時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無厥無慢。至於立身修德,無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寫得倒是不錯……』徐庶笑呵呵的回頭看了一眼郪縣三老,言外之意是再明顯不過了。

    郪縣三老沉默着,一句話都不說。

    徐庶也不理會,徑直往裏走,然後到了祠堂供奉李氏先祖牌位的門前,站定了,沒進去,就是左右看了看,似乎在尋找着什麼,『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且不知祠內蟻穴幾何,隙煙多少?』

    郪縣三老吸了一口涼氣,欲言又止。

    徐庶轉過身,看着郪縣三老,說道:『一族之英傑,或重於祠,或敬於鄉,然放眼天下之才,如過江之鯽……主公納百川之士,關中北地就不說了,單說川蜀之地,便有武陽張氏,德陽古氏,閬中狐氏,馬氏,周氏,安漢龔氏,成都張氏,杜氏,柳氏,郫縣何氏,建寧俞氏等等,皆有才學,各有其能,亦安其職……』

    徐庶似笑非笑的看着郪縣三老,『這廣漢李氏……呵呵,想必李翁亦知鄰人遺斧,且不知這李氏,是求其斧,亦或是惡其鄰?』

    徐庶每報出一個姓氏來,郪縣三老的神情就略微萎靡一分,到了最後便是完全垮塌下去,但依舊強言道:『然亦有襲氏,張氏,鄧氏,劉氏,扶氏等,今又得增李氏,又有何妨?!』

    郪縣三老所言,襲氏是襲肅,斐潛入川之後不滿劉璋被廢,投了東吳。周瑜表以肅兵益呂蒙,蒙盛稱肅有膽用,千里投奔,不宜奪兵。

    張氏張裔,鄧氏鄧賢,原本是劉璋手下大將,一度和張任一同抵禦斐潛南下,最終張任身亡,張裔鄧賢被流放。

    劉氏就不說了,而扶氏是扶禁,原是朐忍縣大族,在斐潛南下川蜀之時,覺得有機可乘,可以擴大一波,興兵爲亂,率衆萬餘,沿江攻伐,後被霍峻伺隙擊破斬殺。

    『哦?』徐庶將眉毛挑了挑,『哦,李翁此言……竟自詡此等逆賊……果然,果然啊,呵呵,哈哈哈……』

    郪縣三老一時激憤,脫口而出之後就覺得不對,但是話說出去了又收不回來,當場被徐庶抓住小尾巴之後也就只能是咬牙繼續硬抗,但是氣勢上已經不行了,就像是臨死的鴨子,怎麼也要嘎嘎兩聲,『春秋有疾以亂立,以淫亡,而不免鞭屍之禍!天道明威,各以類應,可不畏哉!今李氏應劫,非時也,乃命也,千百年後,尤青冊有載,後人評說!』

    徐庶仰頭哈哈大笑。

    郪縣三老死死的盯着徐庶,頑強的維護着自己的尊嚴。

    蝦仁,呃,殺人麼,很容易,白刀子下去,不管是紅的還是綠的,反正就完事了,但是殺人之後的事情就很多了……

    廣漢李氏,不僅僅是一個郪縣的代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川蜀士族,也就是川蜀文化界的一面旗幟,嗯,三面旗幟,李氏三龍麼,雖說已經倒了一面,但是在川蜀之中,經學體系之內,依舊還是有廣漢李氏的分量。

    在歷史上,廣漢李氏是勸進劉備成爲漢中王的表章撰寫人。

    真要是在文學上面啥都不懂的,亦或是什麼也代表不了的,劉備會把這個任務交給廣漢李氏來撰寫麼?

    這一次川蜀的風波當中,雖然說廣漢李氏最終失敗,但是也很明顯的看出其名頭在川蜀民間還是比較好用的,至少招攬遊俠什麼的時候,那些混子浪蕩子沒有二話就來了,在其中,錢財的力量有一定的作用,但也看出作爲廣漢李氏對於一般民衆的信賴和吸引。

    徐庶要『清除』廣漢李氏的力量,光喫蝦仁顯然味道不足,還是要豬心一起炒,才能算是一道菜。

    精神和物質,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相對應的,就是徐庶不僅是要搞定這些人的肉體,還需要搞定這些人的思想。

    而思想的關鍵,便是學派。

    川蜀學派之中,廣漢李氏又佔據了一席之地,要不然那個所謂『李氏三龍』是怎麼傳出來的?還不是師父師叔徒子徒孫一大把相互吹捧着起來的麼?

    早在斐潛南下川蜀之前,川蜀流行的主要是神神叨叨的讖緯之言和天文推步、占卜、觀人之術。

    川蜀相對來說比較閉塞,周邊又都是蠻人賨人氐人等等,受到這些人的影響,對於巫毒之類的東西也比較常見。即便是到了後世,也常常有些說南中蠻夷『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盟詛要之。』

    歷史上諸葛亮南征之後,爲了改變這個狀況,出於某些政治上的目的和軍事上的需求,也爲了開啓這些蠻人氐人的民智,諸葛亮乃爲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牛、馬、羊;再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

    顯然諸葛亮的這一套小人書畫冊,也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歷史上諸葛亮掌權期間內,南蠻衆相對來說都還算是安分。

    在斐潛有意將主修讖緯之言的譙氏遷移到了關中之後,川蜀之中原本被壓制的經學之道就反彈了起來,廣漢李氏就在這個過程當中收益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徐庶一方面要關注川蜀內部各項動態,另外一方面還要防備着周邊的蠻人賨人氐人等等,對於成都學宮之內的事情,也真是沒有辦法天天盯着,再加上川蜀之中一時之間也沒有像是司馬徽啊,鄭玄啊這樣的大人物壓着,引導着方向,所以成都學宮雖然在收集篩選典籍和延聘學者,傳授學習文章辭令、諸子與律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同樣的使得一些有心人膨脹了起來。

    再加上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益州士人與荊州、北方流亡士人之間的利益、政治上的衝突也蔓延到了學術爭論當中,並且借題發揮者衆,在諸葛亮給斐潛提交的川蜀觀風調查報告當中就有寫道,『時值庶事草創,學宮動多疑議,更相剋伐,謗讟忿爭,形於聲色,書籍有無,不相通借,時尋楚撻,以相震攇。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這一份報告,諸葛亮當然也同樣讓徐庶看過……

    當出現了問題的時候,一些人是儘可能的捂蓋子,一些人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一些人是裝作沒這回事能拖一天算一天,當然也有一些人會去主動想辦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