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詭三國 >第2810章尋常農戶投軍喜,複種輪耕勞作忙
    關中,右扶風。

    美陽。

    『族長……』又一個年輕人有些畏畏縮縮的走到了族長的面前。

    老者是美陽蘇氏的族長。

    最近有個事情讓他很是頭疼,尤其是看到『又』一個年輕人來找他的時候,『你也要去當兵?』

    『對,對的……』年輕人連連點頭,目光之中帶着期盼的神色。

    『我記得你家裏就只有兄弟兩個罷?你父親腿腳不太方便,你要是去當兵了,你家田畝都要你兄弟來耕作,忙得過來麼?』族長問道。

    年輕人有些拘謹的說道:『忙,忙得過來……我父親說了,實在不行就去請個勞役來幫忙……』

    因爲秦嶺勞役營的存在,一些服役時間較長,表現較好,即將滿期的勞役,將獲得這種短期工作的選擇權,一方面可以讓這些勞役提前接觸外界的社會,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讓這些勞役知道自己出了營地之後應該去哪裏賺錢養活自己。

    這種方式在後世之中很常見。

    這個方式方法,未必全數都是勞役或是罪犯,也比如一些正常的職業,比如大學生,或是遷徙戶的社會實踐,其實意圖是差不多的,讓這些人離開原本熟悉的環境,走向陌生的世界之前有一個熟悉的過程,但是在真正實施環節當中,因爲種種原因,往往落不到實處。

    族長嘆了口氣。這兩天來找他開條子去應徵的年輕人已經不下二十個了,再加上被農學社和工學社招走的年輕學徒,他村子裏面的青年勞動力已經減少了不下三十人,再這樣下去,先不說眼前春耕的問題,後續這些勞動力短缺造成的影響可能還會更多……

    如今這當兵的待遇也給得太好了罷!

    族長有些鬱悶的想着。

    竟然還有安家費……

    五石粟,也可兌換成爲相應的錢。

    不僅有安家費,兵餉也是足月發放,可以留着自己用,也可以讓驃騎之下的傾銀鋪託轉回家中。若是在戰場上獲得了功勳,則可以用來爵田,再加上軍中喫穿全包,也難怪這些年輕人都要去當兵了。

    『當兵要喫苦的,還有性命危險,你可是要想好了……』老族長提醒道。

    年輕人顯然不是非常明白死亡的含義,或是知道了但是並不太在乎,『沒事,真要是真那啥了……撫卹金都給俺爹,給俺兄弟娶媳婦……』

    『行吧,我給你開個條子……』族長有些無奈的說道,搖了搖頭。他雖然不是很願意年輕人都去當兵,但是如今來說,這也確實是一條好路子,他也沒有理由去攔阻這些年輕人去追逐他們的夢想。

    ……(o?1?9▽?1?9)o……

    斐潛當下,正在位於右扶風的農學社之中。

    原本這裏只是作爲棗祗的試驗田基地,但是後來越擴越大,佔地越來越多,再往後連農學士的培訓都放在了這裏,也就成爲了一個集學術科研實踐爲一體的綜合性的新興小鄉鎮。

    在斐潛和曹操達成了停戰協議之後,斐潛就清醒的認識到,雙方的這樣一個短暫和平建設時間,並不會維持多久。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短暫的和平約定,將越來越不穩定,隨着山東山西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衝突自然越來越多。

    這種政治上的不可調和的分歧和衝突,最終必然是導向戰爭。

    無論是山東還是山西,都在積蓄着力量,然後在某個時刻,將會以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是解決產生問題的人,畢竟這是華夏的優良傳統,從上古炎黃暴揍蠻尤開始,解決分歧的手段就包括但是不限於肉體上消滅對手。

    即便是不去理會山東山西之間的矛盾,從長期來看,無論是什麼政治體系,什麼封建王朝,都必須保持一定的軍事力量,否則周邊的『好鄰居』就會興高采烈的到華夏來零元購。

    要支撐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就需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

    對於斐潛這裏爲什麼能用較少的土地,較少的人力卻能供養出更多的兵卒,以及進行更多的商業活動,山東之人多數都以爲是斐潛在商業上帶來的經濟利益,但是實際上,很多山東人都被斐潛給騙了……

    很多山東人都以爲斐潛是重商主義,實際上斐潛骨子裏面依舊是重農主義,只不過是從簡單的重農主義,進化到了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農主義罷了。

    每年的春天,斐潛都會來找棗祗,在棗祗的陪同之下查看着農業上面的相關改良和發展,並且一同研討下一步的農業的方向。

    大漢的農業和後世相比,是非常粗糙的。

    這一點,斐潛很清楚,但是對於斐潛來說,他知道現代農業和大漢農業之間的差距很大,同時讓斐潛說出這其中差距的決定因素也不難,無非就是農藥、化肥、良種、水利、轉基因、土壤化學等等而已……

    沒錯,而已。

    但是想要改變這些『而已』,卻不簡單。

    在大漢當下,很多後世農業上面的東西都是無法複製的。

    無他,條件太差了。

    在漢代能夠算得上是『即刻』提升糧食產量的方式只有兩個,一個是農田水利,另外一個就是推廣良種。基礎的有機肥料只能是輔助,因爲肥料的標準不能統一,各地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肥料還不是一個決定性非常重大的因素。至於後世那些什麼通用性的磷肥氮肥之類肥料,更是想都不要想,大漢當下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斐潛也很慶幸自己拐騙了一個棗祗來作爲農業上面的助手,使得斐潛那些零星的農業知識可以通過棗祗進行本土化。

    斐潛是在後世社會大分工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在社會化大分工的體系之下,斐潛的農業知識,甚至是其他方面的知識,其實都未免有些片面化且不連續的。

    後世的斐潛要種幾顆菜,只需要去買種子來種就是了,頂多瞭解一下如何辨別種子的好壞,以及種植的注意事項就是了,其餘的部分,比如種子是怎樣產生的,又是要多少道的工序什麼的,斐潛並不需要知道,也沒有必要去知道。可是在漢代,如果沒有棗祗等人的協助,斐潛就無法將他知曉的這些東西,轉化爲真正的生產力……

    如果將大漢原本的農業體系看是一根普通的鐵鏈條,那麼斐潛的後世知識就是一顆顆的金珠子,可問題是斐潛的金珠子都是單獨的,和原本大漢的農業體系格格不入。

    而在中間作爲橋樑,進行轉化的人,就是棗祗。

    棗祗提供了斐潛在軍事上的底氣,而另外給斐潛的驃騎寶座之下也墊上些基石的,則是南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