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神話版三國 >第四千三百一十三章 怕是勉強
    唯一的問題就是搞這些作坊需要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這些人的來源很不穩定,但事情到了這一步,陳曦路也給指了,方案也做好了,各大世家也努力的掏出最後一筆棺材本了,剩下的就是時間。

    所以真要說的話,振興村鎮作坊,提高地方百姓的就業率這個在後續的時間會持續不斷的推進,這就不是五年十年能完成的事情,而是正經的「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事情。

    故而這事會一直投入,一直產出,直到日後逐漸顯現出效果,寄希望於當場就要結果那存粹是扯淡,第二個五年計劃,陳曦要的是將種子種下,開花結果不抱期望,能發芽就夠了。

    真正要第二個五年做成的事情其實是各鄉鎮農業的初級機械化,這個是前一件事的基礎,也是後續幾乎所有事情的基礎。

    沒飯喫,其他都是扯淡,讓更少比例的人種田,產出可以供養更多人的糧食,這就是

    陳曦一直在做的事情,初級農用機械也就是在這一思路下誕生的東西。

    這個東西的推廣不是問題,畢竟陳曦一直本着這種東西哪怕是低價租售都必須要推廣到地方鄉鎮的態度在搞,而且這東西上手之後,只要是農民都能意識到和曾經巨大的效率差距。

    所以這東西的推廣也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這東西的生產效率,以及產生的新的問題——以前一個人在農忙期間能耕作二十畝,現在有了農機,我能耕作五十畝....

    沒錯,和陳曦思考的相反,在陳曦看來原本需要大量時間才能做完地裏面的活,在有了農機之後只需要少量時間就能處理完地裏面的活之後,種田的百姓就有了更多的時間來打工。

    結果百姓用事實告訴陳曦,有了農機之後,我可以墾荒種更多的田,然後種更多的田,爲什麼要去作坊上班?種田多好的,我種田的經驗極爲豐富,可比上班需要的技術素養強多了。

    和後世那種人多地少,每個農民的土地有限,種完田,就得進城打工的情況不同,漢室現在是地多人少,在農民本着閒着也是閒着,這農機特好用,我墾片荒地,四五年後就有一片農田的思路下....

    陳曦發現自己基於正常邏輯的思維出現了大問題——上班?狗才去上班,再墾荒五十畝,五年後我一年到手也能落15000文。

    中國古代男耕女織的思維深入人心,小農經濟在發覺自家還有增長上限的情況下,大多數祖祖輩輩就這麼過日子的百姓並不想去所謂的作坊上班,對於他們而言,我們種田也能有喫有喝,還能囤更多的糧食,爲什麼要冒着少囤糧的風險去上班。

    陳曦低估了農業穩定產出情況下對於祖祖輩輩種田養家餬口的普通人的吸引力。

    當然也不是陳曦的計劃破產了,而是出現了新的阻力,更頭疼的事,這種阻力來自於陳曦自己。

    雖說陳曦的經驗之中不乏打壓糧價等等半剝削的方式逼迫百姓在喫飽的情況下,追求喫好不得不進入工業鏈進行打工的方式,但思來想去陳曦還是放棄了這種方案。

    哪怕陳曦立法保證在之後對於農業進行反哺什麼的,到最後恐怕也只是一種笑話,而且基於這種思路下運行的很多東西,都會必然性的出現扭曲,更重要的是,這種剝削一旦成型,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慣性,想要解決都無法解決。

    有一個笑話是,關於如何解決農民低收入問題,一個是,你是否接受糧食價格增長十倍,進而讓農民收入翻倍,另一個則是維持現狀。

    幾乎不需要思考,基本都會選擇後一個,因爲後一個有着絕對正確的理由,沒錯,絕對正確的理由。

    這也是陳曦回來看到關於農機使用規模和墾荒規模的數據之後,陷入沉默的原因,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也許會認爲這是好事,但站在陳曦的立場上,陳曦只能一分爲二的進行討論。

    至於說嚴格執行當初村寨田畝不可隨意增多的政令,說實話,這個不現實,雖說這個命令是一直存在的,但各地在這一方面都有一定的寬宥,只要不侵佔其他村寨的田畝,當地郡縣其實都是睜隻眼閉隻眼的,這點陳曦其實也知道,只是他也不怎麼追究。

    畢竟有些法律寫出來只是證明有,執行不執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年寫這條的時候,陳曦就考慮過能否執行下去的問題,但考慮到自己百年之後,在土地兼併的時候這條法律強行執行,對於國家是有一定的續命效果,所以直接添上去了。

    哪怕陳曦沒有推劉備登基,陳曦也清楚元鳳朝的很多東西會被後世拿來當祖宗之法來使用,所以陳曦早早的寫好了以後可能用上的玩意兒,現在就且看着那些人種田吧,只能這樣了。

    故而第二個五年計劃

    ,陳曦估摸着也就勉強了。

    緊急通知:啓用新地址-,請重新收藏書籤!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