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87章 湊錢
    從宮裏回戶部的路上,高務實一直在琢磨這三十萬石糧食要從哪來。

    因爲秋收早已過了,太倉的收入是個固定值,高務實又不是神仙,不可能把一粒米變成兩粒,所以這三十萬石糧食只能從太倉拿。

    太倉拿了三十萬石糧食出來,就會形成虧空,這筆虧空必須得補上,要不然肯定出事——這糧食只有兩個出處,要麼是供應軍隊,要麼是發放宗祿。

    軍隊的供糧肯定少不得,要不然再爆發一場西北之亂的話,別說朝廷在常規態勢下肯定束手無策,就算是他高務實都得坐蠟。

    人家硬撐着沒反的時候,高務實這個“天下第一文帥”的名頭確實可以形成很大的震懾,但當人家真的活不下去只能造反了,那別說什麼天下第一,你就是天上第一也沒用,他又不能回頭,該打還是隻能打。

    現在朝廷連威脅要打努爾哈赤都不得不審慎計算,何況再來一次西北之亂那種禍事?打是萬萬打不起的,只能提前保障好各地駐軍的供給,確保不會生變。

    至於宗室祿米,如果非要說“能扣”,的確也不是扣不得,但這又會對開藩禁形成阻礙:宗室們一看,好傢伙,朝廷連以往那樣程度的宗祿都發不起了,這還能指望他們按照之前所說的規矩來“買斷”?

    人心散了,隊伍就肯定不好帶,這個道理高務實老早就知道,所以宗室祿米現在也不能再剋扣。

    三十萬石大米,就算以京城的糧價來算,其實也不過區區十八萬兩,如果高務實願意自己出資填坑,哪怕京華現在處於大規模支出時期,也不是不能勻出來——不說別的,直接削減一艘純軍用戰艦的建造就差不多完事了。

    京華正在開工新建的一級巡洋艦,預定大小(噸位)2400料,爲兩層甲板炮式戰艦,配備各類火炮52門,定員346人,單艘造價16萬兩白銀。

    而正在紙面上設計中的三級風帆戰列艦則更驚人,規格是3200料,也爲兩層甲板炮,配備各類火炮72門,定員460人,單艘造價24萬兩白銀。

    可惜京華是京華,戶部是戶部,高務實既不可能,也萬萬不敢公私不分,這筆錢只能在戶部層面自己想辦法解決。

    高務實先是思考了一個問題:爲啥京華有錢而戶部沒錢?

    答案是兩者的收入來源性質不同。京華的絕大部分入賬來源於工商業,生產、運輸、銷售一條龍包乾,只有個別產品需要分潤給某些特殊人物做終端代理零售,所以京華的收入屬於多勞多得性質。

    戶部則不同,它每年應收多少入庫是很明確的,而且只會少不會多(如某地沒有完成徵收額度),這就相當於後世一個乾乾淨淨、本本分分的公務員,他只拿“死工資”當然不可能發大財,能夠生活無憂都是拜“高薪養廉”政策的實施所賜。

    戶部的麻煩就出在這兒,收入是相對恆定的,但支出卻不恆定。一旦朝廷有個什麼意外情況出現,而戶部原先預留的應對突發情況資金不足以衝抵,那就完蛋了,好比今年就是這種情況。

    其實高務實回憶一下,戶部原本是有機會擺脫這一困境的。機會就在於最早前開港的那會兒,如上海、泉州、廣州等港口都是戶部所用,如果戶部能夠經營好,這些官港完全可以提供很大一筆資金。

    可惜戶部幹不好這些活,後來把港口打包賣給了京華,這在當時來講相當於甩包袱,但在現在回頭去看,則完全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現在高務實自己做了戶部尚書,就深深覺得這一情況不對頭,很不應該。戶部爲什麼就不能有自己另外的收入來源呢?後世中樞財政也不是單靠收稅過活啊!

    於是高務實腦子裏一下子就冒出來兩個詞:央企,國資委。

    國資委好像不必着急,因爲戶部本身似乎就擁有國資委的權力,問題的關鍵在於“央企”二字。

    這個詞很有點意思,即便是在高務實穿越之前,都有不少人對央企抱持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甚至有人抨擊其爲國家壟斷,應該逐步廢除。

    但事實上“壟斷”本身是一箇中性詞彙,與所有制無關。縱觀世界各國和紅朝的反壟斷法,都沒有把生產經營集中度較高的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稱之爲壟斷企業,而只反對價格聯盟、捆綁銷售等生產經營上的壟斷行爲,並不反對經濟全球化格局下的生產經營較高集中度。

    彼時的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經濟強國,均有生產經營集中度很高的多傢俬有“壟斷企業”(如新加坡唯一超大型的企業就是國有制的淡馬錫公司)。

    一般大中小企業實際上是無法進入這些領域的,因而形成少數大公司與衆多中小企業並存的現代企業組織結構。

    紅朝特色的企業組織結構,本來就不應該都是一般的大中小企業,而是既有特大型國有企業、又有衆多大、中、小微企業(絕大多數是集體或合作或私有的企業)並存的現代企業組織框架。

    那種不反對中外私有企業、而只反對紅朝國有企業生產經營集中度較高的說法,是不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競爭所要求的企業組織格局的;那種所謂紅朝國有企業干擾全球資源配置和國際貿易的輿論指責,也是不客觀的。

    事實上,紅朝當時的很多特大型國企在擁有國家資本注入、掌握某些“壟斷特權”的同時,它們也承擔了私有企業絕不可能願意承擔的社會責任。

    紅朝農村哪怕是居民很少的地區,國家電網也肯定不會拒絕給你拉線供電。同樣的情況你換做在美國試試看?我一個私企,給你拉線供電要100年才能回本,你猜我肯不肯給你拉通這條線?

    保障人民羣衆基本用電所需?你逗我玩呢,我是慈善機構嗎?我是私企,我要的是賺錢!

    當然,這也是此前說有限責任政府和無限責任政務之間的區別。

    但既然如此,大明這個無限責任政府爲何就不能效仿呢?

    哦,是了,大明原本也有官營,但是失敗的居多,成功的極少,甚至連鹽鐵專賣這種明擺着撿錢的制度,在大明朝的收入都不及過往的唐宋時期。

    不過,高務實覺得這個問題的出現並非人的問題,而是政策太蠢:大明的統治者從朱元璋開始,根本就沒一個懂經濟的,他們連職業經紀人制度都想不到,更別提職業經紀人激勵辦法了。

    讓一羣讀聖賢書出身的行政官員去管企業,這是正常人該有的思路嗎?

    他高務實都不管京華的具體經營呢!京華的具體經營者從一開始就是高家自己培養出來的職業經紀人(各大掌櫃),提拔升遷也是看他們的經營業績。高務實頂多在自己家裏找幾個具備專業才幹的人去負責某方面的掌總,如高國彥之負責財務審覈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