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98章 挽狂瀾(上)
    所以綜上所述,高務實認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李成梁和努爾哈赤關係密切,對努爾哈赤的崛起起了有利作用。正因如此,後來努爾哈赤叛明爲患時,朝野都說李成梁“養虎自貽患”,直至後世也還有人罵李成梁是漢奸。

    但高務實認爲,即便他與李成梁如今並非一路,甚至還屬於政敵,但如“漢奸”這樣的評價,仍未免有些過激。

    客觀地來看,李成梁守遼三十年所作所爲,雖然無論間接,還是直接,都對努爾哈赤的崛起有利,但從本質上而言,他還是在忠實地執行明廷對邊疆少民“分而治之”的政策,“離其黨而分之,護其羣而存之”。

    對不聽朝廷約束的王杲及其子阿臺、葉赫部兩代東、西貝勒等進行嚴厲的懲罰,給以足夠力度的打擊,但對錶現“忠順”的努爾哈赤卻是寬容的,後來很值希望他能像哈達部王臺父子一樣效忠朝廷、忠順守邊,而對於他後來的叛亂,高務實認爲李成梁應該也是始料而不及的。

    不過,李成梁鎮遼後期,當年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早已消退,遼兵的實力也早已不是當年,要控制遼東局面他已經力不從心了,所以纔有了他萬曆三十四年放棄六堡之防的舉動。

    當時他提出放棄六堡的理由就是“地孤懸,難守”,事實上這是一句實話,也是實情。這時候他所求的只是維持遼東暫時的平靜無事了。所以,也不能說他是有意扶持一個他所服務的王朝的叛逆者、掘墓人。

    “漢奸”這頂大高帽既然摘掉,高務實就認爲李成梁在他過去的功勞之下至少罪不至死——高務實本身在政治上一貫不喜歡搞斬盡殺絕,正如同當年他沒有對張居正斬盡殺絕一樣。

    哪怕你是我的政敵,但只要你的基本出發點裏頭還是有爲這個國家和民族考慮,那我就不至於非要與你不死不休。

    人民內部矛盾嘛,還不算完全的敵我矛盾,這屬於我站了上風、掌握了實權就可以偃旗息鼓的矛盾。

    而且說實話,實學派官員們現在對李成梁的抨擊本身也已經開始出現“拔高”,尤其是說李成梁尾大不掉這一點。

    李如松在不久前剛剛履新,去了宣大任宣府總兵,麻承恩被調去陝西三邊進行西北平亂戰爭之後的掃尾工作。故而任養心在彈劾李成梁的說辭之中有“環神京左右蟠據,橫驕莫可搖動”一語。

    這個說法就顯然有些拔高,因爲李如松剛剛調任宣府,而宣府事實上是實學派——或者乾脆說高務實——的基本盤之一。李如松雖然帶着五千遼東鐵騎,是放在哪裏都稱得上強大的一股力量,但具體到了宣府的話,這五千鐵騎也只能保證他說話有人聽一聽,絕對稱不上什麼“不可搖動”。

    宣府之軍力,總額已經超過13萬,而且作爲高務實影響力巨大的“嫡系”軍鎮,無論武備還是訓練都堪稱楷模,雖然不能說已經可以無視李如松的五千鐵騎,但至少可以絲毫不懼。

    李如松之外呢?李家軍出身的將領雖然衆多,所任職務也不能說不重要,但無論在哪——即便是在遼東,也不足以形成“尾大不掉”。

    本來遼東方面很可能真要出現這種可能的,但經過高務實撫遼時期的一番操作,他的宣大“嫡系”對遼東已經有所滲透,而遼東僅次於李成梁的本地將領曹簠也早已是他麾下將領,目前所掌握的“嫡系力量”是並不弱於李成梁的。

    李成梁平時在遼東顯得極其強大,那和他是在任遼東總兵關係更大,如果沒有這張虎皮,單靠李家軍可不至於。

    況且李家軍被李如松帶走了五千,這次又損失了八千(其實並沒有完全損失掉,但朝廷方面包括高務實現在都按全軍覆沒計算了),當初號稱四萬家丁的李家軍現在只剩兩萬七千左右在遼。

    遼東有大軍十八萬左右,李家軍剩下的這不到三萬人真的能反了天去嗎?何況曹簠及高務實的宣大嫡系加在一塊兒也有將近三萬,李成梁如何能真正做到尾大不掉?

    說句實話,要說李成梁尾大不掉,那還不如說高務實尾大不掉,只不過按照大明的傳統,朝廷並不認爲文官能夠“尾大不掉”,哪怕心學派都沒有這種意識——他們也只是覺得高務實在軍中的影響力太大。

    然而文官對武將的影響力問題,朝廷諸公是不會多說什麼的,此前掌權的文臣大佬,誰沒有收到過武將們自稱門下走狗的投效書?這是一個但凡作爲文官都不會打破的傳統,甭管心學實學,都不會在這個問題上打破默契。

    這樣一想,高務實就覺得這件事最好還是有個限度:彈劾李成梁就彈劾李成梁,不要拉拉扯扯把其他人都牽連進來。

    比如李如松那種直腸子,你說他打得不夠好他可能也就認了,但你說他居心叵測要造反,沒準他本來根本沒想過,但經你這麼一咋呼,人家怒火中燒真的反了也沒準。

    現在的問題在於皇帝沒有透露口風,不知道他生氣不生氣,或者生氣到了什麼程度。不搞明這些,高務實也有點不好主動表態。

    瞌睡就有人送枕頭,高務實正打算繼續保持沉默等皇帝的反應,陳矩忽然親自來了,說皇上宣召,命高務實至乾清宮西暖閣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