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69章 戰爭序曲(九)明軍三議
    風塵僕僕的蕭如薰剛剛趕到開原,麻承勳已經做好了出征前的一切準備,三千麻家達兵與三萬衛、遼海衛預備各負其責,麻家達兵作爲騎兵主力隨蕭如薰出戰,而兩衛則負責麻家達兵出塞之後的防務接替。

    另外還有額外的援軍兩支:哈達部接到麻承勳的知會之後派來了一千五百騎,建州右衛也派來了五百騎。建州右衛這五百騎有點意思,他們建衛不久,財力有限,本來是派五百步軍,但哈達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暫借了一批馬給他們,結果就轉成了馬上步兵。

    建州右衛拿出來的這五百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根子上卻是努爾哈赤起兵初期的精銳,馬戰其實也來得,只是眼下困窘一些,有人無馬罷了,得了哈達部暫借的馬匹之後,算是步騎皆可。

    麻承勳本人是打算領兵三千,加上這哈達、建州右衛兩支援軍之後便成了五千騎,實力相當不弱。

    蕭如薰此來原本也只有五千騎,還是從整個遼河以東搜刮來的,各州各衛都出了一些,單獨來看幾乎全是各地將領的家丁精銳,但能不能很好的形成整體,則還要看蕭如薰的整合能力。

    這樣一看,就有些主從不分,畢竟蕭如薰是遼東副總兵,麻承勳則只是開原參將,兩人手裏的兵力差不多,沒準會導致一些糾紛。

    好在高務實的插手改變了這個局面,四千京華系的家丁騎兵直接加入蕭如薰麾下,讓蕭如薰的直屬力量幾乎瞬間翻倍,而且京華的騎丁都是按照統一標準訓練和裝備的,也就更能視爲一個整體,用於充當中軍核心也好,充當先鋒也罷,都非常適合。

    蕭如薰的選擇是,讓京華騎丁充當中軍核心。他這樣做最主要的原因其實並非從單純的軍事考慮,更重要的是他擔心將京華騎丁用作先鋒可能會導致較大傷亡,到時候就無顏面對恩堂大人了。

    雖然高務實在把這支騎丁交給他的時候根本沒提這些事,但中國嘛,做人常常比做事更重要,折損了領導自家的利益,誰都會覺得自己這下要完犢子了。

    兩路大軍一集結,蕭如薰這邊九千,麻承勳手裏五千,合計就有了一萬四千,超過此前高務實預計的一萬二。

    再等了兩日,葉赫的精銳主力也來了。非常巧,東西二城兩位貝勒各帶了本部精銳三千騎,與明軍主力匯合之後剛好兩萬。

    雖然只有兩萬,但一來全是騎兵,二來也都是精銳,應該說也是一支很強大的力量了。考慮到遼西的李如鬆手裏還有四萬騎,此刻整個遼東能夠動用的騎兵力量也算是高達四五萬之多,比二十年前的確強了不少——畢竟這次集結比較倉促,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實際上遼東這邊再湊出一萬騎明軍並不難。

    換句話說,即便不算京華和葉赫、哈達,遼東的約二十萬大軍裏頭也已經有高達六萬左右的騎兵,佔了三分之一強,實力——尤其是野戰能力相當可觀。

    蕭如薰在戰前軍議中詢問了帳下主將對於如何援救科爾沁的看法,麻承勳一如既往的“莽”,認爲圖們汗那邊雖然尚未聽到進軍的消息,但只要之前的情報屬實,此刻圖們應該已經動起來了,要麼是在去科爾沁的路上,要麼就是打算先來狙擊我軍。

    一般來說,既然對方有可能來狙擊我軍,那當然應該小心謹慎,隨時防備遭到偷襲纔對。但麻承勳的觀點恰好相反,他認爲應該在廣佈哨探的情況下快速前進,爭取早些趕到科爾沁,與科爾沁部主力匯合。

    依他的觀點來看,此刻科爾沁方面肯定也不會處於傻等的狀態,一定是全神貫注的做好了準備,而且按照約定,他們應該會想東南方向移動,以爭取儘量靠攏開原和葉赫二城,形成掎角之勢。

    換句話說,明滿聯軍出塞之後與科爾沁部主力的位置應該不會相距太遠,圖們想要伏擊我軍的話,事實上也就是處在了兩軍之間。只要科爾沁部反應不至於太過遲鈍,明滿聯軍和圖們接戰之後他們很有機會趕上來形成包圍趨勢。

    雖然說圖們如果出兵較多,這個包圍圈未必能圍住對方,但戰爭中人數雖然重要,可是“局勢”有時候更重要。通常來講,凡是被包抄、包圍的軍隊,基本上都會自然產生動搖,很容易形成潰敗。

    而且,即便本來能夠堅持得住的,其統帥也未必敢進行這樣的豪賭,往往會選擇主動退兵,首先爭取做到己方不會有潰敗的危險。

    因此這樣一來,決定成敗的反而就成了明滿聯軍的出兵速度,進軍速度越快,則留給圖們汗打伏擊、打偷襲的時間越短,留給科爾沁來內外夾擊的時間則越充裕。

    葉赫東城貝勒納林布祿、西城貝勒布寨與哈達貝勒孟格布祿也同意這個觀點,建州右衛援軍的領兵將領烏爾坤則表示一切以軍議決定馬首是瞻,他本人不持態度,只管聽命行事。

    但也有人反對這樣的進軍辦法,比如原延綏雙山堡守備、現任清河堡守備尤世功就有不同觀點。

    他認爲此番出塞既然是爲了救援科爾沁,那麼科爾沁本身就應該更積極主動一些,不能他們輕輕鬆鬆等在自家領地裏,反而明滿聯軍在這邊冒着被狙擊的風險緊趕慢趕,而最後“包圍”圖們所部這樣的大功卻丟給了科爾沁。

    以他之見,明滿聯軍和科爾沁主力應該把任務調換過來,明滿聯軍出塞即停,先確保自身安危,科爾沁部則主動前來找明滿聯軍匯合。

    按照他的設想,如此一來,明滿聯軍首先就確保了自身立於不敗之地,而防禦戰——哪怕是野戰防禦戰,優勢始終在明滿聯軍手裏,圖們汗就算得知了消息,也未必會來踢這塊鐵板,那麼形勢自然也就倒轉了過來。

    即圖們找不到偷襲明滿聯軍的機會,只好去找科爾沁的晦氣,科爾沁肯定會來找明滿聯軍匯合,因此戰鬥爆發的地點離明滿聯軍的駐地不會太遠,一旦戰鬥打響,只要明滿聯軍這邊的哨探靠得住,就能很快獲悉並趕去夾擊——總之就是明滿聯軍和科爾沁的位置對調,所面臨的危險程度也對調。

    如此一來,功勞能拿得最足,損失卻可以降到最低,堪稱兩全其美。

    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大一批延綏三邊系將領的支持,蕭如薰本身也對此頗爲動心,因爲他知道尤世功這個觀點其實是最爲陝西三邊將領考慮的。

    爲什麼這麼說?陝西三邊的將領在遼東這邊輪職的情況不算特別多,只是由於西北之戰後高務實幾乎擁有了整個九邊體系中主要將門的支配力,以至於可以從整個九邊的高度來進行力量調配,於是將一大波三邊系將領調來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