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69章 戰爭序曲(十七)手雷三段擊
    騎兵作戰時因爲沒有裝填時間,所以很久以前高務實就認爲,在連發火器成熟之前,騎兵部隊只能使用便攜式一次性火器。

    何謂便攜式?就是這玩意很小,而且很方便攜帶;一次性……嗯,這個不必解釋。

    什麼東西算是便攜式一次性火器呢?當然是手雷,也叫掌心雷。

    很早之前就曾提到過,大明的火器種類是非常多的,僅僅在爆炸類的火器方面,大明就擁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產品,所以很顯然,最簡單的手雷式產品當然少不了。

    只不過嘛……黑火藥時代的手雷,講道理威力的確不太行,所以這些東西的實際應用效果都比較一般,以至於經常“爆炸不夠毒煙來湊”,很多便走了邪路。

    手雷這一類產品並非京華的“原創”,其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末年,火藥正式被應用到軍事領域,出現了火箭(箭矢攜帶火藥)和火炮(拋石機拋射火藥),這是“投擲式火器”的濫觴。

    而後到了宋朝,各種火球次第問世,有霹靂火球、蔟藜火球、毒藥火球、煙球及引火球等多種可手投彈藥,這些火球便是手雷、手榴彈的真正雛形。

    及至明朝,火球的種類和工藝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可惜隨後卻在韃清停滯了數百年,中國的手雷、手榴彈發展也一直停在了明朝時期的水平——或許還下降了不少。

    西方崛起後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以西方思維爲中心的話語體系,中國人最早搞出投擲式火器的歷史幾乎被湮滅,所以後世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是基本不承認的,他們認爲這些都是他們的原創。

    在西方最早出現裝有黑火藥的手榴彈大約是在15世紀,當時主要是用於要塞防禦和監獄。到了17世紀中葉,手榴彈纔開始裝備軍隊。然而到了19世紀,隨着槍炮的發展和城堡攻防戰的減少,手榴彈又一度被冷落,而後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手雷再次得到重視。

    中國手雷、手榴彈的鼻祖應該是震天雷,於北宋後期發明,外殼爲生鐵鑄造,內裝黑火藥,裝有引信,爆炸後利用破片殺傷敵人。這東西嶽飛曾使用過,可惜不知道由於什麼原因——或許就是黑火藥的威力不夠吧,總之南宋時期似乎沒有進一步發展。

    歐洲最早出現專業擲彈兵,是路易十四的時候法軍改制。新的擲彈兵使用傳統的滑膛槍戰術來使用手雷,也就是站成橫排隊列,進行手雷的齊射(扔),以數量來彌補單個手雷威力的不足。

    很快,英國人也開始將兩個近衛團訓練爲擲彈兵團,而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俄羅斯等歐洲主要國家則很快的跟進。那個時代的擲彈兵,是實實在在的站成一排扔手榴彈的兵——當然,他們也帶有一般線列士兵的滑膛槍,也能完成一般線列完成的所有戰術任務。

    這顯然與中國人不同,中國人沒有專門爲手雷、手榴彈創造一個兵種的做法,而歐洲不僅專門搞了“擲彈兵團”,且擲彈兵團在創始之初就有高於一般士兵一等的建制,並且被視爲精銳。

    高務實也琢磨過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他覺得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當時的手雷和後世的軍用手雷的最大區別,就是後世的軍用手雷就算拔掉了安全栓,只要手不鬆開,引信就不會被點燃,你哪怕在手裏捏一分鐘都沒事。而那個時候的手雷簡直就是一縮小的榴彈炮彈丸,點燃以後看着它引信飛快的燃燒,你還要保持鎮定,不能手滑,要聽士官的指揮統一扔出,還要扔得夠遠,同時身邊還不斷的有敵人的鉛彈飛過……

    這是要有豐富經驗戰場老兵,或者至少是經過長時期訓練的新兵才能做到的,因此在創始之初,歐洲的擲彈兵團基本是清一色的近衛/禁衛或者其他精銳兵團。

    而且當時歐洲人用的也是黑火藥,手雷爲了保證威力,只好做得大一點,重量着實不輕,因此擲彈兵團的士兵基本都是身高體壯臂力大——嗯,一提這個形象大家基本應該猜到了,這一點做的最極端的就是毛子。

    在亞歷山大一世的時候,新兵入伍後直接先按照身高安排大致去向,只有最高、最壯的那些纔可能成爲擲彈兵,而最矮、最適合藏在草叢裏的就會參加輕步兵訓練。因爲這些原因,可以說擲彈兵們從一開始就比一般的線列步兵在地位上高了一截。

    其次,擲彈兵的手雷“齊扔”雖然比滑膛槍的齊射射程短,但是隻要夠得着,那可是非常有震懾力的攻擊方式。滑膛槍的威力再強大,也只能擊中線列前一到兩排的士兵,而手雷的威力是可以直接對敵人整個士兵整列進行殺傷的,殺傷的同時還能打亂敵軍陣型,還會在敵軍後排士兵中造成驚恐甚至全線崩潰。

    如此再加上擲彈兵整體比一般士兵強壯這一點,所以在排隊槍斃的年代,擲彈兵們通常是被當作攻堅力量,用於扭轉局部戰場局面或者壓垮敵人的最重要一擊來使用的。

    戰術安排一般是這樣:先是排槍,然後隊列前進,等到了擲彈距離後擲彈,然後直接刺刀衝鋒。別看這個範式好像很呆板,一點“戰爭藝術”的感覺都談不上,但其實一般真打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對面往往已經潰散或者處在潰散的邊緣了,最後看到比自己高大一圈的天降猛男們刺刀衝鋒殺將過來,舉手投降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個作用有點像一戰和二戰裏的shocktroops,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比如在邦克山之戰中,英軍精銳的擲彈兵數次衝鋒居然就被大陸軍擋下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擲彈兵們常常有比普通士兵更多的撈戰功的機會,當然也會更加危險,所以被當做精銳倚重也名副其實。

    順便提一句,毛子那羣奇葩們再次把擲彈兵用到了極致:倚重於獨角獸炮帶來的遠程火力優勢,外加他們一貫彈藥不足,即使是擲彈兵得到的射擊訓練也不多,再加上蘇沃洛夫的300碼刺刀衝鋒戰術……所以毛子擲彈兵團基本無視射擊,甚至恨不得彈都懶得扔,直接上刺刀“烏拉”就完事,結果事實證明這招對法國人居然很有效。

    大明對這些花式火器的使用比花式火器本身還花式,基本上沒有固定用法,或者說這個時代的武器研發生產體系和戰術指揮體系根本就沒能配套得上,完全玩脫節了。

    大致上,身處後方的工匠們按照自己的想象“開發”新的火器,前方的將領們根本搞不清自己攜帶的那數十種火器每一種到底應該怎麼用、用到什麼場合,因此實際到了戰場上往往亂搞一氣,幾乎是任由低級軍官瞎指揮,甚或士兵本人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