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6章 伐元(一)戚帥
    禁衛軍的六萬大軍終於出發了。這一次出動,在高務實的建議之下,朝廷特意張榜宣告出兵時間,並准許京師及周邊百姓可至京北大營附近參觀,引來了超過十萬人的民衆圍觀,以及數以百計的藩屬國使節——他們都是年前來上貢拜年的使者團隊,被特意留到此時的。

    這不止是一次簡單的戰爭,不是一次簡單的出兵,高務實要以這樣公開的方式來宣揚大明的國威與軍威。

    這幾年逐個創辦起來的《京華時報》、《海貿週刊》、《實學動態》對此次出兵提前進行了密集報道,且以京師各茶樓的“茶博士讀報”體系爲手段,將此戰的起因、準備、戰前分析、戰後前景等方面進行了各種分析。

    這些分析當然不全是基於真實情況而來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戰略欺騙必不可少,不過其中仍有七成爲真,尤其是對於當前局勢的各種分析列項方面,幾乎都是真實的。

    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朝廷自俺答封貢後二十年來的各種振興改革,甚至還包括了本次出兵可能動用的兵力——其實也沒什麼值得隱瞞,幾家報刊創辦都幾年了,一些基本情況早已公開,根本沒什麼可以保密。

    如宣府有兵十三萬,大同有兵十二萬,山西有兵七萬,遼東有兵十八萬,薊州有兵十八萬,昌平有兵六萬,保定有兵四萬以及禁衛軍有兵六萬這些情況,即便京師百姓也是如數家珍。

    如果說真有什麼值得討論的話題,那大概也只有如“各鎮究竟會出兵幾何”,以及“高經略多久能夠蕩平蒙元”之類。總體來看,京師的輿論基本被控制得很好,民衆沒有誰認爲這場仗會打輸,問題不過是如何贏、多久凱旋之類。

    高務實當然知道這會對自己形成某種壓力,不過他關心的點也不是自己的壓力,而是希望籍此一戰改變民間對於國家戰爭與自己無關的舊思維——這種思維在韃清末期被稱之爲麻木。

    換句話說,高務實是要用這一戰喚醒民族精神,凝聚社會共識。爲達成這一目的,自己承受一些壓力在他看來是完全值得的。

    與此同時,高務實也要用這次出兵震懾各藩屬、羈縻,讓他們知道大明的強大不是嘴上隨便說一句“我大明帶甲百萬”。他要讓他們清楚的瞭解到,這“帶甲百萬”是何等精銳,是何等實打實的擺在他們面前,成爲一道他們跨不過的高山。

    別說跨不過,你們連想都不該朝這個方向去想!你們應該哪怕只是想一想,都覺得兩股戰戰,幾難人立!

    爲了達成這一目的,禁衛軍此次出兵幾乎當衆擺出了全部家當。

    禁衛軍自編成之後也做過小幅度的加強調整,現在擁有第一至第五共五個鎮,每鎮官兵定額12512人,各由步、馬、炮、工、輜五大兵種組成。

    禁衛軍司令部編有軍指揮部一個、軍直屬警衛標(相當於團)一個、軍直屬騎兵偵察營一個、軍直屬獨立火炮營(爲重炮加強營)兩個、軍直屬工兵營兩個。

    整體上來說,全軍五個鎮共計62560人,軍直屬部隊5630人,實際出兵68190人。其實不是六萬,應該說是七萬。

    那麼各鎮在裝備方面的具體實力如何呢?

    以禁衛軍第一鎮爲例,全鎮裝備萬曆二式刺刀款步槍6880支、萬曆二式騎槍1680支,京華產陸軍三號炮54門,京華產陸軍二號炮24門,京華產陸軍一號炮6門(此次未攜帶),戰馬、挽馬6712匹(騎兵人均3.2匹,實際配屬3匹,剩餘爲軍直屬預備和炮兵拖車使用),偏廂戰車及輜重車826輛,全員被甲(因兵種差異而有多種款式,包括輕、重、長、短各類)。

    簡單地說,這個配置如果把槍支、火炮的水平提升一下,僅從配備比例而言,別說現在還是1592年了,就算放到1892年,那也是列強主力部隊的級別。

    於是京師百姓和各藩屬國、羈縻地區的使者就看到了數百門源源不斷的輕重火炮炮車在步兵、炮兵的護衛下向北進發。

    八千多名身着明光罩甲、騎跨具裝戰馬的重裝騎兵簇擁着軍指揮部,中軍主陣一面“蒙元經略高”、一面“大明禁衛軍司令戚”的醒目大纛,在乍暖還寒的春風中高高飄揚。

    中軍主陣中雖然有一輛氣派華貴的馬車,但馬車的主人,被稱之爲“天下第一文帥”的蒙元經略高務實卻並未端坐車中。此行他穿着一身大紅坐蟒曳撒,騎在一匹高駿的金甲白馬之上,與身旁一身戎裝的禁衛軍司令戚繼光大帥並轡而行。

    當然,說是並轡而行,但眼尖的看客一定能發現,騎術極佳的戚大帥始終能控馬走在稍稍落後高經略的位置,至始至終絕無分毫逾越。

    唯一與衆看客原先所想有些差別的,大概是這二位的神色。

    大明朝也是有“刻板印象”這東西的。常人一般認爲文官大臣面對武將就該是一臉嚴肅,彷彿對方欠了他幾萬兩銀子還不出來的模;而武將面對文官大臣則應該是戰戰兢兢的樣子,連腰都得時刻弓着,回答問話時小雞啄米似的連連點頭纔對。

    然而衆人驚訝的發現,此行一路上戚大帥都是面色嚴肅鄭重的模樣,而高經略反而面帶微笑,一路談笑風生。看高經略的動作神色,似乎一直在評點禁衛軍的軍容軍貌且評價頗高,旁邊的戚大帥雖然在回話時經常微微躬身點頭,但面上卻並無諂媚。

    這可着實讓普通人開了眼,聯想到茶博士們讀報時常說,高經略反對“視武將如走狗”,強調“凡爲國出力,即當棟樑待之”的話,不由多了幾分思考和欽佩。

    連綿不絕的大炮,寒光閃爍的刺刀,川流不息的戰馬,飛舞飄揚的軍旗,一切的威武強大都已在不言之中述說着大明的威嚴,刺激着喫瓜羣衆們的感官。

    很多人開始不由自主地振臂高呼:“大明——威武!”

    終於,所有的“大明——威武”開始變成齊聲高呼,一時之間聲勢滔天,震得許多使節耳膜轟隆,面色微變。

    當安南使者頭一個跟着舉起右臂,大喊“大明——威武”之後,大明金國、朝鮮王國、南疆諸國、女真各部以及朵甘都司、烏斯藏都司等處使者,也都忙不迭跟着“歡騰”起來。這其中甚至還有不少南洋小國的使者,以及代表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異母弟穆爾哈齊。

    “堂堂戰陣出塞北……”禁衛軍中軍之中,戚繼光大帥感慨道:“二十年前,末將豈敢有如此奢想?我大明能有今日威勢,故有先恩相文正公開風氣之先,恩相東野、鳳磐二公蕭規曹隨之爲,而實賴司徒之力也。繼光不才,惟一命以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