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6章 伐元(卌四)接戰
    兵過一萬,無際無邊。這話或許略有誇張,但當戰爭的雙方都是騎兵,並且是在草原上擺開陣勢,這句話裏透露出的氣勢還真就有種夢想照進現實之感。

    察哈爾蒙軍一邊的佈陣主力爲一萬八千,剩餘三千被派往右翼遊走監視環形山的明軍。這一萬八千精騎沒有統一的服飾,甲冑的配備主要依靠地位不同來進行劃分。

    首領、頭目們身上都有着甲,而且其中恐有一半還都是明軍的制式,不過卻也有些混亂,舊式的、新式的都有,罩甲、魚鱗甲、明光鎧、山文鎧五花八門。

    如果單從服飾的角度而言,察哈爾蒙軍的軍容屬實不太能上臺面,但如果視線能清晰地掃過每一個騎在戰馬上的人,看到他們眼中凜然無懼甚至有些面露兇狠的目光,那就一定能夠確定:這是一支精銳之軍,他們渴望勝利,嚮往勝利後的宣泄。

    明軍方面的主陣地列陣顯得更加穩健,中軍與左右兩翼清晰分明。無論哪一部分都做到了統一着裝、統一着甲。儘管不同級別的軍官仍然會在盔甲形制上有比較明確的區分,但即便最普通的騎兵士兵也都完全披甲了,更別說馬匹也進行了統一的半具裝化。

    遠遠望去,明軍方面整齊劃一的玄甲銀馬赤戰袍,更能給人一種沉默的威懾。而略微出乎高務實本人意料之外的是,明軍騎兵士兵的臉上竟然也看不到畏懼,他們中半數面色堅毅,半數躍躍欲試。

    優良的裝備能帶給人信心,這一點看來古今同理。面對十年前還能壓着明軍打,直到漠南、遼南兩戰之後才逐漸顯得後勁不足的蒙古鐵騎,大明騎兵的自信也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悄然形成。

    不過,此前的勝利要麼是土默特騎兵在已故的脫脫恰臺吉指揮下取得的,要麼是依靠明軍步兵的火器加堅陣取得的。面對蒙古鐵騎,明軍騎兵本身取得的勝利依舊太少,上顧二十年,騎兵對騎兵的勝利在大明方面總離不開兩位老帥:馬芳和李成梁。

    明軍騎兵若要證明自己後浪可推前浪,還需要一場新的勝利,一場正面擊敗蒙古騎兵的勝利。惟其如此,方能告慰前人,不負當世。

    高務實親率的兩萬三千主力依然以葉邦榮所部爲中軍,昌平遊擊將軍趙夢麟、宣府坐營頗貴所部爲右翼,薊鎮總兵標下左營遊擊將軍徐龍、定州領軍遊擊將軍吳嗣勳所部爲左翼,天津海防遊擊將軍陳蠶所部爲後軍。

    在這個左中右三路組成的主陣當中,中軍的兵力並不雄厚。除了葉邦榮的五千餘騎之外,便是高務實自己帶來的五百京華騎丁,全軍不超過六千人。

    左路徐龍、吳嗣勳所部,前者有兵四千餘,後者有兵也接近四千,雙方合兵共計約八千;右路趙夢麟、頗貴所部也差不多,但他二人兵力更加平均,兩人都是領着四千兵馬,合計也是八千。

    後路的陳蠶兩千,側翼環形山約五千,明軍合計約兩萬九千——誤差是由於高務實本人帶來的騎丁原本不做統計造成的。

    這是一個兩翼比中軍更強的陣容,察哈爾方面一眼望去就能看出端倪。或許也正因爲如此,察哈爾軍的陣勢看來就更加有種輕兩翼而重中軍之感,雙方的佈陣彷彿是反着來。

    大致而言,高務實給明軍擺出的是一個典型的雁形陣。所謂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如高務實此刻所擺出的樣式,即兩翼較重而向前的,就是一個“V”字形,好似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通常是一種用來包抄迂迴的陣型,但是後方的防禦通常比較薄弱。

    雁形陣還有一種樣式,就是兩翼向後、中軍抵前的排列,那就是倒”V”字形,則通常是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

    不過一般而言,由於兵種是多樣性的,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止時,可獲得處於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據說亞歷山大大帝在印度進行的會戰,就是近似於這樣一種隊形。

    當然,後一種陣型與此刻無關,高務實擺出這個陣勢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利用兩翼進行包抄式的進攻。

    在布日哈圖看來,明軍擺出的這個雁形陣正是高務實此刻心理的完美呈現,也符合自己此前的判斷。高務實要大勝,要一勞永逸的擊敗蒙古,無論是此前的拉網包圍戰略,還是此刻的雁形包抄戰術,無不是這種心態的直接展現。

    但布日哈圖的反應也很值得玩味,他沒有因此而擺出更加傾向於防守的反向雁形陣,即剛纔提到的倒V型雁形陣,也沒有因爲高務實兩翼兵力強大而加強自己的兩翼。恰恰相反,布日哈圖的兵力部署是將主力集中到了中軍,兩翼方面反而有些薄弱。

    戰爭中當雙方陣勢擺好,對方的意圖通常並不太難判斷,而且戰爭並非遊戲,臨時對陣型做出大的調整一般來說都是很不現實的。因此可以說,此時此刻雙方都已經做出了戰術決斷,接下來就要看各軍將領的臨陣指揮和全體戰士的勇氣與技戰術水平了。

    不過,布日哈圖畢竟不同於高務實,高某人多知道幾百年的歷史,因此也知道韃清中後期出現的一種看似雁形陣,其實卻有不同的陣法。雖然一開始這種陣法只用於兵力相當較小的時候,但高務實發現在草原上以全騎兵對戰也可以使用。

    這本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鬥隊形,中間一隊人數少,兩翼的人數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陣,文雅一點的說法叫做蟹螯陣。這種陣法極爲靈活,還根據敵情不同而變化極多。

    如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

    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爲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爲前隊接應;

    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爲四、五隊次第迎擊。

    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爲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包圍。

    螃蟹陣變化雖然複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徐,只須幾個大旗手嫺習,全軍望大旗向哪裏就向哪裏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衆,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

    此種陣法並非出自韃清一方,而是出自太平軍。高務實是在一次爲了寫論文而查閱太平天國運動資料時看到的,當時頗爲驚訝,只覺得楊秀清着實是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