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6章 伐元(卌六)廝殺
    頭一次正兒八經指揮騎兵的高務實爲自己創造了一個記錄:首次在戰場上拔刀衝殺。

    雖說他身邊有五百名百裏挑一的精銳騎丁,自己手裏這把據說可以削鐵如泥的寶刀大概也並不會有真正見血的機會,但他作爲一名文帥,無論如何這次是真的策馬拔刀向前衝鋒了。

    高務實此刻決定衝鋒,本質上已經有了些賭一把的性質,這在他十年來的軍事指揮生涯中也可以算得上首次,足以證明布日哈圖實在是他迄今爲止在軍事上的頭號大敵。

    不過高務實不知道的是,此刻的布日哈圖其實也異常緊張。如果說高務實這一賭的贏面是七成,那布日哈圖的贏面在他自己看來也不過只有區區三成罷了。

    三成贏面就敢賭命,這並不代表布日哈圖有很強的賭徒特性,事實上他不過是再也找不到讓自己獲得更大贏面的辦法——此時此刻大明整體實力太強,能夠找到一場有着三成贏面的戰鬥已是萬幸。此時若再不賭上一把,將來只怕連上賭桌的資格都不會有了。

    布日哈圖的緊張還不僅僅只是因爲贏面不夠大,更是因爲相對於明軍的佈置,他的安排更加複雜。

    戰術這種東西,其實從來都不是越複雜越厲害,恰恰相反,越複雜的戰術其實就越容易失誤。韓信敢說自己用兵多多益善,那是真正的超凡自信,是對於自己從宏觀到微觀各級指揮擁有神一般自信的體現,絕不是尋常將領能有的。

    不少影視劇將諸葛亮的八陣圖搞得跟八卦陣一樣,什麼擺一堆石頭就讓敵人浩蕩大軍走不出來,其實那不過是典型的不學無術,事實上軍陣根本沒那麼神祕。

    中國之軍陣起源甚早,《史記·周本紀》中寫武王伐紂,裏頭周王就有言:“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於商郊,不御克餎,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爾身有戮。”

    這段話其實說的就是當時的“軍陣”,只不過那時候的所謂軍陣……實在簡陋到不行,因爲武王的意思是這樣的:

    你們每前進六七步就要停下來整隊,不能跑亂了;每次動手砍人也要有節奏,我說砍一刀的,你們就不能砍兩刀。這樣跟着我的命令砍他們六七刀,大致也就差不多成了。注意,決不允許我說了停,而你還在砍,要不然老子就砍了你丫的。

    瞧瞧,這就是最早期的軍陣。這水平放到現代社會,打一羣剛剛經過一週軍訓的高一學生恐怕都打不過。但是,這真的就是軍陣。

    從那時起,一直到春秋戰國早期,打仗都是簡單的左中右三路一線排開,一共三個方陣,幾乎沒有例外。第一個打破這種僵化作戰的人叫鄭莊公,他搞出來一個魚麗之陣。

    魚麗之陣簡單的說就是倒品字陣,把左右兩路擺在前面,中軍在後——後來所有的陣法變化都是從此而生。魚麗之陣的好處是,軍陣從此有了縱深一說,不再是一路平A,只能打個一波流……不過此處不多說,以免跑題。

    這裏簡單說下八陣圖裏的所謂“八陣”。“八陣”的來歷,從後世可查的資料來看,大概率首出自《孫臏兵法》。這本兵書非常強,其中有兩篇主要說陣法,一篇叫《八陣》,一篇叫《十陣》。

    不過,《八陣》和《十陣》這兩篇不代表孫臏搞出來十八種陣法,這裏“八陣”的“八”並非量詞,應該當做名詞來看;“十陣”中的“十”纔是量詞。對此,《唐李問對》裏解釋過,“八陣”的意思其實是“一陣八體”。

    這個“八陣”陣法,源出自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八陣”實際上就是按照“井”字模樣,在兩橫兩豎劃出的空間放九個方陣,這便是八陣。所謂“井分四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

    又說:“陣數有九,中心零者,大將握之。四頭八尾,觸處爲首,敵衝其中,兩頭皆救。”

    所以就別問九個方陣爲什麼叫八陣了,那是因爲最中間那個是主帥所在的方陣,通常情況下主要負責居中調度,不是直接殺出去衝鋒作戰的。

    這個方陣套用後世足球佈陣的說法,大抵就是個“三三三”。不過,因爲是井字格,那麼就有“四方爲正,四角爲奇”的說法了。意思就是以主將所在的方陣爲中心,他的前後左右爲“正”,左前、右前、左後、右後則爲“奇”。

    當然,孫臏的中軍也不是真的就不當戰鬥部隊來用,實際上他的安排是“握奇”——其實就是掌握預備隊,掌握一支隨時可以用在最關鍵時刻、最關鍵位置的機動兵力。

    現在說回諸葛亮的八陣圖,它其實就是以九軍八陣爲藍本,再加了二十四個騎兵小隊作爲遊離於方陣主體之外的機動兵力。打游擊、劫糧草、襲敵營、巡四方都歸這二十四個騎兵小隊負責。

    高務實爲何會知道呢?因爲他前世就好明史,知道復原八陣圖的人就是明代的茅元儀。此公親自去魚腹江研究了石陣,畫下了陣圖,並收錄進《武備志》,於是有陣圖傳世,而高務實前世就看過,也搞清了八陣圖的優點。

    原先孫臏的八陣看起來是個“實心方陣”,但從立陣思想來看,它其實是個圓陣。即無論敵軍從哪個方向來攻,它都能以均衡的力量應敵。

    然而這個陣法的缺陷也就和圓陣一樣了,防禦力很強,但攻擊力約等於無。除了對方主動來攻,你只能慢慢推進,否則就會壞了陣法。

    諸葛亮的創意亮點在於,他核心是這個九軍八陣,防禦力超強,然後安排了二十四支騎兵小隊作爲機動兵力去擾敵。如此,等擾得敵軍受不了,完全惹毛了人家,人家自然就會來發動進攻踢鐵板了。

    至於諸葛亮是不是比孫臏厲害,這個高務實倒覺得不一定,因爲孫臏沒有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因爲在他那個時代騎兵還不能獨立作戰(沒有馬鞍、馬鐙),所以多半不是人家想不到,而是客觀條件確實不具備。

    當然,諸葛亮還是厲害的,至少有了八陣圖之後的蜀軍只要按照這個辦法來打,雖然不能保證包贏,但最起碼不容易大敗虧輸——沒看見司馬懿手握十五萬大軍都沒轍嗎?

    司馬其實並非不能打,只是想不出破這烏龜刺蝟陣的辦法。換句話說不是打不得,而是打了也頂多搞成僵持,沒有戰略意義,那還不如不打。

    然而諸葛亮的八陣圖指揮起來很複雜,所用到的兵種也十分全面,尤其是配備了大量的弩兵用以加強“刺蝟”屬性。同時,除了那二十四支騎兵小隊是提前受命、自行決定行事之外,其餘部隊都要靠中軍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