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7章 戰後波瀾(六)申王之議
    文臣、武將、勳貴三方的態度至此都算是比較清晰了。本來司禮監的態度也挺重要,不過司禮監在這件事上看來選擇了保持沉默,目前還不清楚是出於何等原因,總之就是沒有態度。

    在這一點上,即便高陌想方設法聯繫上了陳矩,陳矩也沒有給個明白話——換句話說就是說了一通場面話,沒什麼實際意義。

    高陌對此其實有些不滿,但劉馨聽後沉默了一會兒表示無妨,然而她也沒說明原因,弄得高陌心裏有些七上八下,總覺得心裏有些不託底,於是把這些情況一併寫在送給高務實的信中。

    高務實的回信照例需要兩到三天才能送回京師,今天本應該是回信送到的日子,但實際結果卻是回信未到而奏疏到了——便是那封請辭蒙元經略的奏疏。

    由於高務實不僅是請辭,而且本人居然已經迴轉關內到了延慶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他這次有“掛冠而去”的意味,差別只是他沒有“而去”,卻是“而回”,主動往京師趕回來。

    這無疑是個爆炸性的新聞,以至於得到消息的幾大報業都驚呆了,然後默默將之前寫好的一些稿件廢掉,猶豫着再次動筆應該如何描述。

    如今擺在京師各方勢力面前的局勢都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高務實忽然放棄戰爭前線的軍權回京,這在大明歷史上統兵的文帥之中尚屬首次,實在是沒人能夠迅速以往的根據經驗做出合理反應。

    擺在大家面前的首先有兩個大問題:第一是高務實如此棄軍權“掛冠”是否有罪;第二是他回京之後大家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

    軍權不比其他權力,如果前線還在激戰而他棄權而走,那可以看做是臨陣脫逃,理論上是要受到懲處的,嚴重的話丟官去職一擼到底也不是不可能。當然,按照高務實部堂之尊的身份,除非前線慘敗、損失巨大,否則腦袋還是有保障的。

    但現在的問題在於高務實是在大勝之後回京,察哈爾蒙軍宛如脫繮的野馬一般在向西逃竄。李如松部說是說奉命追擊,但其實高務實給他的命令是“逐敵至蒙疆外,無須強攻”,因此李如松兩次追上,都只是對察哈爾大部落進行襲擾,一旦察哈爾和外喀爾喀部主力回頭擺出死戰架勢,李如松就後撤待變。

    那麼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蒙元經略麾下想要出現慘敗幾乎不可能。除非心學派下令給李如松讓他慘敗,而李如松也腦子抽風真的拿自家精銳去送人頭,否則基本不可能出現。

    別說面對這樣的命令李如松是否會照辦,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心學派根本聯繫不上李如松——他跑得太遠了。

    根據目前的情報來看,至少四天前他就已經抵達了亦集乃,也就是甘肅甘州北部約六七百里的地方,在後世大概是內蒙古額濟納旗附近。從此處西去到哈密城也不過一千兩百里了,如果說進入東察合臺汗國的邊境則更短,只有八九百里。總而言之就是跑到了後世內蒙古西部地區。

    心學派擺明了是聯繫不上李如松的,人爲製造一場大敗已經全無可能,現在只能按照伐元之戰取得大勝來算。不過也有人不滿意,尤其是一些心學派中的年輕官員就提議,不管高務實此番回京有何用意,給他一頂棄軍而走的帽子都很合適。

    然而,一貫以倒高著稱的王錫爵這次卻站了出來,明確反對這個提議。王錫爵心裏認爲這個做法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極失風度,有一種癩蛤蟆跳到腳背上——不咬人卻噁心人的下作,他這種自矜身份之人根本不屑爲之。

    當然,他心裏這樣想,卻也不好直接說,便藉口說高務實有攻滅察哈爾這大功擋着,其他一些小事根本不會被皇上在意,此時以這樣的說辭拿出來,除了惹皇上不快之外毫無意義,與其在這種邊角料上下功夫,還不如找點真正能威脅高務實的大料。

    但高務實能有什麼大料呢?以往不是沒有試過,如在南疆自成一國這樣的試探都有幾次了,可皇上根本不以爲然,甚至前次還半真半假的放了個風聲,拿出了一個“定南都護府”的頭銜。

    “定南都護府”雖然沒有真個建立,但從側面反應了皇上的心思。皇上沒把南疆那些瘴癘之地當回事,就算聽說高務實把南疆各國國王當做傀儡也不在意。至於什麼蓄養私兵數十萬,也不知道皇上是壓根不相信這個數據,還是認爲那些兵不堪一擊,總之從結果來看也都沒有引起重視。

    心學派在南疆方面本就沒有什麼靠得住的情報網,以前那些東西多是劉守有當年去查的,劉守有出事之後這些消息都斷了來源,現在想整點新鮮活兒也沒得整。

    於是心學派這邊商議來商議去,覺得南疆什麼的也不過是邊角料,不足以讓皇上警惕。要想真正能離間這對君臣發小,還得從大明內部着手。

    大明內部,高務實最有機會引起皇上的疑心的點以前不少,後來他主動放棄了對東廠和錦衣衛的直接影響,直接就去掉了其中大半。眼下還有機會讓皇上認爲是威脅的,恐怕只有兩個方面:一是其在邊軍中的威望和目前正擁有的指揮權,二是他和靖難系勳貴集團的強勢同盟。

    前者意味着高務實在大明主要軍事力量——邊軍中的影響力,不過要拿這一條說得皇上對高務實心生懷疑卻不容易。畢竟大明朝的軍事指揮權一直很穩固,高務實只要沒有獲得授權,沒有虎符在手也指揮不動誰。

    至於說高務實登高一呼,九邊各鎮立刻改旗易幟,這種事別說皇帝不會信,就連心學派官員們自己都說不出口。邊軍要是這樣的牆頭草,王驥、王越他們當年豈不也有這本事?

    此時大明中樞的權威還是毋庸置疑的,大家下意識都認可一點:文臣統兵之權是皇帝授予的,文臣平時也不掌兵,所以這兵權無論多大,只要一道聖旨就能剝奪。

    這麼說來,邊軍這張牌看來是不好打了,那就只好從勳貴方面下手。

    高務實和勳貴們——尤其是靖難勳貴世家的關係極其密切,這是天下共知的,畢竟偌大的海貿同盟可隱藏不了。

    在以往,這種密切也算比較敏感,但由於大明經過兩百多年的演化推進,其實已經不太真正被重視了。畢竟,南北二京的勳貴們早就和各路勢力都有了交集,官場的也好,民間的也罷,鮮有勳貴們不涉及的。

    在官場上,他們和文官集團既有隔閡也有聯合,相互之間關係複雜,有不少勳貴喜歡以風雅自居,就多與當時名流交往,基本都被視爲美談而非什麼對皇權的威脅——很多文官也以和地位尊崇的勳貴交好而自命不凡,畢竟花花轎子人擡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