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7章 援朝抗倭(卌六)加俸與分稅制
    朝鮮那邊海陸大戰連連,大明京師倒是一片昇平氣象,至少在表面上看來,藩屬國打仗彷彿跟自己毫無干系一般。

    在這種局面之下,新晉東閣大學士高務實近來也似乎格外重視“文治”,又是覈准伐元之戰的賞賜,又是清查開藩禁之後剩餘每年需要支出的宗室俸祿等等,總之忙得不可開交。

    伐元之戰的賞賜其實好辦,由於此前一些年一直在爲此事積攢家底,再加上高務實這一戰雖然出兵極多,但畢竟只打了幾個月,各種開銷彙總之後並未超出預期,也就不存在東拼西湊、寅喫卯糧的困窘。

    何況現在有了明聯儲的存在,後世經濟學中所謂“釋放流動性”的一些舉措也就可以跟上,這便大大緩解了現銀陡然支出可能導致的窘迫,確保了中樞財政的穩定,實際上也就是穩定了國家大局。

    即便再如何不喜歡高務實的朝臣,在理財這一點上也不得不對他心服口服,尤其是那些經歷過嘉靖朝的老臣們,一個個都知道當年的朝廷中樞窮到什麼地步。

    現在呢?打了一場出兵六十餘萬、持續數月的大戰之後,戶部居然還敢說“府庫可支十萬大軍入朝作戰年餘”——要知道,西南那邊的播州之亂還未平定,還需要源源不斷地撥款給銀子呢。

    在這種情況下,戶部居然還能支持十萬大軍出兵朝鮮打上一年有餘,這府庫之充盈是何等的驚人,換做當年根本想都不敢想啊!這樣的戶部尚書,誰敢說他幹得不夠好?

    當然,高務實幹得最好的一件事還不是支持打仗這些,在朝臣們看來,高南寧、高大學士近來最大的善政一定是“加薪”!

    沒錯,就是加薪。高務實已經在三日前上疏皇帝,提出要給全國上下、滿朝文武官員統統加薪!

    這件事出現得極其突兀,此前毫無徵兆,但就在他“三辭不可卻”之後接受南寧候與就任東閣大學士不到十日,他就上了那道奏疏,請求給全國官員加薪,而且加薪的幅度相當震撼——越是基層官員加薪幅度越大。

    有明一朝的官員俸祿是以糧食作爲計量單位的,具體情況是: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從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一十六石;從五品,一十四石;正六品,一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七石五斗;從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從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從九品五石。

    此時的一石米大概是90公斤左右,假設米價6塊一公斤,則正一品官員的月俸就是將近四萬七千元,而知縣則只有四千元。

    按照高務實的加薪提議,知縣的月俸將陡然提升至約8000元左右,直接翻倍。而且根據他此前的改革,官員俸祿已經不發糧食等實物了,是直接發銀子,同時也可以選擇明聯儲的小額銀票,這對於官員們而言又少了一層手續——畢竟他們要這麼多大米也喫不完,都是更需要銀子的。

    當然,提升較大的基層官員月俸,越是高級官員的加薪幅度反而越小。比如高務實本人,如果不算他的爵位、其他加銜等,只以其戶部尚書這個正二品部堂之尊來說,原本正俸約爲三萬三千元,而在加薪之後,他的正俸也不過相當於三萬五千元左右,提升極小。

    這道奏疏最有意思的是,當它被呈上給皇帝之後,皇帝很少見的沒有迅速批覆,而是好幾天沒有反應。至於朝廷百官,那就更有意思了,幾乎無人跟高務實唱反調,僅有幾個“表達異議”的,也不過是“質疑”此舉是否有違太祖之願,而且用詞非常溫和。

    於是皇帝終於坐不住了,讓司禮監批紅提問戶部,大意是大臣高俸、小臣低俸是爲了表明尊卑有別,促使人人有心進步,如今戶部這個提議不僅大大弱化了大臣、小臣之間的俸祿差別。

    而且,鑑於小臣遠多於大臣,這個舉措很可能導致將來中樞財政入不敷出,“恐不足爲後世效”,因此要求戶部詳細說明。

    這件事滿朝文武都很關注,而戶部也“不負衆望”,很快便把“詳細說明”呈上了。按照高務實的說法,這一加薪舉動正是因爲“小臣”不堪重負,加薪本質上是爲了高薪養廉。

    高薪養廉這個說法其實不完全,按照高務實的體會,光是高薪多半不能養廉,想要養廉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有完善的監督機制和有效的懲罰機制。

    不過,後者與前者還是有一定關係的,畢竟你不能讓人家一個縣尊老爺的收入比不上一個熟練的京華工人,這是當前大明社會的實情——如果比不上,縣尊老爺幾乎一定會去搞小動作,無論是權力尋租還是直接貪污,而朝廷也不可能和太祖朝一樣抓一個殺一個。

    不是殺不得,而是殺了也沒用。太祖朝用剝皮揎草之酷刑,殺了十幾萬貪官,可是禁絕腐敗了嗎?沒有,甚至腐敗還愈演愈烈了,因爲它本質上違背了正常人的基本思維,導致社會地位與財富收入嚴重錯位。

    高務實不認爲自己可以讓這些封建朝廷的官員覺得“爲人民服務”是天地正理,他只能通過“社會地位儘可能匹配財富收入”來進行改革和調解,於此同時再提高對基層地方官員的監督,來達到一個相對良好的結果。

    他在“詳細說明”中例舉了地方官員的一些支出,例如縣衙其實只有三個人是真正意義上的“朝廷官員”,而知縣如果不自己聘用師爺幫忙處理一些庶務,其實絕大多數是管不好一個縣的。

    然而聘用師爺的花費朝廷根本不管,以知縣自己的俸祿又不夠花,那他不腐敗纔怪了,總不能指望大家都虧錢做官吧?要是都有那個覺悟,大明早成君子國了。

    師爺問題只是許多花費其中之一,總之大抵知縣的收入不夠是大明自開國就有的底層BUG,不僅要改,而且要分步驟、徹底改。

    例如就說這個師爺問題,高務實除了加薪之外,還建議將聘用吏員直接納入常規財政支出項目,如他說“可使上縣準聘師爺者三人,中縣兩人,下縣一人,定以月俸,例由朝廷供養。”

    除了師爺,還包括其他常備吏員、衙役等,也在高務實“朝廷供養”的範圍之內。

    但是,這顯然會大大提高朝廷的支出,皇帝猶猶豫豫不敢答應也正是因此。不過高務實在“詳細說明”裏給他算了算賬,或者說給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分稅制。

    在這個建議裏,高務實終於對困擾大明兩百多年的稅法真正開始動真格了,他提議將商稅設爲常稅,然後按照產品、商品門類確定稅率。大致是涉及基本民生者低稅,附加值高者高稅,暴利者課以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