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7章 援朝抗倭(圩一)背約
    宇喜多秀家被襲擊後,聞訊大怒的小西行長下令將一些朝鮮百姓拖出城外斬首,並向義州傳達決定,要求朝鮮軍立刻歸還日軍俘虜,否則將在平壤每日斬首一名朝鮮百姓以示懲戒。

    隨後,小西行長緊趕慢趕去探望宇喜多秀家,秀家果然賑災盛怒之中,下令立刻進攻義州。雖然小西行長能夠理解秀家的心情,但還是勸道:“發生這樣的事,我也想立刻發動進攻,但您也知曉現今我軍處境不妙,爲了太閣殿下的大業着想,還是請您暫作忍耐。”

    宇喜多秀家也知道此時確實不是繼續發動進攻的好時機,但這樣的憤怒無論如何都要發泄,因此賭咒發誓說要返回漢陽,挖掘朝鮮歷代先王陵寢以泄憤。

    小西行長對此既不敢也沒興趣反對,反正宇喜多秀家怨恨難消,拒絕任何勸阻,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對小西行長而言,刨祖墳的事是他宇喜多秀家自己去做,我小西又不會髒了手,隨他去吧。

    結果宇喜多秀家果然是怒火中燒得厲害,傷勢未愈便強行啓程奔還漢陽,並且立即部署挖掘朝鮮王陵,當衆焚燒。

    不久之後,朝鮮王李昖從平安道觀察使李元翼處得知,日軍不僅爲換回俘虜在平壤每日斬殺朝鮮百姓,還在王京挖掘毀壞朝鮮歷代先王的陵墓如宣陵及靖陵,焚燬了朝鮮成宗、中宗以及成宗貴妃貞顯王后等棺槨。李昖怒氣攻心,這次當真是直接暈倒在地了。

    經過一番手忙腳亂的緊急救治,王后及金貴人都來勸慰,李昖垂淚流涕地道:“寡人至死也無顏面對先祖龍顏了,都怪世子擅自出擊,導致倭寇作出如此天人共怒之舉。”隨後便喝退衆人,獨自涕淚。

    而在同一時刻,咸鏡道方面的加藤清正再次質問臨海君道:“既然你是朝鮮大王子,爲何遲遲不見朝鮮迴應,這究竟是何原因?即使不肯投降,至少也應該拿金銀來懇求我釋放你不是麼!你這傢伙到底是不是王子!”

    臨海君苦笑道:“我倒希望我不是王子,若我不是王子,也不會落入這般境地任人宰割了。”

    加藤清正諷刺道:“我來咸鏡道之後便知你惡名昭彰,連本地百姓也是自願抓捕你來交換平安,或許正因如此,朝鮮王室說不定已經決定拋棄你了吧。”

    臨海君一聽此言,果然極爲恐懼,生怕因爲失去價值而被殺,趕緊否認道:“絕不會如此,若是有意拋棄,那他們之前便早該將我廢爲庶人,更何況世子與我爲一母同胞,感情深厚,豈能置我於不顧?我願再寫一封書信給世子,請他立刻率衆投降。”

    加藤清正也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抓到的一條大魚放在手裏毫無意義,便道:“這樣也好,但如果此次仍無迴應,我便只好將你手腳砍斷,再交給那些早已希望食你血肉的百姓手中,勸你好自爲之,莫要自誤。”臨海君驚慌不已,涕淚橫流地跪地求饒。

    光海君再次得到兄長書信,不由得沉默不語。良久之後,鄭琢建議再隱祕打探一下臨海君所在爲好,如果方便的話,可以悄然實施救援。

    然而光海君卻堅定地搖頭說:“不必如此費心,我已說過,臨海君是在與倭寇的交戰中英勇而死,無愧列祖列宗。”

    鄭琢倒也不是真關心臨海君的死活,而是擔憂大王那裏應該如何稟告,見光海君不願提及,便勸道:“不可如此,若是以後大王知道此事,定會勃然大怒,也會讓您陷入危險的境地,如此涉及一位王子性命的大事,總要稟報一聲纔是的。”

    光海君思索片刻,勉強應允下來。而同時,金公諒也從侍女處得知臨海君之事,他大驚失色之下,也立刻通報了金貴人知曉。

    李昖聽聞臨海君及順和君被日軍俘虜,同樣大喫一驚,連忙詢問詳情。聽說世子早已知曉此事,果然怒責爲何不作稟報,於是立刻下令傳召世子。

    金貴人連忙道:“殿下,臨海君必須解救!無論他在咸鏡道做得好是不好,都是殿下的血脈,即便做得不好,要處置也只能是由大王您來處置,既輪不到倭人,也輪不到光海!

    王子被俘不僅是朝鮮之恥,而若不能救出被俘的王子,則更會變成殿下之恥!況且,臨海君活着也會對監督世子起到作用。

    雖然臨海君能力不足以壓制光海,但他畢竟身爲長子……殿下請千萬重視一點,那就是大明一定會對朝鮮王室長子未成世子而心存疑惑,這對於極其堅持禮法的大明上國來說是毫無疑問,不信看看這次分朝請大明冊封光海而被大明拒絕,就是最爲確鑿的證據!

    但是殿下,若臨海君身亡,那麼光海便將成爲長子,他那世子之位也將名正言順,在此動亂之際,將很可能得到大明上國的正式冊封,到那時……”

    後面的話已經不必說了,一直以來都對王權極其敏感的李昖深覺有理,以最快的速度下定決心,決意要解救臨海君。

    等光海君接到傳召,滿面愁容地準備動身時,柳成龍囑咐只需堅持表示“一直在探問之中”即可,務必應對從容,而且切不可與大王的意思相抗。

    光海君也知情況危急,自然點頭應允,而鄭琢本也欲一同共赴義州,光海君則勸道:“不必隨我同去,若我們都動身前往義州,分朝事務誰來主持?還請先生在分朝坐鎮,我此去必定萬事小心,勿以我爲憂。”分朝衆臣於是紛紛拜送光海君。

    不久之後,朝鮮王李昖召集衆臣,垂問光海所謂“一直處在探視之中”乃是何意?光海君答道:“自兒臣接到兄長臨海君書信後一直惴惴不安,雖說那書信看來應是兄長筆跡無誤,但也難保不是倭寇引誘之計,所以兒臣近來一直在不斷打探虛實,欲在查明事實之後再向殿下稟告,以免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誤。”

    李昖對他的解釋不置可否,只是反問道:“寡人很是奇怪,你打探這麼久,可有收穫?不是擔心會被搶走世子之位而故意冷眼旁觀吧?”

    光海君一臉驚異,然後又誠摯萬分地道:“殿下怎能如此說,兒臣不僅原本就沒有做世子的資格,且連一次也沒有對世子之位產生非分之想。皇天后土在上,兒臣今日當衆宣告:殿下若打算讓兒臣將世子之位讓給兄長,兒臣將會毫不猶豫地讓出位置,絕不食言。”

    李昖冷冷地看着他,卻並不答話。其實光海君這番話看似大度,實則並無太多意義,原因在於李昖心裏很清楚,現在朝鮮雖然在國家層面堪稱岌岌可危,但朝鮮朝廷的形勢其實還在自己掌握之中的。

    那也就意味着,如果自己真要廢黜光海,他光海自己猶豫不猶豫根本毫無意義,因爲他根本阻止不了——說起來,“猶豫”唯一可能導致的後果,大概也只有死得更慘這一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