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9章 平倭(卌三)暗涌與狂瀾
    再次播遷北上至平壤的朝鮮王李昖剛一落腳便迅速做了兩件事:其一是再次派出使節懇請大明迅速出兵南下助朝鮮抵擋和反擊倭寇,其二則是立刻接見了李山海。

    遣使請求援兵之事暫時不必詳述,卻說李昖一見李山海便上前緊握其雙手道:“鵝溪先生能應召而來實在是太好了,現在朝廷之中這些大臣太令寡人不安,先生請以你的經驗和智慧再次輔佐寡人吧。”

    李山海很少見刻薄寡恩的李昖有這般表現,不覺有些感動,並問道:“眼下戰爭之局面已不可控,恐怕只能交給明軍統籌了。老臣知道這話在朝廷之中無人肯講,恐怕也無人敢講,但這卻是現實,想必王上也看得出來。殿下,老臣斗膽一問:是否是在擔憂戰亂過後的朝廷該如何處置?”

    李昖放開他的雙手,嘆息着道:“這是天意啊,壬辰年時明軍助我朝鮮,幾乎蕩平倭寇,結果朝中上下不肯放權於明軍,致仕雙方離心離德。此後明軍再不願着實出力,而只是敷衍塞責,強行去和倭寇談判,結果便是如今這副景象。

    寡人近來細細思量,此番明軍頓大兵于丹東卻不肯南下半步,恐怕心結仍在於此。若是我朝鮮始終不肯將主導權交給他們,恐怕……即便滅國,他們也要按兵不動了。

    如此一來,即便朝鮮始終掌握主導權,但戰場上一敗再敗,戰線也是一路後退,這般下去要不了多久,寡人連平壤也待不得了,恐怕只能請求內附大明……甚至連內附都不知是否能爲皇帝陛下準允!倘若事情果真如此發展,那眼下這主導權要來究竟何用?”

    李山海沉重地道:“王上明鑑,當前局勢正是如此。昔上國先賢韓非子曰: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觀乎壬辰年之朝鮮……老臣雖不願言,卻不能不言:此正中韓非子之說也。”

    李昖連連點頭,道:“誠然如斯,誠然如斯!只是眼下已是如此,該要如何說服朝廷中那些死硬派?”

    “王上爲何要說服他們?”李山海老臉沉沉,緩緩說道:“天下皆可降倭,惟大王不可降,此理大王難道不知?既知此理,則倭寇若覆朝鮮,誰當必死?誰可南拜?”

    李昖臉色大變,喃喃道:“自是寡人必死,自是那幫朝臣轉拜倭寇!”

    李山海沒有再說話,而李昖快速踱步一會兒,忽然道:“今後所有事務都應有可靠之人專門負責,你可明白寡人之意?”

    李山海拱手錶示明白,敬請李昖放心。

    關於李山海迴歸朝廷之事很快傳遍平壤,李恆福也將此事告知西人黨的現任首領伊鬥壽知曉,伊鬥壽不禁感嘆黨爭再起。

    李恆福道:“鵝溪先生自從與領相分道揚鑣之後,東人黨分裂南北,鵝溪先生爲北人首領,此番他得以回朝,北人們無不歡欣鼓舞,一定會興風作浪。”

    伊鬥壽則並不這麼認爲:“並非是北人掀起狂風,而是王上引起的風暴,再將扇子遞給北人罷了。王上在西人、南人、北人之中的選擇,從來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轉換,而此次……看來王上意欲選擇利用北人來完成一些事情。”

    李恆福驚覺朝鮮王的舉動是爲針對柳成龍及南人黨,伊鬥壽稱是:“你猜的沒錯,王上叫鵝溪回朝正是爲了國難之後作準備,領相今後恐有大難。我侍候王上已三十年,但王上之心有如九重迷霧,令人難以猜透,我也不知此番王上究竟意欲何爲。”

    伊鬥壽請李恆福千萬要提醒柳成龍多加小心,李恆福領命而去。

    朝鮮朝廷內部的風暴正在醞釀,而戰爭走向卻不會因此停歇。在日軍左路進攻南原之前,日軍右路先鋒大將加藤清正先行從西生浦抵達梁山,右路主將毛利秀元領黑田如水及黑田長政父子及鍋島直茂、吉川廣家、池田秀氏、中川秀成、長宗我部元親等,率主力與加藤清正會合。

    日軍準備向昌寧進發,但朝鮮義兵將郭再佑正在昌寧以東一里外的火王山城駐紮,毛利秀元道:“聽聞這郭再佑極爲勇猛狡猾,文祿之役時多次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困擾,之前第七番隊及第九番隊多次清剿均未能將郭再佑除掉,若果真是此等人物,是否應先將郭再佑剿除再作計較?”

    加藤清正大聲道:“何必有此顧慮!郭再佑在火王山纔有多少兵力,不過一羣烏合之衆罷了,一觸即潰!我覺得,諸位要是對郭再佑有所顧忌,那就直接攻下火王山,他郭再佑要是堅守,我自會取他首級!”

    黑田長政也贊成出擊,道:“這郭再佑被朝鮮人稱爲天降紅衣將軍,在朝鮮極有威望,一呼百應,又深通兵法,作戰勇猛,文祿之役中神出鬼沒,令慶尚道極爲不穩,此番若不剿滅,我們進軍昌寧途中必會被其襲擾。父親,您認爲如何?”

    黑田如水平靜地道:“我倒並不認爲郭再佑對我們會造成多少威脅,文祿之役中我們的主要力量都在京畿道與明軍對峙,郭再佑才趁此於慶尚道山林鄉野中來回襲擾,襲劫糧道。

    不過他的戰法多是偷襲,而我們真要算下來,其實也並無多少損失。再往後,自與明軍議和,我軍退守慶尚道,那郭再佑便再未能尋到可乘之機,當然這也算是他有自知之明。至於此次,我大軍行進,兵力孱弱的郭再佑怎敢出擊?

    眼下朝鮮並無明軍坐鎮駐守,我左右兩路大軍沿途的朝鮮守兵已經兵力稀少,根本不堪一擊,因此爲今之計是必須從速進軍,早些與宇喜多秀家於全州會合,攻入忠清道直下漢陽,在明軍大軍來援之前穩固優勢。因此,我認爲不必在火王山城浪費時間,無需理會那些跳樑小醜,繼續行進即可。”

    他這番話說得既霸氣又有理,衆人聽後都不得不贊同,如此日軍經昌寧向西折向草溪,經陝川再撲安陰。駐守安陰的朝鮮守兵望風而逃,日軍佔領安陰後便準備包圍黃石山城。

    黃石山城位於安陰西北兩裏之外,地勢險峻而位置緊要,是扼守慶尚及全羅兩道之咽喉。黃石山城守將爲安陰縣監郭雄及其子郭履常、郭履厚,此外金海府使白士霖、原咸陽郡守趙宗道等也在此處襄助,朝鮮方面共領兵兩千餘人。

    爲守衛黃石山,衆將議事,郭雄率先說道:“我父子領安陰兵民撤來黃石山,多謝收留,我也時常感到羞愧,如今倭寇既追擊到此,我父子將誓死不再後退一步!我們腳下都是朝鮮的土地,這般一退再退,還能有何地可退?我父子已堅定信念,與倭寇戰死方休!”

    金海府使白士霖同樣感慨萬千,道:“郭縣監殺敵報國之情令我感佩,我身爲金海府使,金海淪陷,我也領殘兵退至此處,同樣時時備受煎熬。我已向朝廷請求派發援軍,只是至今仍無任何消息傳來,而當面倭寇兵力少說也有四至五萬,不知黃石山城該如何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