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0章 劍指東瀛(圩三)給個希望
    路被堵死怎麼辦?

    這個問題不僅是日軍方面很頭疼,很緊張,甚至坐鎮泗川的高務實都稍稍有些緊張起來了。

    日軍緊張情有可原,對他們而言,本來就是在異國他鄉作戰,現在三面被圍,一面臨海,水軍也不知道他們的情況,不可能來接他們——而且也沒那本事,那他們自然擔心被一戰圍殲。

    可是,高務實爲什麼要緊張?

    無他,此戰並不符合圍三闕一的戰爭思維,而高務實又知道這包圍圈其實並沒有日軍自己嚇自己那樣的牢不可破。

    明軍目前的實際排兵是怎麼樣的?

    西線前線,也就是蓮花山防線方面攏共不到一萬人,而高務實手頭還有約七千人留在泗川,整個西線的兵力約一萬六千多。本來應該還有一些,但那些人一來都是川軍土司兵,二來已經被派駐在了全羅道,用於確保朝鮮糧倉,所以此戰並未全部調回。

    東線方面主要就是包抄過去的劉綎所部,兵力是一萬五千人。日軍在這件事上出現了誤判,他們認爲李如梅部應該也去了這個方向,但其實並沒有。

    李如梅部目前所在的位置實際上在蓮花山以北約六十里處,這地方當前只是個小小聚落,名字高務實都不知道,但此地在後世韓國還是有正經名字的,叫做宜寧郡。

    換句話說,李如梅部其實在晉州和昌寧之間,原先劉綎部守株待兔的三嘉西南一點點。他來此處,某種程度上是因爲劉綎部去堵截日軍後路之後蓮花山北線防禦空虛,因此前來補防的。

    不過這就意味着日軍賭對了一點,即日軍如果真去進攻晉州,那麼一定會被李如梅發現。考慮到雙方行軍的速度差,大概率情況便會是日本還沒抵達晉州就被李如梅部側擊。

    初看之下,當前的態勢是明軍三路堵死了日軍,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這個包圍圈的兵力其實嚴重不足:西線高務實直屬一萬六千,東線劉綎一萬五千,北線李如梅兵力最強,有兩萬三千。

    然而,即便三路相加,明軍總兵力也不過是五萬四千人。那麼,日軍有多少?

    不算當時留在漢陽的加藤清正和島津義弘兩部,這支日軍主力從漢陽南下時全軍總兵力是九萬五千。由於李如梅的一路騷擾打擊,在發動蓮花山之戰前日軍總兵力略有減少,但仍在九萬左右。

    如果按照此前的經驗來看,五萬四千明軍和九萬日軍誰強?那當然是明軍更強。畢竟按照碧蹄館之戰的結果來估算,日軍以七倍的優勢兵力都沒法喫下一支明軍孤軍,這強弱差距就算不說“巨大”,那至少也是“很大”了。

    但問題在於當前雙方攻守易勢,是明軍在包圍日軍,那也就是說明軍乃是兵力分散的一方。日軍眼下反倒是聚兵一處,且由於沒了生路,有可能出現困獸之鬥,甚至沒準能打出個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效果來,那情況可就不同了。

    假設日軍單攻一路,除了北線李如梅部是日軍暫時可能不知情的,應該不會被當做目標,則日軍無論是西進還是東撤,面臨高務實本部和劉綎部時,都擁有六倍左右的兵力優勢。

    劉綎部因爲這些年來一直被高務實列爲南軍主力之一,其裝備水平、訓練強度都非常不錯,而滇緬之戰、平播之戰中又得到了進一步錘鍊,高務實認爲他們在防禦作戰中還是不大可能會被日軍擊敗的,至少也應該能撐到李如梅的援軍抵達。

    然而,高務實自己這邊卻不一定。他這邊目前真正的核心主力是三千宣大精騎和三千白桿兵,剩餘一萬人都是四川土司兵。

    有一說一,四川土司兵的戰鬥力本身倒也不算弱,但他們的裝備體系即便在高務實臨時加強給他們一些火炮之後也依舊不強。

    首先,炮兵在這個時代屬於技術兵種,並不是隨便給誰一門炮人家都能用好的,土司兵自己根本不會使用這些火炮。如果讓他們自己去操炮,不把自己炸死就算阿彌陀佛了,發揮最好的恐怕也只是聽個響,對於準頭根本不必抱任何希望。

    高務實的加強其實是將海貿同盟艦隊上的陸戰隊炮兵(非艦炮炮手)臨時調派去了土司兵軍中,需要作戰時,由他們自行且單獨進行,土司們只要告訴他們作戰任務即可,其餘的說了也沒用。至於任務合不合理,陸戰隊炮營指揮官會和土司協商。

    其次,土司兵本身幾乎沒有熱兵器,全然都是老式的冷兵器軍隊。雖然他們普遍比明軍非家丁部隊更加敢戰,但面對擁有排槍陣性質的日軍鐵炮隊,這種敢戰就意味着在近戰發生之前,他們就要先挨兩到三輪齊射,一開始就佔了劣勢。

    再加上日軍的近戰能力並不算弱,所以假設戰鬥僅僅是土司兵對上日軍,那其實很難說明軍能佔到多少便宜。

    歸根結底,明軍強於日軍的最主要原因就兩點:火器優勢和騎兵優勢。由於日軍對這兩點實在找不到破解之道,所以纔會出現“野戰不可爲”的情況。這個情況與歷史上明軍對後金軍野戰大多戰敗是有本質不同的。

    首先明確一點,所謂明軍野戰打不過八旗其實是個僞命題。因爲明軍在野戰中打贏或者勝負相當的戰鬥很多。

    例如,寧錦之戰中,滿桂援寧遠途中與八旗野戰即不分勝負,在寧遠城下與八旗野戰也絲毫不輸八旗。

    大淩河之戰中的一支明軍還曾把八旗旗主多鐸打下馬來,要不是多鐸被部下拼死救出,歷史搞不好都要出現一些變化。

    還有渾河之戰,白桿兵曾一度打得八旗紅巴牙喇懼戰,並俘虜八旗兩名參將。松錦之戰中的乳峯山之戰明軍更是主動進攻,雙方勝負相當。

    在明朝檔案總彙與臺灣方面編譯的《明清史料》中保留了相當多原始檔案與塘報,細看起來就會發現,很多戰役並不是如《清實錄》和《滿文老檔》所吹噓的那樣,什麼八旗戰無不勝。

    事實上,明亡前夕的崇禎十六年,八旗進攻寧遠甚至被吳三桂利用陣中所藏大炮糊了一臉炮彈,最後搞得大敗而歸。

    真說起來,歷次大戰八旗取勝也大多經歷了相當艱難的過程,例如松錦大戰正是因爲清軍戰局不利,多爾袞等旗主甚至提出退兵,這才迫使皇太極拖着病體、流着鼻血趕到松錦戰場。

    細究明清歷次戰役就能發現,在這些戰役中,尤其是很多局部的野戰,明軍打得還是很好的,並沒表現出明顯不敵。但是,最終歷次大戰役除了寧遠寧錦,明軍基本上全輸了。

    這好像很詭異,但如果真要探究,那就不得不深思一下究竟爲什麼會這樣。高務實以前作爲愛好者也曾經看過一些論壇討論,自己甚至還曾參與,記得其中一些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