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0章 劍指東瀛(圩五)乞降
    日軍主力往東北方向撤離,黑田軍則在對傷員和物資進行了一番處置之後準備往西南方向而去。

    西南方向是哪?玉浦,就是李舜臣打過玉浦海戰的玉浦。

    爲什麼不直接朝泗川而去?當然是擔心和高務實直屬的明軍產生“誤會”,遭到明軍先發制人的打擊。

    但是理論上來說,去玉浦依舊會引動明軍的關注,畢竟玉浦現在也是明軍幫朝鮮“光復”了的。因此,黑田如水派出信使,向泗川送去了一封降書,聲稱黑田軍因爲與日軍左右兩位總大將發生爭吵,已經不願繼續作戰,希望按照大明朝廷原先的要求撤回日本本土,“世不西望”。

    雖然日軍此前幾乎沒有過乞降的先例,唯一一支向朝鮮投誠的軍隊還是因爲反戰心態作祟,搞得朝鮮方面左查探右審視,前前後後試探了好一陣才接受,但明軍不比朝鮮,具有強烈的大國意識,因此日軍乞降雖然頭一回遇見,各級將兵卻都沒有多少懷疑,很快將信使帶到了泗川城中。

    高務實一聽是黑田軍乞降,第一反應是黑田如水玩詐降,其中多半有詐。但是轉念一想,尤其是結合日軍的行止來看,又覺得不該是詐,搞不好是真的。

    試想以當前局面,日軍如果有詐,此詐用意何在?日軍大部分已經在撤離途中,這一點哨騎已然確定,他們撤走的方向和方式甚至都已經被高務實料中——當然能料中,因爲之前被俘的土司信使原本就是高務實安排的,目的就是讓日軍“瞭解明軍動向”。

    現在日軍果然撤走,那就是被高務實牽着鼻子走,作爲牽牛人,高務實要猜中他們的目標路線有什麼難?走東北方向而不是正東方向,無非就是免得和劉綎部在馬山僵持,耽誤了他們早日回到釜山的時間。

    可是,就在這種局面之下,黑田軍卻沒跟着走,反而往玉浦去了。八九千人去玉浦有什麼用?現在連釜山都即將成爲孤城,玉浦就更不用說,孤得沒法再孤。

    況且這個小城也不是個能夠堅守的地方。從規模上來說,除非日軍先屠城,否則這小城連駐紮黑田軍這不到一萬人都困難——早前日軍從玉浦登陸的時候,城裏就住不下他們,很多士兵是駐紮在城外的。

    [注:不過日軍對於這樣的駐紮方式很習慣,因爲日本城池的營建和佈局與中、朝有別,他們流行的是城下町模式。町可以理解爲商業區,往往不在“城”內,而是依城形成。“城”本身的作用則更多的在於軍與政。]

    黑田軍孤軍一支,人數也不滿萬,去玉浦能做什麼呢?難道是等着日本大軍來襲,高務實調空了泗川城內守軍,然後黑田軍摸過來撿桃子?這純屬做夢。

    日軍偷襲計劃既然失敗,現在還已經撤走,那就不會再有什麼大軍能來威脅泗川了,高務實也不可能在玉浦有一支日軍的情況下把泗川守軍調空。

    至於現在,那就更別提,蓮花山的明軍已經回撤,與城中明軍合二爲一,完全不是黑田軍所能撼動的。

    高務實將幾位弟弟、侄兒叫來讓他們討論此事。大家商議了一會兒,基本都認爲這支日軍的確是放棄作戰了,當前唯一的問題在於是否要同意他們撤回本土。

    高務正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認爲黑田軍有兩個應該被消滅的理由。其一,黑田如水是偷襲泗川行動的發起者,這種想在太歲頭上動土的行爲必須得到嚴厲懲罰;其二,黑田軍目前兵不滿萬,泗川明軍雖然以土司兵爲主,但在得到三千精騎加強之後完全有實力消滅黑田軍。

    簡單地說,高務正的態度就是你該死,而且我能殺你,那你就應該去死了。

    高杞則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爲黑田軍此次請降對明軍而言有三大好處:

    其一,黑田軍將成爲第一支成編制向大明乞降的日軍軍團(黑田長政第三軍團),其乞降將極大動搖其他日軍軍團的死戰決心。

    其二,黑田如水作爲日本軍界影響力極大的人物,同時還是豐臣秀吉的重要臂助,他放棄作戰而帶領黑田軍返回日本,也同樣具有重大意義,影響深遠。

    其三,黑田軍如果順利撤回日本,還攤薄了釜山日軍的兵力,對於徹底解決釜山日軍也有一定的幫助。

    高務若一開始沒表態,聽完高杞的分析後則道:“前兩條倒還有理,最後這一條我以爲大可不必這般計算。假使黑田軍返回釜山,雖然的確沒有攤薄釜山日軍兵力,但釜山日軍如今不過困獸而已。

    既是困獸,那麼我天兵只需圍而不攻,等他們糧草不濟,遲早也只有失敗一途。也就是說,多了黑田軍在釜山,反而會讓他們更快喫完糧食,加速其投降。”

    高杞想了想,道:“但我軍若久圍不攻,即便朝廷不說什麼,可咱們也一樣要喫飯,這其中花銷如何算?而若是進攻,火器花費也同樣消耗驚人。萬一不能全靠火炮轟擊,則戰後封賞、撫卹等等都要增加列算,花銷就更大了。”

    高務若搖頭道:“火器暫且不論,這糧草豈能只依南糧?朝鮮爲地主,我則爲客軍,豈聞客軍自帶乾糧萬里助陣之理?

    依我之見,如今全羅、忠清二道皆復,當先供應我軍,而非先入朝鮮府庫。若糧足則以,不足則記賬入冊,先仍以南糧支應,而朝鮮于日後補足。”

    高務若這裏說的“南糧”,是指由南疆送來的糧食。此次高務實親征,未免如壬辰年一般受困於糧食問題,特意搞了一套新的調運辦法。

    這辦法說來也不復雜,大體就是朝廷出資購買南疆之米,但不送往京師或者其餘大明各地,而是直接運到朝鮮戰場,具體如何運送由經略衙門說了算。另外還有一點則是,朝廷也不管運輸問題,都由南疆自行負責“送貨上門”。

    當然,爲了避免喫彈劾,高務實在疏文中就直接公開了採購價,其中不僅詳細說明了米價,還計算了運輸費用,價格上極具震撼性:比從湖廣買米居然還便宜了一點。

    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高務實還玩了一手最絕的:“朝廷不問漂沒,此由南疆自負。”

    這一手在大明堪稱王炸,原本不滿的人都沒話說了——啥,不能漂沒?那這買賣豈不是倒貼嗎?得得得,你南寧候厲害,家財億萬不怕虧,這活你樂意幹你去幹,咱就不湊這個熱鬧了。

    其實所謂漂沒,也就是海運途中的損耗,這玩意兒在當下這個時代有時候的確不可控,但事實上只要航海技術越高超、船隻性能越好,那就越能降低這種損耗,至少在京華兩洋體系內,所謂“漂沒”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