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0章 劍指東瀛(圓八)摧枯拉朽
    爆炸產生的陶片只依靠黑火藥的爆炸作爲動能,如果對方是無甲者,那倒是頗爲有效,但對方穿了罩甲就不好辦了,只有脖頸、面部算是必殺區域。其他地方包括四肢在內,一般都只能致傷,連致殘都很難辦到。

    在這種情況下,張萬邦對於剛纔這一輪火箭攻勢實際造成的殺傷是很清醒的——擊斃及重傷者最多不過千人,剩下的輕傷者或許不少,但其實不會造成戰鬥力損失。

    當然,這後半句放在明軍身上有用,放在朝鮮軍身上可能未必,因爲來朝作戰的明軍幾乎全是精銳,而朝鮮軍……咳,按照南寧候高務實的標準,說他們是軍隊都有點勉強。

    對於大多來自於九邊諸鎮的明軍精銳而言,類似於手臂被劃破了一道口子之類的輕傷、微傷,那是根本不當回事的。

    高務實軍改之後,九邊待遇大幅提升,這其中不僅是裝備制式化,還有其他配備也制式化了。

    例如,根據京華工匠學堂醫學系的建議,明軍的戰場簡易醫療得到提升,他們腰間的羊皮囊子裏都帶着十條紗布,以及一小瓶“百寶丹”(類似老雲南白藥,分成兩部分,粉末和一顆保險丸)。

    戰時受傷不算嚴重的,明軍將士都可以自己先來點百寶丹,再扯一條紗布出來纏上,這就算完成了應急止血。

    中醫有個說法,大意是跟氣有關的用人蔘,跟血有關的用三七。百寶丹的主藥就是三七,對於什麼止血、化瘀這一類傷患,三七堪稱神效,這也是當年紅朝大軍會把雲南白藥捧上神壇的原因——那是經過無數殘酷戰場證實過的真有效。

    但明軍精銳能不把一點小傷當大事,朝鮮軍就顯然做不到了。如果高務實能親眼目睹這支軍隊的表現,應該會評價他們的水平連八里橋之戰的清軍還不如。

    至少,八里橋之戰的清軍雖然被英法聯軍打崩了多次,但退着退着還能重整,然後再次發動進攻,整場仗前前後後打了大概八個小時。這一點朝鮮軍看來根本做不到,他們居然當場就崩潰了。

    [注:八里橋之戰其實是一系列交戰,後世主流評估認爲實際交戰約八小時,並非衝鋒送死當場全軍覆沒。]

    不過有一點這兩場仗很是類似,就是面對火器化軍隊的冷兵器封建軍隊雖然看似慘敗,然而實際上在戰場上直接遭受的損失都不大。

    八里橋之戰在後世被誇張成清軍全軍戰歿,這是胡說八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英法聯軍中的一些親歷者用“記載傳奇”的風格來寫自己的經歷。

    要知道,歐洲人因“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人大軍橫掃歐洲,以及後來的蒙古西征吊打歐洲聯軍這兩段慘烈歷史,所以一直對“東方韃靼騎兵”是有內心恐懼的。當他們戰勝韃清所謂“滿蒙主力”之時,內心的感受可謂是揚眉吐氣,把千年恐懼一朝掀翻。

    這樣的心態使得各種記載充滿“傳奇感”,爲了證明自己贏得不容易,反而強行把清軍的英勇誇大,甚至寫成全軍戰歿云云。

    事實上呢?後世研究發現清軍的直接戰損大概只有1200人左右,大致只佔參戰總兵力的4%,真要說有什麼讓後世人覺得怪異的,那或許就是將領損失較大——但這是由於王朝晚期的封建軍隊戰鬥意志過於拉胯,如果將領本人不肯帶頭,就幾乎沒法指揮大軍真正進攻。

    將領帶頭,對面敵軍又是熱兵器軍隊,那你這將領自己成爲損失的一部分有什麼好奇怪?熱兵器時代的軍隊可都是要求軍官不可衝鋒在第一線的,否則你英勇是英勇了,但你戰死之後軍隊的指揮可怎麼辦?

    當然,沙俄是個例外,因爲沙俄封建程度高,火器水平相較於同時期的歐洲又一直落後一些,需要指揮官發揮英勇作戰的主動性來帶動全軍,這也是沙俄軍官損失率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注:這風格直到當前的俄烏戰爭,居然還在俄軍中延續。]

    朝鮮軍的表現呢?那就更別提了!

    按張萬邦的估算,剛纔這一輪直接將南線朝軍打崩潰火箭齊射,真實殺傷最多五百人,剩下或許有千餘人或者最多兩千人的輕傷、微傷,但那理論上是不影響繼續作戰的。

    然而朝鮮軍南線近萬人就這麼崩潰了,甚至靠前指揮的張思孝都認爲應該趁勢進攻,讓他們連重整旗鼓的機會都沒有。

    張萬邦算是從善如流,而且不止是准許進攻,甚至一下子調整了全軍的作戰計劃。

    他原本擺出空心方陣來,是把這支高達三萬人的朝鮮“精銳”當成他早年面對的辛愛嫡系、炒花嫡系兩支蒙古精銳對待,打的主意是通過堅決防守讓對方撞個頭破血流,最後再投入精銳直取朝鮮中軍獲得完勝。

    現在看來,這是嚴重高估了朝鮮軍的實力,尤其是對方的“組織度”。如果把張萬邦所部的組織度看做一百,那麼朝鮮軍的組織度頂破天不超過三十,搞不好只有二十幾。

    隨着張萬邦的命令下達,戰場形勢很快發生進一步的變化。

    明軍南線如同趕鴨子一般將朝鮮軍南線逆推,這些敗兵衝擊了朝鮮軍東線,導致東線戰陣動搖。而明軍東線沒有炮擊或者火箭齊射,而是推着偏廂車前進,同時在偏廂車背後射擊。

    機動中的射擊並不密集,造成的損失也不大,但是這種氣勢壓倒了本來就已經心慌意亂且陣型動搖的朝鮮軍東線,導致東線也迅速崩潰。

    權慄派出的督戰隊剛剛抵達東線就面臨山崩地裂的潰退,剛剛斬殺十幾人,就被一窩蜂的潰兵反而衝散了,所謂督戰已經無從談起。

    東南北三路就這樣崩了兩路,權慄大驚失色之餘認爲此戰已無勝算,正要調動北線主力後撤,誰料張萬邦的主將大旗已經到了北線。

    北線明軍可沒有半點遲疑,立刻發動了強行攻勢。這一次,終於是大炮火箭一齊上,而且從炮火密集程度來看,張萬邦應該是調集了全軍火炮發動——不過只打了一輪,因爲明軍步兵已經衝上前去。

    由於深知朝鮮軍的遠程殺傷距離,明軍並非一直向前衝,而是在朝鮮軍射程之外飛快列陣,然後踏着鼓點在推進中發動暫停式齊射。即走幾步停下來齊射,然後在齊步走的推進中完成轉填。

    朝鮮軍北線因此也告崩潰,三路大軍完全失去指揮,權慄本人邊跑邊要求大旗手高高舉旗——不是犯傻,他知道崩潰已經無法挽回,這個舉動是爲了讓敗兵知道他在哪而朝他匯聚。

    貞陵之戰,就此已經只剩掃尾。

    權慄不知道是,早前被張萬邦派出城外的一千八百名外喀爾喀蒙古騎兵此時正朝全線崩潰的朝鮮敗兵露出了來自大草原的獰笑。

    這支騎兵因爲本身的來源比較奇特,實際上一直在某種程度獨立於明軍指揮體系之外。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接受明軍指揮,而是明軍方面對於如何使用一支蒙古騎兵有點麻爪。

    他們作爲外喀爾喀騎兵,又是伐元之戰後留在當地不曾西遷的“遺民”,顯然原先地位不高。地位不高意味着他們相對窮困,所以重甲具裝那是肯定沒有的,連輕甲原本都欠奉。

    出征朝鮮之後,麻貴考慮到他們好歹也算高務實門生額爾德木圖的嫡系了,於是從軍需中調了兩千套騎兵罩甲給他們,這支騎兵纔算是全員着甲了。

    騎兵的罩甲可能就是後世“馬甲”的原型,主要作用是保護身體軀幹,對動作影響非常小,而且也很輕便,非常適合高機動性的蒙古騎兵。

    這批窮慣了的外喀爾喀蒙古騎兵根本沒想到會一仗沒打就得到這樣的厚賜,對明軍非常感激(還有個原因是外喀爾喀原先離大明很遠,很少參與對明劫掠,明軍也沒打到過他們那兒,雙方几乎沒有積怨),早就想着在戰場上好好幫明軍出力,也免得心裏老記掛着這麼大個人情債。

    於是,朝鮮軍這次就算是撞到他們槍口——哦,刀口上了。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雲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謝謝!

    PS:報告一件事,昨晚我家斷網了,今天早上聯繫客服派維修人員上門檢修,下午2點纔到,排查出幾個疑似線路故障點,搞完發現仍然不通。於是維修師傅爬上爬下檢查,最後發現在樓梯外的飄窗式平臺上有個砸碎的啤酒瓶把我家的線切斷了,我和維修師傅都震驚了,這要是一瓶子砸下去砸到人可怎麼辦,怎麼會有人做這麼危險的事!真就一點素質都沒有啊!

    另外,我斷網的時候還是碼字了的,本章爲了彌補實際意義上的斷更,就多更1K字,而下一章也就是正常來說今天的更新,大概在一兩個小時之後就能上。(以上字數不影響5K這個正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