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1章 朝歸倭附(八)甲斐姬的工作
    搞定黑田家的地位歸屬問題之後,高務實終於不必繼續留在泗川,可以動身前往金海前線就近指揮明軍,隨時發動對在朝日軍的最後一戰了。

    按照高務實此前下達的軍令,經略行轅與麻貴大軍幾乎應該是同日抵達金海,而劉綎則應該在那之前就肅清金海周邊、爲經略行轅進駐創造條件。

    但事實上,離金海更遠的麻貴反而搶先抵達。顯然,麻貴這個舉動符合大明官場的規則——他不可能讓高閣部、高南寧先到金海去等他。爲此,麻貴所部一路急行軍緊趕慢趕,跑得比日軍奇襲泗川時還快,就是生怕誤了時間、壞了規矩。

    高務實這邊倒是走得不緊不慢,行軍途中甚至還有空回覆各處送來的信件,正經地是搞了一場武裝遊行。

    說到各處信件,高務實這次回覆了一封由日本送來的信,寫信的是成田甲斐。

    甲斐姬這幾年經常在明日之間來回奔波,在高務實出戰朝鮮之前,她一年約有一半時間在京師,一半時間在日本。

    其在日本期間主要是經營關東二城防務,偶爾也涉及一些保密程度不太高的諜報事宜。三崎、玉繩二城在這幾年裏修建得十分堅固,不過兩城的城防體系卻完全不同。

    三崎城被修得十分“京華範”,也就是採用棱堡式結構,實際上建成了兩座要塞——城之島要塞與三崎城本體要塞。

    三崎城之島,這地方在後世的日本基本上算是個旅遊景點,主要看點是馬背崖,島上人口並不多。

    不過,此時的城之島卻因爲高務實的戰略需要而被建設成了一座要塞,其主要功能就是作爲“若有萬一”時的戰略支點,確保京華始終能有一處不可能被日本人攻佔的橋頭堡。

    這一任務需要兩個前提,一是要塞本身足夠堅固且有充足補給存放,二是京華的海上實力始終穩壓日本。

    關於後者,甲斐姬並沒有權力干涉,因此她的工作重心就是監督要塞施工,尤其是針對日本常見攻城的方式提出施工要求。

    甲斐姬在其成名戰忍城之戰中就是負責守城,可以說她本身就是守城名家,因此在她的協助下,城之島建成後堪稱銅牆鐵壁。

    爲了展示城防體系的堅不可摧,也爲了震懾德川氏,甲斐姬與高雲平、羅遠悄悄邀請了德川秀忠前來參觀三崎城。

    三崎城本體之堅固就已經讓德川秀忠大爲震驚,認爲就算相較於大坂城也毫不遜色。尤其是那些由三百多門火炮、一千兩百餘處火槍射擊口交錯形成的守城火力網,更是讓德川秀忠大爲震撼。

    以日本軍隊目前的武器裝備,就算在城外扔下十萬大軍的屍首,也未必能攻下此城,要想拿下此城,除非花數年時間長期圍困。

    然後他便看到了城之島要塞。這一下,德川秀忠徹底對於武力進攻三崎城絕望了,

    城之島作爲一個長條形、周邊岩石化的島嶼,本來就不好登陸,現在還修建了高聳的城牆,並且城牆還形成了至少數十個夾角,到處都是交叉火力。

    再一看其火力配備,數十門京華一號要塞炮四面八方都有設置,一個個漆黑巨大的炮口宛如死神冰冷的眼眸,任何敢於窺視城之島的艦船恐怕都只能在這樣的眼神下落荒而逃。

    船隻根本不敢靠近,拿什麼登島?游過去被打成馬蜂窩嗎?

    偏偏城之島離陸地上的三崎城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島上北側的巨炮能打進三崎城,三崎城中卻只有二號炮,打不到城之島。[注:但其實從城之島打三崎城的話精度很差,只能覆蓋式打擊。]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即便能奪取三崎城,也沒法真正佔領,因爲該城完全處於被城之島炮火打擊的範圍之內。哪怕德川軍或者其他任何日軍真的打下了三崎城並進駐,也很快就會被天降正義,那麼這樣的進攻將毫無意義。

    島陸連環,以島制陸,這就是甲斐姬監工之下完成的三崎要塞。

    而甲斐姬對成田家的玉繩城修建則更加偏向於傳統日式城防體系,尤其是西日本城池風格非常明顯。但偏偏又因爲她是高務實的妾侍,玉繩城很意外的擁有了除建築外形之外的另一種“京華範”。

    玉繩城位於東日本,卻建成西日本城池的風格,這顯然很特殊。這裏要先說一下東日本城池風格與西日本的不同在哪。

    東日本的城池,既有建立在水面上被稱爲“浮城”的忍城,也有建立在交通要道上扼守一方兼具交通和軍事價值的大垣城,甚至有構造極爲複雜、花費56年時間建成的新發田城。

    東日本城池在外形上不及近畿的威嚴與美觀,在構造上不及西國城池那般堅如磐石。但東國城池大多風格獨特,不拘泥於固有形式,其實用性和多樣性可能是日本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也正是這種強調城池的實用性和功能性的思維,東國城池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

    對大多數人來說,印象中的日本城池基本是巍峨的石垣,滿水的護城河以及雄偉的天守組成,而這些其實是由西日本的近世城郭所產生的概念。

    把東日本的近世城郭和西日本對比之下,其實東日本城郭多以土壘、空堀、水堀並以複雜精巧的方式配置構築出極少擁有石垣與天守的堅城。雖然並非全部如此,但就東日本而言,城郭的構造方式在整個日本而言確實獨具一格。

    東日本很少有城郭具備石垣,特別是關東地方最爲明顯,僅有江戶城、小田原城而已。

    在原歷史上,即使是作爲德川家將軍的居城,規模號稱“全日本第一”的江戶城,也只有位於著名的“二重橋”右手邊的“伏見櫓”下方蓋有石垣,中間部分幾乎全部被土壘覆蓋,就連將軍世嗣所住的江戶城西之丸,也大部分都是採用這種土壘。

    因此,江戶城以外的關東地方城郭會沒有石垣,這也是理所應當的事。原因其實很簡單,是因爲建造石垣需要的石材在關東並沒有大量出產。

    如果現在有日本列島的地質圖,就會發現只有關東獨樹一格,它是洪積層的集中帶,因此供城郭用的石材會很難取得。用在江戶城石垣上的石材,是依靠德川將軍家的指令,從伊豆國用船隻運輸來的。如此一來,就連作爲“德川御三家”居城的水戶城,也沒有辦法採用石垣而是以土壘將就。

    東北地方雖然位置比關東平原更加遠離日本核心的近畿地區,但在後世巖手縣和福島縣則有一定能力出產石材。即使如此,建有巍峨石垣的城依然屈指可數。只有盛岡城,會津若松城,白河小峯城三座算是在東北以石垣建造的幾座大城。由此可見石垣的普及率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