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1章 朝歸倭附(廿二)可罰不可誅
    李如梅送來的私函說只能“閣部親啓”,高務實還以爲他是有什麼戰場上的奇思妙策,但這計策想成功卻需要嚴格保密纔行。誰知道打開一看卻是謙辭認錯,反省自己在蔚山、島山之戰中碌碌無功的原因。

    在李如梅自己的說法中,蔚山一戰他表現一般,勉強算是中規中矩,但隨後的島山之戰他卻毫無建樹,實在令人汗顏。

    尤其是,攻城時他所部因爲是以騎兵爲主,無甚發揮也還罷了,後撤之時雖然接到命令,但他作爲一軍大將卻沒有想過命令是否合理,居然真的就直接撤了,這就太不應該了,其罪當懲。

    他在信中反思,認爲當時的情況雖然有些混亂,但自己理應發揮騎兵優勢,主動發起反擊,即便不能戰而勝之,至少也可以吸引日軍注意,減輕友軍壓力,而之後則同樣可以倚仗騎兵優勢從容撤出戰場,不會造成己方嚴重損失。

    如果這樣做了,島山之戰雖然未必就一定能逆轉當時的攻守關係,但至少不會打得那樣狼狽,所以他認爲自己負有責任,因此誠心接受批評和懲罰。

    信到此處,高務實看了還覺得頗爲欣慰,因爲李如梅這樣的態度其實在當前明軍之中那真可謂是難能可貴,不僅不推卸責任,居然還會戰後反思並表示願意承擔責任,足可嘉賞。

    然而高務實繼續看下去,面色就很快陰沉了下來。李如梅很聰明的沒有賣弄小聰明,他明確提到,李山海和李德馨兩位朝鮮軍統帥一直以來都有照顧他的意圖。

    包括進攻島山之時明明佔據上風卻因爲他所部離得較遠而鳴金收兵,也包括這次日本援軍偷襲時李山海和李德馨第一個通知他撤退——這裏李如梅還特意提到,說似乎李山海和李德馨在明軍各將領之中可能只通知了他。

    李如梅信中表示,他得知這一切之後深覺“惶恐不安,不知所以”,但畢竟事關重大,認爲萬萬不可隱瞞,故此密函閣部,希獲閣部指點云云。

    高務實看完信,勐一巴掌把信件拍在桌上,嚇得戰場上斬將奪旗若等閒的甲斐姬都瑟縮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問道:“老爺,出了什麼事了?”

    “朝鮮兩班,皆是廢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高務實深吸一口氣,右手食指用力點了點李如梅的信紙,道:“李山海和李德馨人還沒入大明,卻先學會與遼東重將拉關係、攀交情、結善緣了,爲此甚至不顧大軍成敗,其罪當誅!”

    甲斐姬還沒看信,也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嚴重,自然不好答話。高務實看出她的爲難,把信紙往她那邊輕輕一彈,道:“看吧。”

    這個舉動讓甲斐姬有些意外,不過卻很感動,老爺能讓她看這樣的明軍高級將領密函,說明他心目中已經完全把自己當做自己人,不再有多少“日本妾室”的屬性。

    甲斐姬有些激動,雙手拿起信紙時甚至忍不住微微發顫。等看完了信,微微沉吟一番道:“老爺,李山海、李德馨二人此舉雖然給戰事造成不小的損害,但以朝鮮當前的情況來看,似乎……暫不可誅。妾身是說,至少目前還不便誅殺。”

    現在殺不得,這一點高務實當然知道。二李此舉雖然導致明軍損失三千以上,戰線也不得不回縮到了蔚山,但畢竟蔚山-島山倭城本身是雙子城,能佔據蔚山就依舊能保持對島山的逼迫,愣說嚴重影響大局倒也還不至於。

    三千多明軍的損失,放在近些年來明軍的戰損中看的確不小,但如果把時間放開一些,高務實軍改之前明軍損失三千以上的仗那可就太常見了。

    甚至就算軍改之後,前兩年明軍在平定播州的戰事中,一開始也連續兩次損失數千——當然,那是南方的衛所兵,與此時聚集在朝鮮的九邊精銳到底還是很有區別。

    只能說,這次損失的確是九邊經過高務實軍改之後極少出現的嚴重損失,但考慮到當前明軍在釜山周圍有將近十萬大軍,這損失也不是不能承受,更不至於說就真的嚴重影響了大局。

    但情況是這麼個情況,卻不代表高務實不憤怒。

    他理想中的釜山之戰,是剿滅侵朝日軍的關鍵性戰役,而蔚山之戰本來應該是釜山之戰的揭幕戰,屬於演義中常用句式“許勝不許敗”的那種仗。

    再加上高務實本打算在釜山打出雷霆一擊,既震懾日本國內諸大名,又震懾朝鮮國內各派系,乃是一場重要的政治仗,那就更容不得出岔子。誰知道偏偏就是這樣一場仗,居然因爲一系列天災和人禍交雜一塊,結果就這麼莫名其妙的失利了。

    說實話,勝仗打多了之後,人的心態可能真的會變,就好像早些年高務實考慮軍事問題的時候總是“未慮勝先慮敗”,但現在不同了,他早已成了常勝統帥,忽然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就讓他難免有些失態。

    甲斐姬說至少暫時不能誅殺二李,這個道理高務實當然知道,而且可以很肯定的說他比甲斐姬想得必然更加透徹,因爲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而是典型的政治問題。

    殺二李能不能做到?當然能。

    高務實如果真要殺他們二人,別看他倆一個是朝鮮領議政,一個是朝鮮兵曹判書,好比大明的首輔加上兵部尚書,可是他高閣老還真就敢說殺便殺——誰敢反對?勞你站出來走兩圈試試。

    十餘萬大明天兵可不是擺在朝鮮喫乾飯的,今時今刻恐怕就算朝鮮王李昖本人也不敢觸高務實的虎鬚。

    可是,政治家考慮政治問題,着眼點從來不在於敢不敢,而在於值不值。而現在的問題就在於,當前若殺李山海和李德馨,明顯就很不值。

    三千明軍的性命固然重要,但與朝鮮半島二十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和其儲藏的資源比起來,就沒那麼重要了。而如果再加上朝鮮半島對中國的長遠戰略意義,那就更加不值一提。

    這是一塊至少統治階層漢化程度非常高的土地,處於中華文明的直接影響範圍,長期自稱小中華——當然,朝鮮、安南乃至某一時期的日本都喜歡自稱小中華,這個暫不去理會。

    這樣一塊地,恰好又是個遮蔽黃海、渤海的半島,戰略地位何其重要?朝鮮若不能掌握在中國手中,則隨時可能成爲別有居心者窺視和侵略中國的跳板。反之,如果它掌握在中國手中,則京畿核心便有了側翼掩護,黃海將徹底成爲中國內海,形成一個口袋狀。

    如果這種時候有侵略者窺視京畿,其海上入侵便直接變成了鑽口袋——這是何等危險的舉動?但凡當時的中國有還算能一看的海上力量,這侵略者的做法就好比是自尋死路,根本沒有機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