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1章 朝歸倭附(圓八)笑容背後
    一點看似不經意的小插曲過後,高務實、董一元、劉綎三人便去做了陛見的報備。這是題中應有之義,畢竟是打着回京述職的旗號來的,該有的程序的還得要有。

    不過,雖然今天宮中有大喜,但通政司和司禮監的人辦事反而似乎有些異常高效,不多時便來了一位大太監專門處理。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劉平。劉平前次去朝鮮前線面會過高務實,當時是皇帝想要拿走泗川海戰中繳獲的日本降船,這需要高務實的配合表演。

    但是那一次,高務實並沒有同意這個設想。當然,他也不是生硬拒絕,而是在提出這樣做會面臨的一些問題之後,又給出了另一個能更好的爲皇帝解憂的方桉。

    當時的情況是,皇帝想要那些船隻,是希望摻和一手海貿,而摻和海貿的根本目的則是開源——說人話就是想賺錢。

    當時皇帝提出的說法是想搞個由內廷主導的貿易船隊出來,也在海貿中分一杯羹。

    高務實的回絕雖然看似婉轉柔和,說得那叫一個輕言細語,但其實他對這件事的拒絕態度非常堅決,是秉承着一定要勸阻皇帝這一計劃實施的。

    甚至,高務實當時都做好了一旦皇帝不同意,自己就堅決請辭的打算——不是裝模作樣的請辭,而是真辭,即如果不被允許,他不介意自己掛冠而去。

    爲何一貫很配合皇帝的他,那一次會如此堅決?因爲這件事背後的動機雖然簡單,但最終的發展在高務實看來卻一定會走向失控。

    失控,是高務實最不能容忍的事,尤其是大明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失控,那後果之嚴重根本不能想象。

    高務實認爲,如果此時皇帝想要拉上內廷的宦官們搞皇家艦隊,且不是搞海軍,而是去搞海貿,那麼這件事最終必然走向失控。

    爲什麼?因爲大明皇室在這件事上是有前科的:鄭和下西洋就是前科。

    鄭和下西洋本身自然是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後世對此已經有很多研究,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但是問題在於,鄭和下西洋帶來的利益,在分配上出現了嚴重失衡,反而給除了皇室之外的其他利益羣體——無論文官、武將、勳貴還是世俗百姓,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這就要不得了。

    高務實認爲,下西洋帶來的問題具體而言有三點比較重要:

    其?就是剛纔說的,鄭和下西洋帶來的貿易收益主要惠及皇室,而對民間?計多有影響。

    從鄭和船隊帶回來的貨物來看,大都是蘇木、胡椒等奢侈品,這些物資基本上只能供上流社會消費和把玩,難以有直接的投?產出?。

    這也就是宣宗時期還在做車駕郎中的劉大夏敢於公然質疑鄭和下西洋舉動的理由:“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回,於國家何益?”

    劉大夏在後世經常挨批,他本人思維保守固然是真,但他這句話其實問得不算錯,特別是最後一句:“於國家何益?”——你皇室的確是賺大發了,可單方面付出代價的卻是整個國家啊!

    此外,鄭和下西洋產?了極大的社會影響。由於大量白銀和黃金通過貿易順差流?大明,其在解決中國自唐宋以來貴金屬緊缺問題的同時,也使得永樂年間貨幣貶值近三成。

    同時,由於造船任務繁重,使得南方造船地區的??匠戶大量逃亡,南京區域的船?匠戶甚?銳減了四分之三以上,在?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計。

    這一點,比較一下高務實給京華造船工匠支出的薪酬就知道,那可是遠遠高於朱棣給的。可見皇家搞下西洋,造船工匠乃至於相關產業工匠其實都是在接受極端的剝削,這剝削程度甚至到了讓人寧可冒着殺頭的風險逃亡,也實在沒法再幹下去的地步。

    同樣,這也就是宣宗時期在罷下西洋的同時,朝廷下詔“凡採辦、買辦物件並打造海船木植物料等項營造物料悉皆停罷”的原因,也就是朝廷也承認了,這麼做的確對民間、對匠戶的壓迫和傷害很大。

    其?是大明官營海外貿易體制極大地抑制和影響了私人海商和豪強貴族從海外貿易獲利的機會,使得他們因分配不均衡而堅決反對下西洋活動。

    當時朱棣採取的海外貿易官方獨營政策,是非常不尊重經濟規律的,不但與宋朝時期?勵私人海外貿易無法相?,連元朝時期被後世詬病不已的官私合營的“官本船”體制都不如。

    不管怎麼說,“官本船”好?還是?種公私合營的國家壟斷混合經營體制,是官方出本錢和出船,僱傭私人海商代理經營,獲利後由官家和私人七三分賬,多多少少還有點“市場經濟”的痕跡在裏頭。

    然而,朱棣的壟斷經營體制就無異於“喫獨?”,在自身賺到盆滿鉢滿的同時,嚴重損害了廣大海商和試圖分?杯羹的豪強貴族的利益,不但遭到了他們的堅決抵制,還使得民間?私風?蔓延。

    這些利益受損的社會階層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遂利用各種?段反對下西洋?動,並由此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體,如本書卷一就提到過,徐階就曾指揮家人直接參與海上?私。

    當時沿海邊防面對有朝中重?作爲保護傘的?私隊伍,已經到達了“守?不敢問,戍哨不能阻,?向矇蔽公法,相沿數十百年”這種聳人聽聞的地步,朝廷因此損失大量關稅。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彼時高拱才覺得與其如此,反倒不如宣佈放開海外貿易經營權,即所謂“聽海商貿易,歸徵其稅”,這樣至少可以保障關稅。

    也正是在這樣的利益勾結之下,縱然皇帝三令五申要求海禁,可面對的也只能是文官們的陰奉陽違。

    所以說,鄭和下西洋事實上是保護官方獨佔的海上對外貿易不受其他勢力阻撓的一種行爲,當然也會遭到文官集團和其背後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其三則更是直接,朝廷爲應對進?過剩帶來的商品價格下降局面,採取內部傾銷,即“折俸”這一損招,加劇了朝廷官員對下西洋活動的反感和厭惡。

    由於下西洋是官營貿易,其計劃式的經營模式和官僚管理帶來的低效,使其最終不可避免地?進了經濟規律的死衚衕。

    比如說,隨着大量胡椒涌?市場,胡椒價格持續?低。短短兩年時間,到永樂五年,大明國內的胡椒價格就已經下跌?0.1兩/斤,降到洪武年間的?半。如此?來,利潤空間大幅縮?,市場也趨近飽和,皇室倉庫?的胡椒、蘇木堆積如山。

    爲了解決胡椒積壓問題,?不想減少利潤,因此從永樂五年開始,明廷利用“折賞”、“折俸”的方式,把蘇木、胡椒當成獎金或?資發給下層吏員,甚?是上層的文武官員。更有甚者,朝廷在發放過程中,還不肯低價賣給各級官員、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