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2章 宮裏宮外(九)原來如此!
    陛見結束之後,高務實依然是在劉平的陪同下從後宮出來,往內閣的方向而去。

    爲了避免某些閒言碎語,這一次他們並未商談什麼細節,甚至都很默契地沒有多提陛見中君臣雙方各自的議題。

    當然,劉平還是忍不住問了問南洋皇莊的事,高務實則回答他說皇上已經表示

    “一切就由你和劉平商量着辦”。劉平聽後,總算是徹底放下心來。高務實今天才剛剛回京,而且畢竟是頂着述職的名義回來的,此刻來內閣自然不是當值,而只是述職的一部分堂堂經略回京述職,除了陛見皇帝之外,照例也是要見一見閣老們,聽一聽閣老們對自己的工作有何示下的。

    雖然高務實自己就是閣臣,理論上他不去

    “彙報工作”也沒什麼大不了,但畢竟頭上還有首輔和次輔,他們的資歷也更老,去一下總可以表示對前輩的尊重,對於名聲多多少少也有點幫助,或者說至少沒有壞處。

    巧的是,內閣諸位輔臣此刻都在小議事堂閒聊,看起來是在隨時等候宮裏的消息。

    王家屏見高務實前來,還真有些意外,一邊與其他幾位閣僚同時起身相迎,一邊笑着用開玩笑的語氣道:“日新這一路鞍馬勞頓,我本以爲你陛見之後就該回府歇息了,怎會來內閣?該不會是擔心你走之後我等處理不好閣務,急着來督導一番吧?”衆人都笑,高務實也笑着回答:“元輔說笑了,此番回京既是述職,怎好不來內閣詳加陳述?”他這樣講,別說王家屏聽了心裏舒坦,就連趙志皋和沉一貫也不由得暗道一聲厲害。

    這才叫位尊而不驕橫,功高而不自滿,他高務實能有今日,果然絕非幸至。

    人家如此給面子,閣臣們自然也要懂得分寸,王家屏身爲首輔,自然立刻就擺手道:“日新這話就言重了。你是以閣部之尊經略平倭的,本就代表內閣,回京述職自然只需要向皇上陛見陳述,怎又來內閣彙報詳情?那不成了自己對自己彙報,天下豈有這般道理?”然後也不等高務實答話,招手道:“來來來,既然來了,那就先坐下來,正好咱們藉着今日大喜,談一談正國本之事。”其實高務實也猜到今日內閣肯定要談及此事,因此也不推辭,於是各人分座次一一落座,擺出了商議重大閣務的架勢。

    王家屏先開了個頭,道:“我萬曆朝近三十年來爲了國本一事已經吵過好幾回了,以往主要的癥結就在於皇上沒有嫡子,因此衆臣僚對於國本一事分作好幾種看法。當時,大部分同僚認爲既然沒有嫡子,那麼就該立長,即建議皇上冊立皇長子爲太子。另有一派則認爲皇長子自幼體弱多病,擔心有個萬一,因此建議立身體更加強健的皇三子爲太子。自然,還有一派則認爲皇后尚且年輕,不能因爲暫時沒有嫡子便急於冊立,否則一旦在冊立太子之後,皇后娘娘又生下皇嫡子,事情就變得尷尬而且棘手了。在當時來看,這三派論調無論是更偏向於何種考慮,其實都有各自的道理,也因此把整件事僵住了,由此國本一事便遲遲懸而難決,直至如今。”他說到這裏,感慨地嘆了口氣,然後才又接着道:“好在後來皇后休養數年,又接連產下兩位公主,證明鳳體無恙,這才勉強讓外廷臣僚多少放心了一些,也就沒有再過分催逼皇上冊立不過,國本畢竟是天下大事。諸位閣僚都知道,之所以胡無百年之運,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沒有一個穩定的繼承製度,我大明堂堂中國,豈能也讓國本空置久懸?”衆人聽到此處,都各自點頭認可,尤其是王家屏對

    “胡無百年之運”的解讀,閣老們無不有着統一的認識。遊牧民族並不是沒有形成過

    “大帝國”,匈奴、突厥、蒙古等等,哪一個又不曾強橫一時呢?既然強大,那爲什麼這種遊牧帝國的國運多不過百年?

    因爲即便聯合起來的草原帝國,人口也遠遠少於中原。他們維持自身強大的唯一法寶就是軍事戰鬥力。

    而這就需要部落首領具有強大的征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服衆。於是,草原部落選舉的首領必須是成年男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性。

    草原王朝的繼承製度多是兄終弟及,而不是父死子繼,就是因爲同輩兄弟的年齡差更小,兄終弟及能夠更好的保障繼位首領的戰鬥力和個人能力。

    畢竟,靠軍事能力維持統一的草原部落,當然無法依靠小孩子來治理整個社會。

    大明建立,蒙古北逃之後,雖然最後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達延汗是沖年繼位,但當時能夠穩定的局面的原因卻是因爲他的妻子滿都海滿都海比達延汗大了二十五歲一說15歲,有爭議,論輩分甚至是達延汗的叔祖母。

    於是就出現了蒙古史料中讓後世人不知該笑還是該豎大拇指的一些記載,例如滿都海皇后經常率領騎兵,卻只能把自己那位連路都還走不穩的丈夫綁在自己背上去騎馬打仗,想想都覺得震撼。

    而這,其實就是遊牧民族

    “國賴長君”的一種體現。無論如何,

    “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有一個天然的問題。就是,同輩人即便都身強體健,從即位開始算起,加起來的執政壽命也很難超過100年。

    而一旦同輩的成年男人都逝去,那麼後面的繼承權就往往會陷入很大的爭議。

    因爲,後輩的侄子往往有很多,而且到那時又都成年了。他們之間的爭論就會讓政權繼承陷入混亂和分裂,從而給中原王朝反擊帶來可乘之機。

    回朔歷史,中原王朝對草原的征服,往往也正是趁着這種分裂和危機忽然出手。

    或者即便草原部落在此時選擇應戰,一盤散沙的狀態也會讓他們戰鬥力大大下降,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這就是

    “胡無百年之運”的一大原因。那麼,如果反過來看,倘若中原王朝因爲內部擁有繼承正當性的多名皇子、宗王爆發衝突,結果難道就不是一樣嗎?

    是一樣的,例如八王之亂,就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這個中原王朝原本可以避免的巨大民族災難。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大明朝建立之後,之所以太祖朱元章在太子早逝的情況下,寧可傳位於皇太孫,也不肯傳位於其他某個兒子,正是爲了確保他建立的王朝能夠有一個最爲明確、最爲穩固的繼承製度,避免內亂動盪,乃至爲人所趁。

    王家屏見大家都無異議,接着道:“天可憐見,如今皇嫡子誕生,本朝以來最大的爭議總算可以告一段落,我也算是在臨別之前了去了最大的心病。”本來王家屏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