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3章 正國本(八)小制大,大欺小
    但是衆所周知,此後不久便發生了朱元璋廢除宰相的事件,而國家制度也隨之進行重大調整: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和都察院都御史並稱“七卿”,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都察院則取代御史臺,成爲明朝的最高監察機關。

    當然,都察院並非一個簡單的中央機構,它其實是一個可以和六部相頡頏的龐大系統。

    《明史·職官志》有載,都察院爲“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有奸邪亂政、結黨營私、作威作福者,以及無所作爲、貪婪無恥者,學術不正、鑽營仕途者,皆在彈劾之列。

    說是這麼說,但都御史以正二品的大員,如果完全履行這一連串的“劾”,則難免有“搏擊”之嫌,甚失大臣之體,這是其一。

    其二,由於位高權重,都御史一旦彈劾有誤,那就沒有迴旋餘地,有損於都察院的威望。其三,能夠做到正二品的都御史、正三品的副都御史,當是久居官場、歷任內外,免不了礙於情面而官官相護。

    所以這樣一來,這一連串的“劾”,自然就應該讓地位不高、資歷不深、年紀較輕、顧忌較少的監察官員去幹,這就叫以“以小制大、以下制上”。

    當年漢武帝以六百石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的郡守,也就是這個意思。而且,這些官員還需要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如果行事過分、彈劾失當,也不需要都察院長官出來承擔責任纔行。

    基於這樣的原則,明代逐步形成一套被稱爲“科道”的監察體制。所謂“科道”,指的是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監察御史。

    雖然這二者歸屬不同,但地位和職責卻相近,故合稱爲“科道”,也稱爲“臺垣”,御史爲臺,六科爲垣,構成明代糾舉彈劾、防止官員敷衍公事、違法亂紀的兩道交叉防線,又由於職在“建言”乃至“風聞言事”,故又統稱爲“言官”。

    言及至此,那好像科道的確是一體纔對,爲何又說不對呢?別急,說不對不是亂說,它倆雖然相似,但的確有區別,得具體來看。

    “給事中”之名秦漢時已經出現,因“給事禁中”而得名,其後各代均有設置,但職責屢有變化。從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到成祖朱棣,幾經周折之後,明朝的給事中成爲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定製爲六十五人,其中北京五十八人、南京七人,分隸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對應督察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

    六部尚書爲正二品、左右侍郎爲正三品,六部各清吏司的主副官郎中、員外郎分別爲正五品、從五品,各司的主事正六品,但各科的都給事中才正七品,給事中則爲從七品,以小制大的範做足了。

    高務實爲主筆編纂的萬曆版《明會典》,把給事中的職責歸納爲四個字:“封駁糾劾”。

    所謂“封駁”,即封還駁正,內容有二:

    其一,以皇帝名義下發的詔令,給事中根據內容分類,分發相關該科審議。常規性事務,由各科都給事中籤署頒發;重大事項,封還覆奏,確認後簽發。如果詔令有違“祖制”或存在其他問題,則各科將其封還,並提出修正意見——即“駁正”。

    這些職能,在隋唐時代是門下省的職責,但隋唐門下省的長官侍中,是與中書省的中書令、尚書省的左右僕射並稱爲宰相的,而明朝的給事中,都是七品官。

    其二,中央、地方各衙門所上奏疏即報告,由六科分類抄出,分別駁正其中的錯誤、提出處理意見,然後分發各部處理。

    所謂“糾劾”,《職官志》做了這樣的說明:“主德闕違,朝政失得,百官賢佞,各科或單疏專達,或公疏聯署奏聞。”

    無論是皇帝有過錯,還是朝政有缺失,以及文武百官的道德、政績表現,都在六科給事中的“糾劾”範圍。“糾劾”的方式,可以由某科某位給事中單獨進行,重大事項則由對口某科如吏科或戶科領銜,聯合多科共同“糾劾”,以對相關官員乃至皇帝造成強大的壓力。

    再看十三道監察御史,他們隸屬於都察院。所謂“十三道”,是對應於全國的十三個布政司即省: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廣西、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經過數番調整,十三道監察御史定員爲北京110人、南京30人,共140人,品秩均爲正七品。

    十三道御史對各相應的布政司及帶管的在京衙門(包括文官衙門、武官衙門和宦官衙門)的官員及各種事務進行監察,並且參與由禮部主持的“廷議”。

    北京、南京的十三道御史分別在兩京的衙門辦事,巡按御史則“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南、北二直隸,各省對官員的考覈、給中央各部的報告,都要有巡按御史認可並與巡撫都御史(即巡撫)聯合簽署——這個在高務實任職廣西期間已經表現得很清晰,就不詳細描述了。

    這樣一列舉就很清晰直觀了,如果說六科給事中更側重於行政監督,那麼監察御史便更像是“紀檢監察”,其主要職責是“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專門監察各級官員、各類事務中的違法、違紀、違規。

    上至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下到知縣、縣丞等巡檢的各級官員;大到國家政策的制定、軍國大計的決策,小到科舉考試、學校教育、賦稅徵收、鹽政馬政、屯田倉儲、風俗民情的各種細節,統統都在十三道御史的監察視線之內。

    其對於官員的彈劾,既可封章密劾,也可以露章面劾,既可以揭露事實,也可以“風聞言事”。有時甚至南北響應、科道聯合彈劾,那更是聲勢浩大——比方說徐階當年掀起的“滿朝倒拱”,雖然彼時高拱有隆慶帝三百六十度全方位庇護,卻仍不得不連上二十餘道辭疏,以自己病重爲由堅持求去,這就是聲勢的力量。

    總之,六科偏向於糾察行政的過程,都察院偏向於糾察行爲人主體,而且分屬不同機構,不能因爲科道都是言官便強說“一體”。

    高務實就是當前施行的這版《大明會典》主筆,沈一貫言語中的概念謬誤他一清二楚,如果非要與沈一貫爭論一番,那沈一貫必然只能自承其失。

    然而就當其餘閣老——包括趙志皋在內,都在等高務實的反對意見時,偏偏高務實沒有反對。不僅沒有反對,還一副十分贊同的模樣連連點頭,道:“科道聯手參與此案督辦,東廠方面自當更加慎重,愚以爲甚善。”

    他一表態,這件事就只好定了下來。

    那麼問題來了,高務實爲何同意了沈一貫的提議呢?他難道看不出來沈一貫這是因爲拒絕不了這一提議,才幹脆做出這等往裏頭摻沙子的舉動嗎?

    趙志皋一開始也眉頭大皺,直到蕭大亨的條陳送進內閣,高務實一句話打消了他的疑慮。

    高務實道:“總憲既然親自督辦,愚意內閣可出具行文,命二位科長奉總憲之命行事,以爲協助。”

    原來如此,你是要用蕭大亨把錢夢皋看住啊!

    趙志皋恍然大悟,瞥了一眼沈一貫,後者臉色已經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klauszx”、“malyvu”、“SeamChe”、“業餘圍觀”的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凌晨三點的宵夜達人”的7張月票支持,謝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