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3章 正國本(圓五)臣請去職閒住
    爲什麼高務實回答這句話之前還得朝朱翊鈞看一眼呢?因爲這懷抱中的朱常灝雖然已經被陳矩稱呼爲“小爺”,但畢竟此時皇帝並未親口說出這句話,那麼高務實就不能理所當然地完全按照太子來對待他。

    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有明一朝對皇子的教育問題了。大明因爲常常被後人認爲奇葩皇帝多,從而使人認爲明朝的皇子教育很有問題。

    其實不然。至少從制度層面而言,大明對於皇子的教育是有比較系統的規定以及不少“慣例性安排”的。

    有明一朝的皇子要接受教育,大致可以分爲“學前教育”和“正規教育”兩個範疇。其中“學前教育”基本上是后妃教育和宦官教育。

    一般而言,中國曆代皇族宗室子弟從一出生便生長在深宮內苑,沒有達到一定的年齡是不允許出宮的,而一般的朝臣和侍講人員也不能進入後宮內庭,大明當然也是一樣。明朝宮廷內的幼小皇子就處於這種狀態下。

    於是,諸幼小皇子的啓蒙教育通常便由太后、皇后及其生母來承擔了。當然,本身這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情況,不僅皇族,其他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甚至普通家庭,大致都是這樣的模式。

    那麼,后妃能管好小皇子的啓蒙教育嗎?一般來說其實是可以的。

    太祖的皇后馬氏“仁慈有智鑑,好史書”,“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由於馬皇后自身對史書古訓掌握較好,她對小皇子的讀書教育也十分嚴格。

    衆所周知,明清時期以程朱理學爲國家的正統思想。洪武年間就已“詔以熹書立於學宮”。所以,對於朱熹的作品及思想,大明的皇帝們都會想盡辦法讓他們的子孫去學習鑽研。這其中,朱熹的《小學》在大明宮廷裏就是非常重要的蒙學教材。

    馬皇后以《小學》爲範本,在教幼子識字、學習規範禮儀的同時,也給予他們一些道德品質的約束。而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當時人稱她爲女諸生中的人傑。

    那麼,馬氏、徐氏這樣聰慧賢達的皇后在明朝算少數嗎?倒還真不是。有載:“本朝仁孝皇后着《內訓》,又有《女戒》,至章聖皇太后又有《女訓》,今俱刻之內府,頒在宇內。”

    可見,後宮女子尤其是太后、皇后,她們大多出身在中下級官員家庭,自己也是讀過書的,即便早年讀得不夠,入宮之後也有讀書的機會。

    因此,她們把宮中原有的啓蒙教材加上自己的感悟編成警醒幼子的書籍及話語,立於內府之中,讓諸幼子耳濡目染,從而達到學習借鑑的目的。

    你也許想說她們的學問水平恐怕高不到哪去,這話或許不假,但這樣的學問水平只用來給幼小的皇子啓蒙,那是再怎麼也夠了的。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些太后、皇后對小皇子們管教嚴厲,比如朱翊鈞他生母李太后,這個不必再說。總之,小皇子們的學前教育第一站,就是后妃們的教育。

    然後就輪到宦官教育了。這一點是大明朝少見的與朱元章無關的制度。朱元章在穩定大明江山後,以史爲鑑,爲防止宦官局面的出現,他在宮中安置的宦官內侍不到一百人,並頒佈祖訓規定宦官不能穿外臣的衣服,不能兼任文武大臣的頭銜,而且宦官的衣食住行都應該在內庭裏,從而限制了宦官的人身自由。

    朱元章還命人立一塊鐵牌在皇宮門口,上面寫着“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但是很顯然,這項立意良好、抑制宦官的政策並未持續多久。到燕王朱棣靖難成功而登基爲帝后,他多委任宦官出使、監軍、分鎮及安排臣民的大小事情,並選教官進入內庭教宦官識字。

    到了正統初期,“太監王振於內庭開設書堂,選翰林檢討正字等官入教,於是內官多聰慧知文義者。”自此以後,宦官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並由專門教育機構內書堂爲其教育提供後盾。而相應的,幼小的皇子在未出閣教育前,除了后妃教育外,宦官對皇子的教育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

    】

    由於內庭的宦官侍從每天都和宗室幼子在一起,他們的一言一行對皇子成長都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祖時期,宦官大多“佔對嫺雅,成祖愛之,教今讀書,涉經史,善筆札,侍仁宗東宮。”

    宦官在內書堂學習的有《四書》、《五經》、《大學衍義》及《貞觀正要》等。這些知識的學習對幼子的輔導教育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憲宗的兒子朱右樘從小在內庭里長大,於是只能和太監相處,在他九歲時,便有有學問的太監口授《四書》及古今政典給他聽。

    當然,宦官的知識水平到底還是有限,只能教授給皇子比較表面的知識。因孝宗和宦官接觸較多,在他繼位後,孝宗又選派宦官劉瑾來侍奉東宮太子讀書。劉瑾自小奸詐,口才也好,會讀書識字,又經常通過悱弄取悅太子,孝宗就對劉瑾更加器重。

    世宗朝時期,則命知書識字穩重的老成宦官陪伴皇子讀書、識字及學習宮內的基本禮儀。比如隆慶早年一直沒有機會正規獲得教育,主要就是由太監陪同讀書。

    直到後來嘉靖成活下來的兒子越來越少,嘉靖迫不得已,才命當時的裕王出閣讀書,並派了高拱、張居正、陳以勤等人教導裕王,隆慶這才接受正規教育。也正因爲隆慶此時才知道以往自己學的東西有多淺薄,所以後來對他的“班主任”高拱纔會那樣尊崇和信賴。

    至於原歷史上在神宗朱翊鈞之後總出文盲一般的皇帝,那更多的是一種意外。比如泰昌帝朱常洛因爲國本之爭遲遲不能出閣讀書,當了皇帝又立刻駕崩,導致他的兒子天啓帝根本沒有完成學業就匆匆繼位,木匠皇帝由此而出。

    至於崇禎“聖君”朱由檢,這位爺本來只是信王,朝廷壓根沒有爲他安排儲君教育,從小學的都是如何做好一位混喫等死的好藩王。

    誰料他皇帝哥哥划船掉水裏,才二十三歲就因爲感冒發燒(可能)死了。朱由檢陡然撿來一個皇位,自己卻根本不會當皇帝,偏偏還自認爲學富五車,於是就把能犯的錯犯了個遍,終於把大明朝各種纖芥之疾生生十幾年就養到了病入膏肓。

    說回來,皇子的學前教育這一塊一般來說跟外臣關係不大。就算朱常灝將來的學前教育,理論上和高務實也沒什麼關係,除非他偏要干預——比如給朱常灝挑選大伴什麼的。

    不過,正規教育——即皇子“出閣讀書”,那就和高務實有關係了,尤其是在朱翊鈞剛纔這般表述之後。

    “皇子出閣讀書”分爲兩類:皇太子出閣讀書和皇子(親王)出閣讀書。這裏要劃重點,前者和後者的之間的輕重差別非常、非常、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