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十一)京華紡織
    價格戰,對於高務實而言真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說熟悉,是因爲他前世聽得太多;說陌生,是因爲本世聽得太少。

    前世的紅朝各類價格戰打得那叫一個異常激烈,身爲消費者或許可以暗自竊喜,但如果是置身其中的相關方,恐怕就是驚心動魄了。

    不過,作爲當時一個三四線城市下轄的鄉鎮幹部,價格戰對於高務實的影響還算有限。至於本世,京華起家時走的是技術壟斷+上層呵護,發家之後則是因爲資本充裕度極高,往往都無需進行什麼價格戰。

    現在,價格戰來了。

    事情既然發生,作爲多少學過一些經濟學的高務實而言,自然很快明白過來紡織行業現在爆發價格戰是理所當然的事,反倒是他沒有提前做出預計纔是真正的疏忽——說到底,還是因爲太忙了,一邊要當好朝廷的首輔,就難免在另一邊顧忌不上京華的發展變化。

    價格戰爲何爆發,這自然是高務實學過的知識,縱然多年未曾用到,卻也不至於遺忘,大致上有如下幾種可能:

    其一,供過於求:隨着生產力的提升,某些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降價就成爲一種有效的應對措施。大量企業或者幾個龍頭企業都如此辦理,價格戰也就爆發了。

    其二,市場需求不足:儘管有些行業的產能出現過剩,但在另一些行業中,由於其他一些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消費者普遍持保守態度,主動或者被迫地降低了消費水平,這也會導致價格戰的發生。

    其三,產品同質化:在很多行業中,產品之間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這就迫使企業不得不通過降價來吸引消費者。

    其四,市場競爭激烈:由於中國自古以來的特色就是“廣土巨族”,除了少數割據時代,大多數時候都能形成一個統一大王朝,因此整體而言是一個“超大型統一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競爭往往尤爲激烈,尤其是在必須消費品如糧食、布料等領域,降價自然就會成爲最常見的營銷手段。

    其五,企業(或家族、門閥、財閥)戰略選擇:對於一些強勢豪門而言,他們可能會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採取低於成本價格的策略在某個地區市場進行傾銷式賣出,以達到控制市場的目的。

    在京華這樣的商業霸主出現之前,這種打法一般侷限於該豪門勢力覆蓋範圍之內。比如一個縣、一個府或者更大一點,但差不多也就這樣了,很少有家族的實力能強大到控制一個省級市場。

    然而在京華出現之後,這種情況就開始出現變化。由於京華過於巨大的體量,作爲它的競爭對手們自然就會發現,單打獨鬥是完全無法與京華競爭的,他們必須形成某種聯盟,要不然就只能投降轉業,讓京華把他們原有的市場喫幹抹淨。

    於是,商業資本最爲密集的江南地區開始形成了江南財閥同盟——儘管沒有歃血爲盟,也沒有真的形成某種固有組織,但確實聯合起來了,目的就是協調各大財閥世家統一行動,“反抗京華壓迫”。

    這就說到價格戰出現的原因之六,即市場份額爭奪:在後世,擴大市場份額是企業追求的重大目標之一,而在價格透明的正常商業市場中,降價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京華對大明全國的凡其涉及的領域幾乎都有獨特的優勢:技術先進、資本充裕以及政治資源背書。

    在這種情況下,京華搶奪市場份額通常都是簡單且直接:因爲技術先進,所以我產品競爭力強;因爲我資本充裕,所以我可以降價促銷,甚至有時候稱得上傾銷;因爲我背後有幾乎天下最強的政治背書,所以我無懼你們背後搞鬼。

    這樣一來,壓力就給到了競爭對手。江南財閥一開始覺得只要大家聯合起來,統一按照某一價格來進行銷售,就能達到穩定市場價格的目的,從而確保利潤。然而現實是京華給了他們一個響亮的耳光——京華紡織根本不管他們的統一定價,直接按照自己的銷售思路來。

    結果自然毫無疑問,消費者又不傻,你張家的布賣一兩時,京華的布只要八錢,而京華的布甚至質量還要略好一些,那我傻了纔不去京華買布啊!

    這就可以引出第七和第八條導致價格戰的原因。其七,獲取先行優勢: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率先降價,那麼它在短期內就能佔據市場的主導地位,並有可能在未來繼續保持這種優勢。拋開京華自行創造的新市場不談,當京華加入某一舊有市場時,往往都是如此開局。

    而第八點也就更直接了,薄利多銷: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需要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盈利,而降價至較低價位可以達到薄利多銷的目的,從而增加企業的利潤空間。

    之前多次說過,京華內部的各部門實行的是自負盈虧模式,但沒有細說的是在“自負盈虧”背後是什麼。其實既然要自負盈虧,自然背後就會有“分紅激勵”、“末位淘汰”等相應的獎懲機制,否則高務實早就虧破產了,哪還有京華如今的商業巨無霸出現?

    基本上,除非高務實下令各部門進行聯合調配——比如現在西北方向的京華各部就都要爲西征出力——否則京華內部不僅不會聯合行動,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錯位競爭。

    比方說,京華鋼鐵和京華基建兩個強力部門,就有時候會因爲一些重合產品打得不可開交,而一般來說這些事雖然會有報告送達高務實案頭,但高務實絕大多數時候根本不管。不是沒有人爲此“斗膽進言東家”,但高務實一般會回答說:“有競爭纔有進步。”然後繼續不管。

    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京華各部的管事之人自然一切以競爭爲導向,對內要競爭,對外更要競爭。畢竟道理明擺着:不管是我要分紅,還是我要“進步”,首先都必須先提高盈利,因爲盈利纔是京華各部(甚至包括需要直接參與戰爭的相關部門)首要考覈目標。

    如此,京華紡織會怎麼做,那還用詳細說明嗎?我京華是“京華紡紗機”的發明者,旗下還擁有京華工匠學堂輸送過來的源源不斷的技術人員。我可以不斷改進提高紡紗機技術,可以不斷優化生產組織模式,最後降本增效,達到“靠技術可以碾壓你們,靠質量依然碾壓你們”的目的。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江南財閥們的生產和銷售壓力自然是一步步升高,最終達到一個難以對抗的地步。但江南財閥之所以能成爲財閥,自然不會蠢到傻傻看着最終日期來臨。

    他們在感覺到危險之後就很快聯合起來,先是意圖在政治上動搖高務實,失敗之後也絕不拖延,馬上回到商業主戰場上(但政治上也沒完全放棄),直接開打價格戰,希望搶回市場、逼迫京華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