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23章 俺答封貢(七)
    高務實這三策,的確是按照他心目中的“上中下”順序排列,但同時他也針對明人心中對一些問題的關注程度做出過考量。

    首先,高務實把厚待把漢那吉和“仁”掛鉤,然後放在了第一位。他說傾心接納把漢那吉,是“胸懷四海之仁”的表現。“胸懷四海之仁”對於久受儒家薰陶的大明高層而言,顯然屬於“政治正確”,再牛逼的人也不敢在大明公開表示說我這個人就是不講仁義那等同於後世的一句名言“自絕於人民”,而下場則基本難逃一個“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至於中策,則是按照一般人“既想要好處,又不肯付出相應的利益或努力”的思維來打造的,從頭到尾都是在利用別人,而自己則躲在後面操控全局。說起來,這一條也很符合大明文官們的心態:總覺得自己智慧超羣,根本不用親自下場,“略施小計”就能掌控全局,達成目的。至於爲何這一條還是被擺在中策,卻不是上策,因爲中華之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仁在智上。

    一般而言,下策都是謀劃者用來湊數,或者襯托上策而來的,但高務實這個下策倒還不至於那麼糟糕。他的這個“下策”主要用來兜底,或者更直白的說,是用來給皇帝和滿朝文武喫個放心丸。高務實的下策是告訴他們,只要接納把漢那吉,就算局勢再怎麼糟糕,最差最差我們也有個地位足夠的人質在手,對面投鼠忌器之下,絕對不敢真正動粗。

    這就好辦了,非常符合文官們“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個性嘛。不過高務實其實也能理解這些人的心態,畢竟這麼多年被俺答壓着打,換了誰在這個局面下,面對可能是盛怒而來的俺答汗,心裏多少都會有點慫。尤其他們都是決策層,眼下都是在“參預機務”,萬一將來被證明是決策失誤,一個弄不好,日後可都是會被清算舊賬的。

    這樣用心爲大明量身打造的三策被高務實提出之後,果然引起了反響,雖然仍舊有人爲剛纔高務實“不合時宜的插嘴”耿耿於懷,但大家還是不得不承認:至少這小子提出的三條辦法還是有點說法的,並不是在信口開河。

    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的是,這次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的是張居正。

    張居正首先是讚揚了這上中下三策“有理可行”,然後提出:“還有一事,臣以爲陛下可作要求:及把漢那吉一旦在我之手,則於俺答而言,無異於人質,倘若俺答非要我朝放人,且以興兵爲要挾,也不必多慮。”

    “哦?”隆慶微微凝神,問道:“張先生有何高見?”

    “臣以爲,俺答今年已經兩次南侵,均未取得什麼戰果,其內部不可能毫無怨言,否則爲何此番俺答欲往青海一行?在此等賊寇眼中,我大明之富,豈是青海可比?無非大明雖富,強不可欺青海雖貧,弱能輕取。是以,俺答纔不得已把目光轉至青海。眼下把漢那吉一旦爲我所納,正如方纔高侍讀所言,至少也有三大作用。即便是面臨最危險的情況,甚至是俺答盛怒之下,不顧一切來攻,只要我等防禦充分,也能令俺答無計可施,最終不得不派人來談判只要談判,我朝便有了解決白蓮餘孽之機。”

    白蓮餘孽?

    衆人都是心頭一凜。

    白蓮餘孽對於大明朝廷來說,一直都是如鯁在喉的一根刺,不將他們徹底剿滅,實在放心不下,任是大明哪一代帝王,在這件事的心態上都是如出一轍,絕無二致。張居正這一條提得非常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住了,也包括隆慶帝在內。

    只聽得張居正繼續侃侃而談:“如方纔高侍讀所言,那把漢那吉乃是一克哈屯的心頭肉,一克哈屯在漠南諸部又地位超然,連俺答也不敢輕易駁斥她的意見。那麼,如果朝廷要求以白蓮餘孽如趙全、李自馨等人來交換把漢那吉,臣料俺答必然只能接受!”

    這個說法,可就一石激起千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