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
    京西,見心齋。

    高務實剛從宮裏出來,沒回高拱的大學士府,而是趕來了自己受賜的這座城郊別院。

    昨日高拱讓他告假,他便寫了幾道條陳,除了一道直接交給高拱之外,剩下的分別送給朱希忠、申時行和張四維高拱和朱希忠是知太子經筵事,明面上的文武主官,申時行則是同知太子經筵事,實際上的負責人,而張四維則是高務實這個“假侍讀學士”正經上官,所以請假條陳一個不能落下,全都要交到。

    今日一早,高務實又進了宮,當面向太子告假,不過朱翊鈞自己不敢做這個主,連忙讓陳矩跑了一趟,去請示隆慶。

    隆慶聽說高務實是要回鄉考試,自然不會強留,當即便準了假。不過朱翊鈞一個來月沒跟高務實見面,說什麼也不肯讓他馬上就走,非要叫他陪自己上完今天的課才準離開。

    高務實雖然自己還有一大攤子事要處理,卻也不好拂了太子的顏面,只得老老實實陪他上完了課。

    今天這一課的講師是顧養謙,講的是論語。確切的說,其實並不怎麼“講”,而是教朱翊鈞讀論語爲政篇第二。

    朱翊鈞當然識字,爲政篇裏也沒有他不認識的字,然而這一課的安排仍然是日講官教“讀”。這裏就必須要說到此時的教育方法問題了。

    古人之所以叫,而不是看書、學書,關鍵就在於要體現“讀”的重要性。古代這些文章,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讀出聲來,所謂朗朗書聲、抑揚頓挫,越讀越起勁,越讀思維越清晰,越讀越能感受書中的真諦。讀到順暢之極時,便如唱歌一般,直接從聲音上得到感受。

    由於漢語是單音詞組合而成,又有陰、陽、上、去、入五音之分,這就使得古代漢語文章在讀音上有鮮明的音樂式節奏感。節奏和諧迴盪,聽起來好聽,讀起來順口,又爲各種詩歌韻文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譬如語言文字上的工整對仗、平仄相和,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極具美感。股文之所以能產生,這也是前提條件之一。

    太子所學,雖然與常人所學的用處有所不同,但其實歸根結底,終究也是要學寫制義時文的。而既然要學股,那麼方法自然也萬變不離其宗。

    股怎麼學呢?首先就是要有紮實的基本功。何謂基本功?最起碼的,四書五經必須背得滾瓜爛熟,尤其是四書,包括白文、朱注朱熹的註解都要背熟,一句不可或忘要記熟每個字的正確讀音要學會對兩個字以上到十幾個字的長對子所以這年代對對聯是再尋常不過的小事,一般來說不值得提要讀熟名家時文至少幾百篇要學會寫小楷、館閣體等等。這些都是最最基本的東西。

    具體到“讀”,怎麼教呢?其實太子講官的教法,與私塾基本一致,一般都是以“句數”計算,即每天大體規定讀多少句生書。不過太子這裏,一般而言是一天一篇,偶爾某篇較長,則分數日來講授。

    由於此時讀的書,都是沒有標點的,講官在教授讀生書之時,便用硃紅毛筆點一短句,領讀一遍,太子與高務實跟讀一遍,到一完整句時,畫一圈。

    譬如論語開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官在“子曰”邊點一小點,領讀“子曰”,朱翊鈞與高務實就跟着讀“子曰”,然後點讀“學而時習之”,然後圈讀“不亦說乎”,二人均跟着照讀。

    這就是講官教之法,也就是所謂句、逗之學。但並非只讀一遍,實際上講官要領讀十次,朱翊鈞與高務實跟讀十次,然後二人再反覆誦讀九十次,纔算完成當日課業。

    然而除了當日授課之外,還要溫習,也就是前四日所學,也要拿出來複習,複習的辦法仍然是讀,各讀十次或數十次不等。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這句話不是開玩笑,古人,無論平民還是太子,都得照這個規矩來。

    讀完之後,便要背。背誦的方法,高務實倒是十分熟悉:居然跟他前世小時候一樣,站在老師面前,當着老師的面把今日所學及前四日所學背誦出來。倘若背誦不出,或者背得磕磕巴巴,沒有連貫順暢、抑揚頓挫,都算不合格,得回去繼續讀,讀到能熟練背誦爲止。

    這是個死規矩,別說高務實了,即便太子也不能例外。

    若是不能完成,懲罰也有。只不過,高務實背不出的懲罰是會被講官用戒尺打手心,而太子則不會捱打,但如果朱翊鈞真的背誦不出,除了少一個捱打的懲罰之外,另一個懲罰卻跟高務實一樣:沒有午飯喫。

    在這一點上,他兩人算是難兄難弟,只有背誦完了,講官點了頭,這頓午飯才喫得上。

    但高務實的待遇和太子當然不能比如果太子能背誦而高務實不能,太子可以去喫飯如果高務實能背誦而太子不能背誦,則不僅太子不能喫飯,高務實也不能去喫。

    所以說,太子伴讀也不是個輕鬆差事。

    今日朱翊鈞與高務實讀的是爲政第二,高務實其實早就能背了他都已經能寫股,背書自然早已不在話下。實際上他這半年伴讀當下來,只有一次因爲背誦的時候走神,嘴上磕巴了一下,導致被打過一次手板,其他時候根本沒有受過罰。

    不過朱翊鈞那邊還是有點難辦,因爲爲政篇一共有二十四小段,不僅每一段都要背,而且先後順序不能錯錯了順序也不能稱之爲滾瓜爛熟。於是等朱翊鈞背完,剛巧趕上飯點。

    由於高務實馬上要回鄉,朱翊鈞便向今日的日講官顧養謙申請讓高務實陪他同食,顧養謙是高拱的門生,當然不會過於爲難,於是很痛快地就同意了。

    不過所謂同食,也並不是他二人坐同一張桌子喫飯,那是不允許的。只是兩張桌子毗鄰,朱翊鈞占上首,高務實在下首,這樣相隔近一些,可以一邊喫飯一邊聊天本來聊天也不允許,因爲“食不語”是規矩。奈何日講官本身是臣子,喫飯的時候顧養謙已經去了隔壁,根本看不見朱翊鈞與高務實二人,於是他二人便有了說話的機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