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025章 熬夜加班忙
    高務實這次隨朱翊鈞出了趟皇差,前前後後包括在天壽山的耽擱,滿打滿算不到五天,結果回到京城居然還有封賞。不過不是什麼正經的官職升遷,只是提了下文散階,從承務郎升了儒林郎沒什麼大用,這倆都是從六品。如果用後世的說法來強行類比的話,儒林郎大致相當於資深承務郎。



    對於高務實來說,一個月加兩石祿米、幾尺布帛,那真是毛毛雨都算不上。



    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他又一頭扎進故紙堆中,和蕭良有、王庭撰以及一干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開始整理文牘、纂修會典。



    這次去天壽山的途中,朱翊鈞對纂修會典一事和高務實交過底,他暗示高務實,這次纂修可以壓縮一下時間,因爲將來估計還得再修一次的,所以高務實“漏一點不要緊,只要錯誤之處少些”。



    高務實這才知道朱翊鈞這次把纂修會典的事情舊事重提,根本就是在給自己找功勞。



    不過想想也是,高拱新政以來,國朝制度確實有不少修改的地方,而現在改革還在進行之中,郭樸雖然持重求穩,但仍然會有一些制度調整,所以其實現在纂修會典很有可能過幾年就過時了,到時候的確還得再修。



    不過高務實也不是一點麻煩沒有,主要的麻煩在於人手實在有些不夠用。



    之前高拱提出修典的時候,調集了大量資深翰林,結果修了幾年只出了個初稿,高拱自己竟然意外去世了,後來郭樸的主要精力被牽扯到穩定高拱離世之後的大局,修典這事兒就慢了下來。



    然後高務實入職翰林院,朱翊鈞想方設法要給他塞點功勞,就把修典這事給提了出來,翰林院只好強行交稿,郭樸等人知道皇帝的心思,直接把稿子給翰林院給打了回來,說不合格,要求重新來過。



    這肯定是很打擊人的事,結果一些資深翰林都不樂意幹其實修典這件事,翰林院本身就一直有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修典成功,大家都是官升一級。



    那這就導致了一個隱性問題,既然修成之後大家都是升一級了事,我修一百卷是升一級,你只修一卷也是升一級,我憑什麼多幹



    大家都是學霸出身,能有幾個真正的書呆子於是大家都磨磨蹭蹭,能少幹堅決少幹,兩個和尚挑水喫,三個和尚沒水喫,幾年下來,愣是沒編完。

    這批人也是煩了,覺得編幾年還沒輪到官升一級,那還不如去幹點別的,甚至哪怕熬資歷也比干這個強。所以能有門道的找門道,能使錢的就使錢,要麼想方設法去當日講官,要麼找路子去內閣入直,再不濟也要混入內書堂去教宦官們讀書,總之都比留在翰林院修典強。



    如此一來,高務實手裏能使的人就越少了,隆慶年間的進士那是一個也沒剩下,全是萬曆二年、萬曆五年這兩科金榜的翰林官,再就是他們庚辰科三鼎甲。



    高務實他們三個就不說了,萬曆前兩科的翰林官也談不上有多少“工作經驗”,他們大多是剛剛庶吉士散館,好幾個都是以纂修大明會典爲頭一個差事。



    所以現在相當於是一堆的新手菜鳥們,在主持國家制度編纂,衝勁倒是有了,錯漏什麼的只怕在所難免。



    衆翰林都開始賣力幹活,而高務實爲總修纂,自是按照重修凡例逐條對修纂官分配。稍後太僕寺,光祿寺,工部等部的催纂官前來,送上各衙門新造的行事見例,以及造表文冊。



    大明會典是以官統事,以官署爲綱目,分門記載,所以每個衙門都要有催纂官,來配合翰林院重修大明會典。



    而高務實爲了能名正言順地拿到這次功勞,也不能不給自己加擔子,不僅負責彙總審編,還自己給自己分配了最麻煩的典章變化這一塊。而其他同僚分配到事,都是比照過去的條例去各本典籍裏查,依照典籍比對後,進行重修增補,並注引出來歷出處。



    在衆人中,高務實有這些史籍、典章、律例一些底子,故而查起條例來還算得上快。但畢竟他主要是在此前做伴讀和觀政的時候累積的經驗,所以在隆慶和萬曆這十多年時間的制度上,他有着優勢,可是如果再往前推,就弱了許多。

    弱就要加強,歷代典章他不擅長,就只好補課了。於是他就列了一個目錄,讓劉合去將諸司職掌、皇明祖訓、大明律、大明令、大明集禮、洪武禮制、禮儀定式、稽古定製等書借來,打算全部仔細研讀。



    然後這些書就猶如小山一般堆滿了高務實的案頭。



    一旁的一位檢討看了這一幕,對高務實笑着道“高修撰,典章之事最是繁瑣啊,你恐怕要能者多勞了。”



    高務實笑着道“能者談不上,我多費些功夫就是。”話是這麼說,但他也知道,按照朱翊鈞的要求,他得加快進度,加班加點是肯定的了,估計還要以院爲家,這幾個月甭想輕鬆了。



    於是高務實捧起桌上的書讀了起來。高務實看書不快,無法一目十行,別的翰林都是讀書達人,對他們而言,速讀完一本書如喫飯喝水一般容易。



    然而高務實也有他的優勢,他的優勢就是讀書效果好,他估摸可能是穿越帶來的影響,讀書的記憶裏相當可觀,或許談不上過目不忘,但也差不得太多了。



    翰林院的檢討廳內,陽光正好灑落在窗邊,窗外微風習習。廳內書卷翻動聲此起彼伏,翰林們都是埋頭伏案,不是在桌案前奮筆疾書,就是在從書頁裏一行一行地搜索着。



    京師今日的天氣很好,這年頭的大氣也沒有什麼污染,蔚藍的天空澄清如洗,雲捲雲舒之下,擡頭仰望,總讓人生出些許慵懶來。



    若是沒有午睡習慣的人,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讀書天。



    翰林院裏的經史典籍、部院卷宗,又豈是尋常人可以看的到,而在此處,卻是到處擺放。對於高務實而言,這些東西很多都是以前他沒有讀過的,從這些史書典籍裏,可以見到前人的治國之道,前人的典章禮法,一字一句,都是斑斑心血。



    高務實雖然是個做事目的性很強的人,但他對於讀書倒是很喜歡的,讀史更是他多年的愛好,這些典章雖然在旁人看來頗爲枯燥,但對他而言,卻覺得頗有意思。讀了一日書,高務實桌前堆了如小山般的書,也不過稍稍薄了一些而已。



    不過,他卻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那便是讀這些典章,對於他理解大明朝制度發展的脈絡很有幫助,而這些東西,很可能對他將來繼承三伯高拱的遺志、持續推進改革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