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25章 三策 下
    朱翊鈞最着急的問題就是錢。

    他在當了皇帝之後才發現,當初父皇之所以經常死皮賴臉要求戶部撥款搞這搞那,並非真的就是什麼貪得無厭,而是皇帝與戶部之間的關係就有這麼神奇。

    戶部恨不得朝廷所有的用度開支都從內帑出,皇帝則恨不得連給后妃採買胭脂水粉的錢都歸戶部出。

    究其原因,似乎是雙方都覺得自己很窮,而對方卻很富。

    然而,戶部國庫的錢財有多少,雙方都比較清楚,而內帑到底有多少錢,則只有皇帝清楚,戶部是不清楚的。

    這就造成了一個悖論般的情況,皇帝只要喊窮,戶部堅決不信;戶部一旦喊窮,皇帝卻不能不信。

    按理說,只要內帑財務公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實際上這一點至少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是沒有可操作性的。

    因爲皇帝必須保持一定的神祕感,沒有任何神祕感的皇帝,經常會鎮不住場面譬如歷史上的崇禎末年,朝廷上下都知道內帑空了,朝廷大臣就沒幾個把皇帝放在眼裏的了,因爲大家都知道,沒錢的皇帝說話不好使,調誰都調不動,誰都會陽奉陰違。

    而原歷史上的萬曆朝,則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哪怕朱翊鈞數十年不上朝,也沒有哪位臣子敢抗旨不遵。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覺得內帑充裕,甚至極其充裕有礦稅嘛。

    那麼,皇帝內帑有錢爲什麼這麼厲害道理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因爲一旦皇帝有什麼想法,哪怕你內閣不同意、戶部不撥款,朕也可以直接拿內帑的銀子來辦事,其實甚至包括調兵打仗。

    這樣的局面,就相當於文官集團除了在道德層面也許能限制皇帝一二,在最關鍵的經濟層面卻根本控制不住皇帝,皇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真正的隨心所欲,言出法隨。

    這,纔是權力運行的真正核心。

    大明的歷代皇帝們,或許他們的政治水平沒有高超到把這些問題理論化,但不代表他們不明白其中的要點,所以皇帝內帑到底有多少錢,那是從來不會讓外廷得知詳細的。

    不過,不同的皇帝會有不同的風格,比如成祖永樂帝的風格,就是始終讓外廷覺得內帑極其充裕,所以他可以不顧外廷的反對,又是五伐漠北,又是遷都燕京,又是七下西洋搞得不亦樂乎。

    外廷既然不知道內帑到底有多豐厚,自然也就硬不起腰桿來,更遑論生出“限制皇權”的這種危險思想了。

    而隆慶帝的性格偏軟,他就不會效仿成祖,而是一門心思哭窮,整天說朕現在窮得叮噹響,買區區兩萬兩銀子的珠寶、造一批春宮瓷器之類的破事,都非得讓戶部出錢。

    可是戶部也不傻,他們知道內帑不可能真的那麼窮,因爲光是皇帝的金花銀等折稅,隆慶就用不完,更別提還有大片的皇莊、大量的皇店等收入。

    這樣一來,內帑在外廷眼裏依舊還是充裕的,所以隆慶帝的性格雖然軟,但只要用了高拱這樣一個性格強勢又和他站一條戰壕的首輔,朝政就依然穩穩當當。

    這個情況在眼下的萬曆十一年開始有點變化了,朱翊鈞很敏感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因爲戶部表現出來的苗頭不太對戶部尚書開始動不動就以請辭來威脅皇帝收回成命。

    雖然這一年來戶部的確很困難,但動不動就以請辭來威脅,可還是嘉靖以來的頭一回,隆慶朝都沒有出現過這種局面。

    變化的主要根源,就在於外廷開始懷疑內帑到底還有多少錢。

    造成這種懷疑心態的因素有好幾點,不過說到底,有兩個人責任最大:一個是朱翊鈞自己,另一個就是高務實。

    朱翊鈞爲了樹立新君仁厚聖明等光輝形象,這兩三年來不停地搞各種免稅、減稅。

    土地貧瘠的地區,減免賦稅;受災受害的地區,減免賦稅;出現“異兆”的地區,減免賦稅;原先稅重的地區,減免賦稅

    朱翊鈞的行政手段多半跑不了高務實的干係,他在這裏頭也的確起了一些推動作用,不過他的出發點是“降低風險地區農業稅”,取而代之的是從其他重商地區收取商稅、關稅。

    只是不管怎麼說,農稅減少了,皇帝的金花銀也就減少了。而更“作死”的是,高務實還勸朱翊鈞把皇莊廢了個七七。

    廢皇莊,取而代之的是變成民田,這相當於提高戶部的收入,而減少皇帝內帑的收入。雖說當時廢皇莊的本意主要是逼勳貴們退田,但京師勳貴們很快上了高務實北洋海貿同盟的大船,找到了新的補血路子,甚至比以前的收入還更高一點,而皇帝內帑的損失卻是實打實的。

    戶部賺了,勳貴沒虧,喫虧的就只剩下皇帝一個人。

    然後就是漠南大戰的影響,當時戶部沒法陡然拿出那麼大一筆賞賜來,結果朱翊鈞又搭進去了一大筆銀子。

    如此前前後後加起來,各種此消彼長之下,外廷當然懷疑內帑現在還剩多少家底。

    朱翊鈞之所以對於這一次緬甸的挑釁很不滿,直接向高務實表示自己希望狠狠的教訓緬甸一番,也有這個原因他希望用這一仗來證明內帑還是很充裕的,朝廷裏的某些人不要誤判了形勢。

    眼下朱翊鈞自己能想到的“新創收”,只有高務實接手並進行改建擴建的營口鹽場,但高務實去遼東的時間本來就短,營口鹽場也不可能馬上給他提供大筆銀子改建擴建不要本錢的啊

    所以現在朱翊鈞面對的局面就是到處都缺錢,而內帑偏偏又出現坐喫山空的跡象,這換了誰來能不急

    隆慶帝是有事不決問高肅卿,朱翊鈞是有事不決問高求真,所以高務實就奉詔回京了。

    當然,直接用這樣的理由召他回京未免有些面子上過不去,因此“春闈同考官”這件事必須說在前頭。而現在,高務實終於要在“搞錢”上開口獻策了,朱翊鈞哪裏還沉得住氣

    高務實面色如常,說道:“臣這一計,或可名爲借雞生蛋。”

    “借雞生蛋”朱翊鈞有些疑惑,反問道:“此做何解”

    但高務實偏偏不直接解釋,而是問道:“不知皇上以爲,此戰若是我大明獲勝,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好處”

    “好處”朱翊鈞微微一怔,下意識道:“打個緬甸能有什麼好處我也不打算要緬甸那瘴癘之地,非要說好處,想來也就是能讓雲南邊地安靖十年罷了。”

    高務實大搖其頭,正色道:“皇上,恕臣冒昧,若是我大明開戰、應戰都只是這樣考慮問題,恐怕再充裕的府庫也遲早要打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