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16章 戚繼光進京
    張誠和申時行商議的內容,高務實毫不知情,直到申時行一行人回京,雙方都沒有任何實際性的舉措,確切的說他們連交流都沒有。

    申時行歷來是一個極其沉得住氣的人,他作爲高務實名義上的“座師”,這麼多年來看多了高務實不動聲色除掉對手的戲碼,自然深知高務實的厲害,要對這樣的人下黑手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初餘有丁暗中插手張鯨與劉守有針對高務實的計劃,以堂堂閣老之尊都差點把自己搭進去,這件事給了申時行足夠的警醒,所以不到萬事俱備,他是絕對不會出手的。

    再說,這樣一個計劃,不知道有多少前期工作要暗暗進行,現在離時機成熟還遠得很呢,有什麼着急的按部就班一處處打下埋伏纔是正理。

    況且,要讓計劃中的那場仗打敗雖然容易,但這裏頭也是有好幾個難點的,必須全部解決了才能行動。

    比如說,這場仗一定要讓高務實親自指揮,或者說至少要讓他親自掛帥,否則就算最後真的打敗了,可那主要責任也不歸他啊這就得提前確定辦法,到時候要能確保一定會由高務實親自去領兵。

    又比如說,怎麼把這場敗仗“利益最大化”之前已經分析過,高務實本人就算吃了個大敗仗,也未必會一蹶不振。更大的可能性是皇帝會念舊,屆時給他個不輕不重的處罰就過去了,多半還會讓他“策勵供職”。

    皇帝的這種處置,對於大勳貴、大寵臣而言實在是經常出現的結局,高務實有足夠的資格享受這個待遇。所以這一波預想中的失敗,只是打破了高務實戰無不勝的神話,讓他在皇帝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出現動搖,但肯定罪不至死,甚至連東山再起都談不上,只是反省一下就完事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爲心學一派謀利呢這就需要他申時行這位首輔好好策劃周詳,到實學派因爲高務實之敗而陣腳大亂時,他這邊再突然出手,爲心學派獲取最大的利益。

    這顯然都是很不簡單的事,每一件都是計中計,又由計中計組成連環計。他作爲總設計者,自然要仔細一些,不僅不能盲動,甚至還要在不走漏風聲的前提下完成佈局。

    申時行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都沒有在內閣問起前幾日“平臺召對”的事,高務實也就慢慢放心下來。他暗地裏估計,可能是因爲大舅的離任比較突然,申時行屬於匆忙接任,可能也沒做好全面衝突的準備。而以申時行的性子來說,既然勝負難料,那肯定就要拖延下去,慢慢累積獲勝的機率。

    高務實的這個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爲申時行確實不打無準備之仗,這從之前他沒有親自插手張鯨、劉守有的計劃,而是讓餘有丁暗中操弄就可以看得出來。

    當然,這也符合申時行在原歷史中的表現。在各類史書無分正史野史幾乎都一致認爲申時行首鼠兩端、八面玲瓏。連跟他關係不錯的王世貞,在首輔傳裏也用了一個比較委婉的說法,稱他“富有積蓄,不近懸崖,不樹異幟”。

    不近懸崖,這個說法是很微妙的。

    有道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所以在傳統儒家思想中,“不近懸崖”看起來是一個非常褒義的詞彙。然而王世貞畢竟是後七子之首,獨領文壇風騷二十年的大牛,他的用詞顯然有深意。

    深意在哪

    在於君子雖然不立危牆之下,但那只是君子平時的存身之道,實際上君子也應該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往直前。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君子究竟什麼時候該“不近懸崖”,又什麼時候該“雖千萬人吾往矣”。

    什麼時候呢義之所在。

    倘若只是尋常時候,那當然該“不近懸崖”,但如果是義之所在,君子就應該“雖千萬人吾往矣”了。

    可是,王世貞絕口不提申時行有過如此“豁得出去”的時候。所以換句話說,王世貞其實是暗暗點明瞭申時行並無過人的勇氣這個巨大的缺點。

    之所以只好暗暗點明,無非是因爲雙方關係還不錯,不好明言罷了。

    因爲這些原歷史中的記載和分析,高務實並沒有太在意申時行的“無動於衷”,只以爲申時行不想這麼快激化矛盾而已。

    高務實覺得申時行這樣雖然不是最好,但也還算不錯。只要他不選擇改弦易轍,把之前實學派所推動的改革取消,開歷史的倒車,那麼他還是可以容忍這位申元輔的存在的。

    反正他一貫的態度都是明確的:只要你不惹我,不阻攔我改革,那麼基本上其他的事情我都可以忍一忍。

    笑話,那些勳貴他都能忍,甚至還能想法子把他們拉去一條適合他們“改邪歸正”的正道,那麼其他人他又有什麼忍不了的。前提就那兩個:別來惹我,別攔我路。

    所以,申時行不動,他也就懶得去管。他近來一直忙着禁衛軍的組建工作,戚繼光雖然人還沒到,但一直在和他書信交流。雙方把編練禁衛軍的一些構想和注意事項都在書信中交換了意見,基本上算是達成了一致,現在就等戚繼光和楊四畏妥善交接完畢,前來赴任了。

    哦,當然,戚繼光還得親自招兵,而且這次不能去義烏了,得在北地招兵禁衛軍雖然名義上來說是允許全國招兵的,但從安家容易、指揮方便等角度而言,還是在京畿附近,或者最多不超過北直隸爲宜。

    又過了十來天,戚繼光終於來了。

    戚繼光此來,可真算是不容易。四千戚家軍先是直接分出三千來交給戚金,讓他帶去遼東履新,然後自己只帶了一千人來京,還老遠就主動停了下來,上報給兵部“請示行止”。

    這件事很有意思。

    高務實在京師的武裝家丁雖然經過他“努力控制”,但也一直高達三千之多,而朝廷對此的態度是完全無動於衷。甚至這麼多年下來,連屁事也愛管上一管的言官們,都沒有就此表示過反對,更別說彈劾了。

    可是到了戚繼光,他只帶了一千兵馬過來,隊伍還遠在順義就果斷止步,正兒八經地向兵部“請示行止”也就是“請問兵部,我現在能來京麼”

    文臣武將的差別待遇,在這件事裏顯露無疑。

    高務實光在京師就有三千武裝家丁,其他各類家丁、僕傭、僱員等等,加起來至少有好幾萬青壯。如果範圍擴大一些,比如說把京華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開平算進去,那他高某人只要一聲令下,說不定明天就能拉出五萬大軍來。

    然而朝廷對他的力量完全視而不見、恍如未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