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041章 皇帝宣召
    潞王雖然只是個自私自利的毛頭小子,政治水平也確實不怎麼樣,但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他剛纔就有句話說的很對:高務實當了朱翊鈞十年的伴讀,朱翊鈞對高務實的瞭解遠勝他人。

    朱翊鈞幾乎完全猜出了高務實這樣做的用意,他的確是在“一舉多得”,而且總的來說已經近乎於面面俱到,無論哪邊都要對他報以感激。

    這很高務實,因爲他一貫善於平衡各方利益,總能在旁人理不出頭緒的紛亂之下切中肯綮。只是朱翊鈞不是朱翊鏐,也不是李太后、李文進,他需要考慮得更全面、更長遠,所以他對高務實的這個做法暫時還存有一定的疑慮。

    朱翊鈞並不懷疑高務實的動機,而且也認爲高務實可以確保那個小島將來的收益,潞王放棄景王遺業而換做那小島,暫時來說肯定不會喫虧。

    可是朱翊鈞認爲,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務實這個人的基礎上。只有高務實在,這小島的收益才能得到保障,那萬一要是高務實不在了呢畢竟他又不是神仙,又不可能萬壽無疆

    誰能保證高務實的兒子也有他爹爹的本事

    封王建制,是爲了讓這一藩永享富貴,賜田賜產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可倘若按照高務實的這個做法,那麼潞王一系將來安立命的產業就變了質,從穩定的田產收益變成了不可預知的商業收益。

    還是那句話,高務實在,這筆交換肯定是划算的,因爲沒有人敢懷疑高務實的商業眼光。但高務實一旦不在了,潞王一系真的能靠着這種商業收益永享富貴嗎這沒人敢保證,朱翊鈞也不敢。

    應該說,朱翊鈞對自己這個親弟弟還是很關心的,只要他不威脅皇位,朱翊鈞還是樂意爲他多打算一些。

    再說,萬一將來潞王一系真的因爲這個交換而鬧得貧困潦倒,後人議論起來只怕還是會歸咎於他朱翊鈞這個皇帝哥哥目光短淺,這當然不可接受。

    朱翊鈞現在不光想要中興大明,而且想要建立太祖、成祖未有之功業,將蒙古這個兩百年宿敵徹底征服,永遠杜絕北方邊患。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朱翊鈞現在對自己的名望相當看重,當然不樂意自己將來的“聖君”光輝受到潞王產業之事的影響。

    只是現在的麻煩在於高務實的這個主意至少暫時來看肯定利大於弊,而且他顯然是一番好意,是爲了幫自己擺脫兩難的境地,自己實在不好拒絕。

    朱翊鈞正在爲難,慈聖太后派來的人已經到了。朱翊鈞聽說是母后派來的,立刻就知道母后肯定是爲了弟弟的事,當下便宣那宦官進來。

    這次李太后派來的宦官倒不是什麼知名人物,也沒有多說什麼其他話,只是老老實實把太后讓他轉達的話轉述給皇帝聽了,然後便恭恭敬敬告退而去。

    朱翊鈞聽完卻沒有什麼反應,甚至還有些發呆,或者說是陷入了思考。

    “朕是不是想得太遠了些”他在心裏自己問自己。

    母后和弟弟顯然根本沒有考慮到多年之後的事,他們只是關心現在的收益,而現在的收益反正有務實在,那肯定沒問題,所以母后就這麼決定了

    朱翊鈞嘆了口氣,一時之間也只能自行苦笑一下,暗道:希望是朕庸人自擾了吧。

    搖搖頭,朱翊鈞便把陳矩叫了進來,吩咐道:“明一早,你去兵部宣召務實來宮裏,就說朕要見他,問他嗯,就說要問他衛軍的事。”

    陳矩知道這只是個藉口,不過景王遺業歸屬問題事關重大,皇帝不肯馬上宣之於衆也是理所當然,於是連忙應了下來。

    次一早,陳矩便親自帶着人去兵部宣召,高務實一看陳矩親自來了,頓時知道昨夜宮裏多半已經有了定論潞王進宮是瞞不過他的,只是他不知道潞王是單獨和太后說,還是乾脆去找了自己的皇兄。當然,潞王和太后說了之後,太后再找皇帝也有可能,這對高務實來說差別不大。

    皇帝宣召的地點依舊是在文華,時間是講讀之後,所以高務實還可以稍微遲一點再走,他先在兵部看了看戚繼光遞交上來的練兵計劃。

    這份計劃制定得比較謹慎,實際上是一個計劃兩種應變。按照這份計劃,衛軍最早應該在明年的三、四月左右具備戰鬥力,達到可以參戰的水平。

    這個時間節點顯然比較早,原因是大明能對察哈爾部發起總攻的時間最早不會早於明年三月現在已經是年末了,冬天肯定不適合對蒙古動兵,畢竟蒙古人哪怕是在冬天也可以說走就走,後勤壓力並不大。

    而反觀明軍,由於是以步軍爲主,且配備了大量的火器,後勤壓力遠勝於蒙古,所以要在冬天出塞的話,那就和自殺相差不大了。甚至退一步說,即便明軍出塞的主力也以騎兵爲主,那也沒法和蒙古人比後勤人家早就習慣了,四捨五入相當於沒壓力,這玩意還怎麼比。

    因此戚繼光這個計劃的第一種應變就是針對這個最早的時間節點,爭取要在明年三四月份達成初步訓練目的,也就是“可堪一戰”的水平。

    不過戚繼光在這份報告中也明確說明了,如果真的在明年三四月份參戰,那麼衛軍最好不要作爲先鋒主力衝殺在前,應該考慮作爲中軍存在,只有在戰爭的關鍵時刻或者打順風仗的時候纔出動出擊。至於其他時候,則還是要以求穩爲第一要務,切記不可浪戰,否則損失兵力是小,損失士氣事大。

    這個原則高務實很滿意,因爲他知道軍隊的特就是勝仗打得越多便越強,一支“常勝軍”的軍心士氣是一支“常敗軍”所遠遠不能比擬的,縱然他們兵力相差彷彿,裝備水平一樣,“常勝軍”也一定能完虐“常敗軍”。

    這也是後世很多部隊明明都是一樣的制式裝備,但其中那些有着光榮歷史的王牌軍就是比普通部隊敢戰、能戰一個道理。

    所以戚繼光的這個思路就是一旦“早戰”,那就把這次戰爭也變成練兵的一部分,用勝利來使這支部隊更快的進步。爲了達成這一目的,謹慎是必須的,其要求相當於一些演義小說中的“只許勝,不許敗”。

    而戚繼光練兵計劃的另一個應變則是“晚戰”。倘若明年三四月無法發動戰爭,不管是因爲什麼原因,衛軍這邊都不管那些,只管逐項提升訓練水平,時刻保持聞令則徵的狀態。

    “聞令則徵”是戚繼光的用詞,換做後世的話來說大抵就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至於其下戚繼光寫了足足近萬字的練兵細則,高務實暫時就沒有細看了,這個方面他還是很相信戚繼光的能力的反正肯定比他這個半吊子強,這一點他很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