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12章 東返
    高務實對莊浪衛方面的交待並不多,關鍵性的一條就是把他們當半個自己人ajaig

    什麼叫半個自己人該指揮的要指揮,該補給的要補給,該給賞的也要給賞。

    只不過指揮的時候要略微客氣一些,而補給、給賞這些方面,則要堅持既不能不給,又不能多給的原則。

    除此之外,就是約束軍紀,不過這一條因爲高務實已經提前談妥,想必問題不大,脫脫是個知輕重的人,而伊勒都齊被高務實敲打過一番之後,應該也會自覺一點。

    魏學曾雖然是老資格,但在打仗這件事上,他還真挺虛心求教的,高務實每說一點,他都用力點頭,默默牢記。

    其實想想看,這也不奇怪,畢竟高務實雖然年輕,但卻已經可以毫不自謙地說,他就是大明現在最具威名的文帥沒有之一。

    一番商討告畢,高務實告辭而去。魏學曾親自將他送到督院大門口,在高務實連聲“制臺留步”之後才與他揮手作別。

    望着高務實離去的背影,魏學曾欣慰地露出了笑容。昔日他本是高拱着力培養的助手,可惜時運不濟,迄今也沒能入閣。不過,能看着當初的小小神童真的變成國朝砥柱,魏學曾也頗爲高文正公歡喜。

    新鄭高氏後繼有人呀

    魏學曾暗忖安南、定北已是過去的事,現在看來,這孩子只怕又要被冠以“平西”之名,得虧了大明東邊並無敵手,要不然的話,他這一生怕不得湊出個東南西北四面通殺

    魏制臺想到這兒,自然而然地想起“大殺四方”這個詞,不由得啞然失笑。

    此刻拜別魏學曾不代表高務實馬上就要走,官場的規矩不能馬虎,所以今晚還有一場踐行酒,是魏學曾率陝西三邊在固原的大小官員、將領爲送別高務實所舉辦的。

    除此之外,相應的還有明日的送別,這批人估摸着應該是一個不落都會參加好歹高務實此來避免了陝西、延綏被叛亂波及,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敉平亂局,西北無人不感念他的恩德。

    這些對高務實而言都只是場面事,他完全可以從容應對,也不必費神去想。此刻他比較擔心的是剛纔會面之時和魏學曾提到的西北財務問題,不知道魏學曾會不會聽從他的建議,從慶王一系想辦法。

    這次寧夏之變裏頭倒黴的人不少,但從“級別”而言,最大的倒黴蛋肯定是慶王世子,未襲封,不僅大量的浮財被掠,最後被高務實從博碩克圖手中得來,而且不動產的損失也堪稱巨大。

    寧夏雖然是九邊之一,但早年曾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屯,田地其實並不少,而這些田地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逐漸被私人掌握。在這些“私人”之中,慶王府的收穫是最大的。

    慶王府的這些田地原本來歷就不是很乾淨,經過種種手段拿到之後,其憑據主要是一紙地契,這些地契當然放在慶王府中。然而這一次,哱拜叛軍行事不周,把那些地契當做浮財打包送給了博碩克圖,最後當然就到了高務實手裏。

    在沒有收復寧夏之前,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就像它們對博碩克圖毫無價值一樣,因爲地在哱拜手中,憑據並無意義。

    但當高務實沒有經過多大的破壞便收復寧夏,這些地契的價值一下子就實質化了擁有它們就是擁有了這些土地。

    不過問題並非沒有,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慶王府肯定會要求收回這些土地,同時也自然會要求歸還地契。如果按照早年朝廷對藩王的縱容程度來看,這些田地連同地契肯定要十成十的歸還慶王府,但是高務實鑑於西北的實情,並不願意這樣做。

    他對魏學曾的建議是,按照國初給予慶王府的封地,加上後續歷代皇帝的恩賜作爲歸還慶王府土地的標準,而剩餘的部分則通通歸公理由是這些田地的地契已經“毀於戰火”。

    這件事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如果讓高務實自己來操辦,其實還比較容易一點,畢竟他剛剛在西北取得連續的大勝,威名之盛無人可以比擬。但現在他自己馬上需要回京,這事轉交到了魏學曾手上,那就爲難多了。

    朝廷在經濟上厚待藩王不是一天兩天的歷史,已經具有相當大的慣性,而眼下恰巧又是開藩禁的關鍵時刻,忽然來這麼一手,讓其他藩王怎麼想

    別說“毀於戰火”了,這個理由一看就是扯淡,明擺着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與和尚頭上的蝨子沒有區別,沒有哪家藩王會真的相信你就那麼巧,正常賜予的田地所有地契齊全,其他手段得來的田地便通通丟了地契這戰火怕不是成精了

    這件事高務實之所以一開始就打算自己辦,是因爲他知道自己身份特殊,是實學派這個強大改革派的主舵手。同時,不管是論家族根基還是朝中實力乃至於聖眷,他都穩如泰山之固。如此,再加上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威名,他要做這件事,藩王們多半不敢啃聲惹毛了這位小爺,萬一乾脆慫恿皇帝槍打出頭鳥,逮着某位跳得厲害的王爺搞削藩,那可怎麼辦

    你是以爲他不敢,還是以爲他打不下來

    安南定北都是過去的事,就先不說了,就憑他能輕易平定西北,這人除了皇帝之外,還有誰敢惹啊君不見他一出馬,蒙古人都老老實實派兵跟着他的大纛走了嗎

    毛伯溫當年的戰功說起來可遠不如高務實現在呢,世宗皇帝都爲他寫下了“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的詩句,可見大明文帥地位之高。如今高務實有這幾次戰功加身,正常來講,只要他不謀逆,天下間絕大多數人對他的崇敬根本不必懷疑。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英雄,而與大明這個帝國與生俱來的剛強相匹配的,則是這個皇朝對英雄的格外推崇。

    更何況還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那就更不必說了,藩王們絕不敢自討沒趣。

    可惜現在情況有變,高務實要臨時交卸西北事權回京,擔子落到了魏學曾頭上。魏學曾資歷雖老,威望卻只是侷限在實學派內部。好吧

    而且,他現在也不是京官,只是封疆大吏罷了,以他的爲官的經歷而言,他也談不上是今上的近臣,沒有高務實那種對皇帝的巨大影響力,藩王們可未見得會怕他。

    魏學曾自己肯定也是知道這些的,所以剛纔也沒有明確表態答應高務實,只是說自己會酌情考慮,妥善處理。

    這話說了等於沒說。高務實很清楚陝西三邊現在的情況,哱拜之亂之所以能成,其中的“底火”就是減餉,如果財務問題解決不了,這“底火”就始終存在,萬一再出個哱拜呢九邊的將領裏頭又不是隻有哱拜一個蒙古人,其他人也未必不會有野心想要趁勢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