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第一篇 上古史 2
    第一篇上古史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

    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

    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主管军事和行政;吠舍种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

    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界之祖婆罗赫曼以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

    释迦牟尼是否确有其人?

    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盘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

    这些文物和史料,足可以证明释迦牟尼确实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悉达多属于释迦族名,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译,“释迦”是部族名,意为“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儒、忍、寂”等。

    “释迦牟尼”可以解释为“释迦族圣者”。

    释迦牟尼虽被尊为圣人,且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奉敬仰,但他在获得觉悟之前,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不过他超出常人之处,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

    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经历6年,艰苦备尝,终于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了根本的解脱。

    阿育王对佛教有些什么贡献?

    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继位,成为孔雀王朝的君主。

    在继位之前,阿育王曾被他的父亲宾头沙派作坦罗地方的总督,因此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

    他即位之初,对外利用军事力量进行征服战争,对内则杀戮大臣,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

    据记载,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岩率军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国,获战俘15万人,杀了10万人。

    在残酷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宣布放弃武力征服的办法,大力扶持和宣扬佛教。

    他在帝国境内许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上面刊刻诏令,宣称“以法胜,是为最胜”,主张以佛教征服人心。

    这些刻有阿育王法敕的摩崖石刻和石柱,有些还留存至今,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极为重要的资料。

    在阿育王的大力扶植下,佛教在当时实际上处于摩揭陀国的国教地位。

    他以大量金钱资助佛教的发展,派遣了许多传教僧人到全印度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去弘扬佛法,相传他还把佛舍利分散到各地,在各地同时兴建了许多佛塔供奉舍利,供人瞻仰崇拜。

    他的儿子摩哂陀(Mahinda)和女儿僧伽密多(Sanghamitta)先后出家,并相继率人南下斯里兰卡岛,把佛教传入了斯里兰卡。

    他在政府内设置了“正法大官”执掌宗教事务,巡回各地,宣传佛法。

    他还在首都华氏城召集许多佛教僧侣,由上座部长老目犍连子帝须主持,举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校订和整理了当时流行的佛教经典,处理了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争论。

    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佛教在此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在印度以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西域一带传播。

    你知道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吗?

    《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

    罗摩是古代印度传说中的人物。

    后逐渐被神化。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距今880152年之前,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罗摩,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纪70年代大陆梵文学者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罗摩衍那》,为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印度为何崇拜神牛?

    印度的神牛崇拜历史可谓绵长悠久。

    神话传说中,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神湿婆,其坐骑就是一头公牛。

    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定有头公牛雕像。

    大多是卧姿,在石台之上,有的上面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

    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精神健朗、栩栩如生。

    老牛雕像也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在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吠陀经》中,就有赞美奶牛和如何对待奶牛的记载。

    如,奶牛是神圣的,奶牛是宇宙之母,是过去与未来之母,是众神之母,是最为重要的事物。

    古典史诗《罗摩衍那》中,有着关于无敌神牛的章节。

    大意是,某国王有一头无敌神牛,它无所不能,国王希望得到什么东西,它都会送来。

    由此引起另一国王的妒嫉,来抢这头神牛,并引发一场惨烈的战争。

    史诗中还有一些关于母牛的诗句,把杀母牛与弑父、叛逆等重罪等同,一律是死罪。

    《摩诃婆罗多》中则说,杀死母牛或公牛的人,罪大恶极。

    《一千零一夜》诞生的缘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