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双穿门:直通明末1639 >第147章 钱谦益的忧虑
    随着【大明格物穷理实验室】正式建成,大明终于在李子明的运作之下出现了第一间实验室,为了实验室更好的运转工作,李子明特定从后世买来不少实验用具,以推进实验室的研究效率。

    除了这间官办的实验室,李子明也鼓励民间自发进行研究,提出“格物致知,天理存乎世间,不因人而异,人人皆可得之”的口号。

    接着李子明又签署公告,明确表示能得天理者皆可发文,有发现而不知道怎么将发现转化为文字描述的,可直接联系辽东巡抚办公室或者北东林书院,官府和书院将给予帮助并按照具体情况酌情给予奖励。”

    不久,李子明又办了一份名叫【天理】的期刊,专门用以刊登各种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李子明宣布,任何人都可以投稿:除了大明本地人之外,朝鲜人,日本人,蒙古人,女真人,西洋人均可投稿,辽东官府一视同仁,若有较大发现还可特赐大明户籍。

    “牧斋先生,学生又来给你加担子了。”期刊的负责人李子明照例准备找钱谦益,钱谦益苦着脸说道,“子明,你真是高看老夫了,如今老夫要管书院,要管报纸,要管实验室,现在还要多一个什么期刊,老夫哪有那么多精力。”

    李子明笑道,“牧斋先生乃大才,没有牧斋先生把着,学生不放心呀。”

    钱谦益摇摇头,说道,“子明,说实话老夫并不赞同你搞的这些事情,所谓格物致知,乃是悟人伦天理,子明如今贵为辽东巡抚却沉溺于器物之学,还带着辽东一起奔向器物之学,这不是一件好事。”

    李子明说道,“牧斋先生,请恕学生狂悖,牧斋先生之言学生不能赞同,建奴这样的野人都知道学习铸炮,我泱泱华夏怎么能固步自封?如今西洋技术已经超过大明,西洋船能来大明而我大明船不能至西洋,这难道不是大明的耻辱?天朝大国岂能输给西洋?”

    钱谦益看着李子明的样子,感觉李子明当到了一方大员仍然有些许天真,他说道,

    “子明你觉得大明除了林金泽就没有其他人研究器物之学了吗?”

    李子明说道,“当然不可能,我大明这么多人,当年崇尚西学的徐阁老又弟子无数,怎么可能没有人研究器物之学?”

    钱谦益点点头,继续说道,“李巡抚,你知道吗?天启年间,江南有造织机的商号研制出了一种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机器出来后各家作坊如获至宝。”

    说到这里钱谦益顿住,看向李子明,说道,“李巡抚,你猜后续发生了什么?”

    见钱谦益对他的称呼变成了“李巡抚”。李子明知道钱谦益这是在提醒他以官员的身份思考问题,而大明官员最重视的是什么?很显然就是稳定二字。

    后来发生了什么李子明很容易猜得到:

    历史上发明珍妮机的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制出珍妮机后不久其工厂遭到工人们围攻,工人们将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工厂焚毁,后来工人们还不解恨,于是又袭击了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住所,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最终不得不带着家人逃离家乡兰开郡,转而前往诺丁汉。

    英国兰开郡人口密度不算大都这样,人口稠密的江南会发生什么自然可想而知。

    于是李子明说道,“是百姓们捣毁了商号吧?甚至引起了民变?”

    钱谦益倒是有些惊讶,他还以为李子明不懂,但看起来李子明显然是知道这些事的逻辑的,他说道,“那子明你既然知道,就应当懂得我大明与其他地方不同,大明人口众多,一旦以机器取代人,就会有很多人无事可做,人一旦无事可做,就会胡思乱想甚至胡作非为,那大明就乱了。”

    钱谦益的话不能说没有道理,英国工业革命让爱尔兰人口锐减,但大明不比英国,爱尔兰人没办法游过海去伦敦向英国老爷们讨说法,而大明的百姓是能够掀翻紫禁城的皇帝的。

    不过李子明也有他的想法,他说道,“牧斋先生,大明商品远销天下各地,无论日本朝鲜,朝鲜草原,乃至南洋西洋,我大明所产的商品完全是碾压式的,我们完全可以扩大贸易,夺取这些地方的市场,有了充足的需求的话作为供应方的大明自然不愁有人无事可做。”

    是的,李子明的打算就是倾销,随着辽南商社的触角深入朝鲜日本,如今日本朝鲜沦为倾销市场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了,至于这些地方因此而破产的百姓,李子明只得表示抱歉,总得有人受苦,与其让华夏百姓受苦还是让你们受苦比较好吧。

    钱谦益倒是没想到李子明是这么打算的,他皱了皱眉头,又说道,“工商终究不是主业,因此而影响农业的话可就得不偿失了。”

    李子明笑道,“牧斋先生放心,学生心里有数的。”

    李子明知道明末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落后于欧洲,明代中后期欧洲出现了伽利略等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确立了以实验研究科学理论的方法,使得科学研究终于有了一个确定的方法,在实验中,科学家们终于攻克了气压和宏观力学等物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为后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末是难得的一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时期,而且此时大明的工商业确实有基础,民众士林并没有视科学如洪水猛兽,这决定了明末是一个难得的窗口期:

    可惜历史上清军入关最终毁掉了这个窗口,清军既没有朱元璋驱逐鞑虏的民族大义,也没有农民军“举镰为刀,效奋臂螳螂”的阶级大义,便只得拉起“卫道士”的大旗,以“保护道统”为政权基本价值观,这决定了清廷一定会顽固地反对一切外来先进知识。

    李子明作为穿越者又有着极大的优势,他推进科学研究和工业化的决心不会改变,他心中深知这时候不追的话等以后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