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一百三十四章 女神的密語(二十三)
    人的眼睛看到的顏色有兩種:一,可見光;二,不可見光。

    食堂裏用的紫外線殺菌儀發出的紫外線並不真的是紫色,它發出可見光的目的是讓人們明白它正在工作,省得有人因爲看到它不亮拍它兩下。

    即便它真的壞了,只要人們看到殺菌儀還在發出“紫色的光”也不會懷疑它沒在工作。

    視覺是人類信息的主要來源,一個原本看得見的人忽然之間瞎了該怎麼辦?

    傳說海神波塞冬有個叫奧賴恩的兒子,他是個天生的獵人,卻不喜歡在水中生活。波塞冬十分喜歡這個兒子,便給了奧賴恩一項神奇的本事,他可以在海上行走如飛,不過奧賴恩過於傲慢,他誇口說時尚沒有一種動物是他的敵手,赫拉就派了毒蠍去偷襲他,使他中毒而死,赫拉見天蠍座完成使命就把它升到天界成爲天蠍座。

    一個獵人如果失去了視覺,那麼他還怎麼狩獵?

    蠍子有八隻眼睛,背部有一對,頭兩側有3對側眼,可它的眼睛雖然多,視力卻很差,基本類似於一個瞎子。但即便眼睛被蒙上了,它們還是能精準得襲擊獵物。

    事實上這個實驗完全是多此一舉,因爲蠍子本身就生活在黑暗之中。而紫外線又是伴隨着陽光和月光出現,就如同永不相見的天蠍座和獵戶座,一直到人類發明紫外線燈,人們才發現蠍子居然會在紫外線下發出熒光。

    關於色彩的科學一樣比人類發現得要早,首先是艾薩克·牛頓,他通過三棱鏡發現白光是通過不同顏色的光混合而形成的。

    1802年托馬斯·揚提出了rgb三基色的概念,1810年德國浪漫主義畫家菲利普·奧托·榮格提出了一種球形的3d顏色模型,這個色相是基於黑白兩色構成的,1861年時麥克斯韋根據自己的三基色認識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章彩色照片,而他對三基色混色理論的認知和探索奠定了現代色度學的基礎。

    中國有一個成語“半斤八兩”,這個詞用來比喻不相上下,半斤就是八兩。在20世紀以前,中國古衡器也就是秤都是採用的十六進制,也就是說古秤的一斤就是16兩,16兩代表的16顆星,它們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組成。

    晴朗的冬季夜空之中只要一擡頭就可以看到三顆星均勻得排在一條直線上,它們不僅距離相等,而且還閃着藍色光芒,這三顆星就是獵戶座的“腰帶”。

    每年中國的農曆新年,獵戶座的三星會位於正南方,民間恭賀新年時會說“三星高照,福運到”,這三星便是指的獵戶座腰帶上的三顆星,這三顆星被東方人認爲會帶來好運,在含義上與那個因爲傲慢死於蠍尾的獵人沒有關係。

    雖然中國的秤和天秤座的秤不是一個原理,它好歹也是一個秤,而且還是東方的秤。天蠍座的守護神是冥王哈迪斯,再加上空氣動力學所寓意的“羽毛”,那個橢圓形大廳就組成了埃及墳墓壁畫中出現的經典場景——阿努比斯稱心臟,誰的心臟比一根羽毛重就不是下地獄的問題了,而是直接被怪物喫掉,爲了逃避審判埃及人想盡了辦法,不只是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護身符,還有教導新死者怎麼通過冥界關卡的亡靈之書。

    橢圓形大廳中的16座城市,如果“北京”代表了“一斤”,那麼其餘15座城市每三個一組就又是五組了。

    巴黎在耶路撒冷和拜占庭之間,佛羅倫薩在華盛頓和雅典之間,柏林在尼尼微和亞歷山大之間,倫敦在巴比倫和亞歷山大之間,以此類推。

    拜占庭不僅僅代表東羅馬帝國,還有神權和世俗權力之間爭,還要加上渴望獨立以至於涉及陷害宗主國的威尼斯,然後拜占庭的旁邊就是獨立之後的美國首府華盛頓了。

    華盛頓、佛羅倫薩、雅典,接着就是尼尼微。尼尼微曾經是亞述的都城,曾經熱鬧非凡,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之一,但後來它被新巴比倫王國毀滅。1843年它被考古出土,1864年的法國應該已經知道尼尼微古城的存在了。

    尼尼微古城發現證明了聖經所記錄的真實性,那個被大魚吞下的約拿是去尼尼微佈道的。在玫瑰線的石碑下留下了聖經約伯記中的一句話:你只可到這裏,不可逾越。

    人類正在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世界,這個世界不是造物主一開始爲人類設計的,而是人類自己設計的,爲了探尋奧祕人類沒有聽從那句話止步,推開了一道道禁區之門。

    文藝復興時期爲了更加精準得描繪人體,諸如達芬奇等藝術家不顧教會的禁令解剖人體,帕多瓦甚至還建立了一個解剖歌劇院,以表演的形式解剖來路不明的屍體。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德·卡拉瓦喬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一位著名畫家,他的藝術生涯是文藝復興盛期的大師們逝世後開始的。卡拉瓦喬主義注重寫實,卻又不像照片,這個流派的畫風曾經對歐洲造成重大影響,包括倫勃朗、約瑟夫·懷特等都會用明暗色調來營造光明與黑暗的強烈對比效果。

    卡拉瓦喬生性脾氣暴躁,比他名字的來源米開朗基羅還要暴烈,幾乎是半個月作畫半個月上法庭,憤世嫉俗還非法攜帶武器。

    在17世紀的藝術思想圈裏,卡拉瓦喬是個孤獨的瘋子,但他還是有一羣熱忱的追隨者,“活體畫”這種舞臺表演風格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因爲他力求將畫中人、物真實、自然得還原,這就和19世紀中後期法國崛起的印象派產生了衝突。

    梵高、莫奈等人的畫風在古典主義盛行的時期也被視爲離經叛道,色卡是自然界存在的顏色在某種材質上的體現,有可能是布料、紙片,也有可能是藝術家的眼睛。

    色彩分割法是印象派的顯著特徵,如果線條是訴諸於心靈的,那麼色彩則是訴諸於感覺。色彩革命注重人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顏色,將繪畫從宗教和古典法則中解放出來,就像剛睡醒的人睜開眼,看到的景色一開始是朦朧的,後來逐漸清晰,又或者是失明的人重新恢復視力後看到的彩色世界。

    印象派很多作品不像卡拉瓦喬那樣有清晰的輪廓,雖然兩者都是反學院風的,卻是天生的對頭。印象派對色彩的應用已經不是單純的模仿自然,也反應了畫家的主觀感受,畫家筆觸的顏色不只是停留在視網膜上的顏色,還有他心靈的顏色。

    20世紀的人們通過生理解剖,證實了眼睛中存在三種不同類型的錐體,也就證實了托馬斯·揚的假設。

    這時人類所看到的顏色又有了分類,一種是發光體發出的顏色,比如顯示屏,一種是雜誌、報紙等印刷品的反射光。電視、電影發出的光是加色光,三基色是托馬斯·揚提出的紅、藍、綠rgb模式,印刷品則是減色光,三基色是青、洋紅、黃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