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一百六十五章 花之爭(七)
    老百姓愛看熱鬧,不論這熱鬧是趕廟會還是看人殺頭,舉人和他的朋友們也去看過一次,但他們去得晚了一些,即便踮起腳,伸長了脖子,看到的還是人頭,根本看不清法場裏面是什麼情況。

    明朝的時候法場在西市,位於內城,滿族入京後內城成爲八旗駐守的“一色天”,法場也被改到了外城的“菜市口”。

    刑場安置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的目的是爲了讓更多人看見,起震懾作用。不過當時的人相信“以形補形”,喫哪兒補哪兒,倒是有不少人拿了白花花的銀子,等着從劊子手那兒買死刑犯的血,拿回去當“藥引”。

    看不到熱鬧,卻不妨礙聽熱鬧,也就是在那兒,舉人才聽路人聊了“鼓妖”的傳說。

    舉人特意給尼克將“鼓”字寫在了“蠱”的旁邊“這兩個字一個音,卻是兩個意思,鼓就是那個發出咚咚響的鼓。”

    但那個時候舉人聽到了路人那麼說,頭一個想到的卻是雲南的那個蠱,因爲直隸的“叫魂”妖術不同於其他地區,有一種怪蟲子出現,傳說這種怪蟲來自鄰省山西,能咬人致死,許多公共場所都張貼着匿名人所畫的這種蟲子的圖像,市民們還傳閱着預言饑荒、瘟疫和鬼怪橫行的傳單。

    舉人猜測那個傳說的怪蟲恐怕和山西生員張廷瑞有關,但“謠言止於智者”,北京人口稠密,謠言傳播的速度比闢謠更快,便如常言所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懶得搭理這些這些白丁。門上貼符咒雖然愚蠢,但不必管它。只是京師的戒備明顯比以前嚴了,可能是因爲由於直隸總督死了,由軍機處直接負責皇城的治安。

    直隸總督方觀承是乾隆“五督臣”之一,曾經是平郡王的幕客,而平郡王是八大****之一。

    由於在明史案中,翰林編修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中引用了方觀承祖父方孝標有關桂王抗清的章節,方家因此受到了牽連,當時在工部任職的方夫和其祖父輩流放到了黑龍江,方觀承及兄因年齡幼小,被免於流放,寄食於南京清涼山寺,靠僧人接濟爲生。

    命雖然保下了,但是方觀承此生與科舉無緣,貧困至極的方觀承流落到京城,靠在東華門外爲人測字謀生,在偶然一個機會被平郡王相中,雍正十年出征準葛爾時方觀承被選中作爲謀士相從。

    這是“讀書人”除了科舉之外的另一條出路,可拜在顯貴的門下由其舉薦,本來無緣仕途的方觀承一下子成了內閣中書,到了乾隆初年更是進了軍機處。

    這讓舉人動了心思,何不效法方觀承,拜入****的幕府裏呢?這可比在城中喫喝遊玩,虛度光陰有意義多了。

    其實有他這種想法的人很多,權貴家的門檻都被踏平了,不只是舉人這樣沒有官職的,有官職的也在跑,他們帶了不少珍奇的禮物,還有詩詞歌賦作爲“敲門磚”。

    舉人的身家可比不上他們,購置不了珍奇的禮物,寫詩詞歌賦的人也很多,怎麼才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呢?

    他冥思苦想了很久,有天在路過一家教堂的時候,他忽然看到了一個穿着滿族官員服飾的外國人下了轎子。

    他在福建見過翻譯,在京師裏會滿蒙文的多,說番話的多麼?隨即他如醍醐灌頂般開了悟,進教堂找神甫學外語去了。

    當時御前紅人郎世寧已經死了,本來接替他的是法國人王致誠,他以擅長銅版畫聞名於世。乾隆二十年平定準葛爾叛亂後,郎世寧、王致誠、艾啓蒙和安德義先畫出線稿,經乾隆同意後送到了法國製作銅版畫。

    然而在畫稿送走後第二年郎世寧就死了,王致誠辭了官,穿着官服下轎子的很明顯不是他。而宮廷內供奉往往是要隨駕的,即便天氣已經沒有夏天那麼熱了,乾隆還是沒有從熱河回來,這可能是因爲妖黨已經潛入了京師有關。

    幾乎每天京師都會上演這樣一幕,一般是在凌晨時分天還沒亮,就會有運水車從西直門進城,然後浩浩蕩蕩得運往紫禁城。

    這些水是從20多裏外的玉泉山取的,其實大內有井,卻不知道爲什麼沒人取井裏的水喝,非要大動干戈得從城外取來,即便有井水一般也只是宮女們洗衣服或者是皇宮起火後用於滅火。

    於是宮外的百姓傳說,宮裏的公主、嬪妃、大臣之間明爭暗鬥,尤其是後宮佳麗,偷偷得往井裏下藥,明朝皇帝的寵妃萬貴妃就往井裏投過毒,地下河可能是互通的,她在一口井裏投毒,別的井也跟着有毒了,所以宮裏纔到外面取水。

    舉人倒是聽說明永樂年修紫禁城的時候經歷了很多災難,還挖出來一條大蟒蛇,有不少人將蛇和龍、蛟混爲一談,可能是以爲這條大蟒蛇是被用來保護皇宮的吧。

    那個時候舉人年輕,有點天不怕地不怕,後來他才知道那個下轎子的官員是欽天監的,除了異常的天象外,雷電也是一種上天的警示。

    乾隆三十三年的夏天很熱,卻不見暴雨傾盆降一下溫,往嚴重了說,這是旱災的預示,而旱災對農耕文明的破壞力是難以估計的。

    這又涉及了乾隆年間的一個大案,所謂“捐監”就是官府允許一些人在糧食歉收的時候通過捐糧換取監生資格,監生是國子監生員的簡稱,一般是靠父祖的官位或廕庇取得資格,舉人會試落第也可以入監繼續讀書,三年之後繼續考,生徒住在宿舍裏,還管飯,不只是能節省一筆生活開支,還是一種殊榮。

    王亶望也是乾隆年間的舉人,後來拿錢買了個知縣。幾年之後步步升遷,官至浙江布政使,並暫代浙江巡撫一職。王亶望向上爬的祕訣就是用錢開路,行賄送禮,巴結上司,乾隆三十九年被調任甘肅擔任布政使後搞起了“捐監冒賑”的勾當。

    他利用了陝甘總督勒爾謹昏聵,把糧食折成銀兩,進行“監生”資格拍賣,並向朝廷謊報旱情,編造說把“監糧”用來賑災了。實際上,他把捐納的銀兩全部私分,從總督到州縣官員人人有份。

    甘肅省侵吞賑災銀2萬兩以上的有20人,1萬兩至2萬兩的有11人,1000兩至9000兩的有26人,而要犯勒爾謹、王亶望、布政使王廷贊、蘭州知府蔣全迪等還不算在內。從王亶望家抄出的貲產竟有300萬兩之多。

    “捐監冒賑”的事他幹得神不知鬼不覺,編造謊言糊弄了勒爾謹,勒爾謹也照着他的編排回答了朝廷的“四不解”。他的簍子被捅出來還是因爲乾隆下江南,乾隆可不是隋煬帝楊廣,他到江南是“體恤民情風俗”的,不是遊山玩水的,但是王亶望迎駕的時候鋪張浪費,乾隆這才起了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