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一百八十二章 花之爭(二十四)
    媽祖祭祀要持續一整天,上午是官方的祭祀,下午和晚上則是民間和各自的家祭。

    官方祭祀是在南沙天后宮,那據說是整個東南亞最大的天后宮。乾隆南巡最南端不過是浙江,並沒有到過廣東,但他卻爲天后宮改了一個名字元君古廟。元君可以是賢德的國君,也可以是道教裏女性成仙者的美稱。當提督攜帶着妻女去參加祭祀的時候,尼克並沒有隨行,他就像是宮廷畫師一樣將盛大的祭祀場面給描繪了下來。

    這時舉人找到了尼克,那個擅長寫魑魅魍魎的聊齋先生其實與舉人一樣,多次參加科舉卻屢試不中,爲了謀生他也當過私塾老師,並在那段時間開始創作他的狐鬼小說。

    舉人可能也想走一樣的路,出書是很多文人除了科舉外一生的夙願,甚至連戲班子裏寫劇本的秀才也希望自己的故事有一天能被收錄進故事集裏。

    大家知道,中國農村人口分散在數不清的村莊裏,大部分村莊規模太小,政府不可能拍一位要員去管理。然而作爲一個小社團,每個村莊都應有一個管事,必要時會讓一位衙役來管理,因此大家自願推選一位鄉紳去管理村子,他們願意湊錢支付鄉紳的酬勞,只要鄉紳管理得好就可以一直留任,但如果村民中的大多數人或最有影響力的宗族領袖對鄉紳不滿意,那他就會被罷免,由新推舉的人來接替他。

    雖然鄉紳沒有官階,而且也不是朝廷命官,但當地民風和尊重傳統的做法賦予鄉紳一定的權威,憑藉這個頭銜,在面對皇權代表時就由他爲自己的村民負責。同樣皇權代表也認可他的權力,他可以代表村民去表達他們的意願,提出他們的訴求,呈遞他們的諫書,他們甚至可以擁有一支小規模的武裝,對民間的爭執做最終判決,還可以實施某些輕微的處罰,比如鞭笞、罰款等。

    濫用私刑是難以杜絕的,在舉人說的“叫魂”案中,張四所說的莊首趙某應該是一位鄉紳,他擁有一定的私人武裝,可以將張四等乞丐抓獲、刑訊、逼迫其承認自己是妖黨成員,這種做法幾乎與中世紀獵巫是一樣的,所謂的神判裁決難道不是另一種方式的刑訊麼?

    鄉紳們聚集在爲他們設立的公堂裏,解決村民的疑難問題,爲雞毛蒜皮的小事做出裁決。如果案件超出他們的審判權,所有鄉紳便聯名簽署一份訴狀,要求官方對其做出處罰,鑑於會議都是祕密進行,他們的聯名訴狀不會招致當事人的怨恨,而對如此莊重的起訴,知縣也不會敷衍怠慢。

    然而判決結果並不總是公正的,知縣有時會與鄉紳勾結,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篡改判決書,導致類似竇娥冤的冤案,作爲一個摺子戲,它確實存在漏洞,比如“斬立決”並不是一個官員可以判處的,每年執行死刑的囚犯名單都需要皇帝親自用硃批勾畫。反倒是宗法社會里,鄉紳往往是族長,他處理家族事務時不是用的法律,而是家法、人倫,他是可以判處沉塘的。

    在廣東的有些地方還存在浸豬籠的習俗,尼克在鄉間遊歷期間只聽說過,卻沒有親眼見過。這種刑罰是可控的,比如輕罪讓頭部露出水面,重罪可使其沒頂,淹浸至死。提督想整治這種情況,扭轉這種濫用權力的局面,他讓部分村莊的鄉紳們選出一個甲長,由甲長定期舉辦大會,對過往的判決書實行復審巡檢,他們一共24人,今天的祭祀儀式上都參加了,他們就站在提督的後面。

    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殊榮,因爲他們的身邊站着的都是戴着頂戴花翎的朝廷命官。爲了不顯得突兀,他們穿上了絲綢衣服,就是林呱畫像的時候他們會穿的那種,這些人還要承擔文化教化的工作,每個月都會聚集在一起,檢查爲鄉試準備的考生學習情況。

    《包待制智勘灰闌記》被李行道收錄在一本雜劇集裏,這本故事書裏以判案居多,並不像清代文人,搜錄的是神鬼故事。

    元朝的統治者同樣是遊牧民族,卻基本上沒有文字獄的記錄,竇娥冤這樣的故事才得以流傳。

    鍘刀也是遊牧民族的生產工具,理論上包拯是不可能在開封府的公堂上用這種工具鍘了陳世美的,但是平民渴望能有一個人來實現司法公正,於是人們就將這種任務和故事安排到了“包龍圖”的身上。

    這不符合程序正義,卻符合自然正義,尼克覺得村民更需要的是這些,而不是那些神仙精怪的故事。不過,要是尼克也是滿清的文人也會寫鬼故事,即使是這樣也要擔心寫着寫着,寫書人不會自己也變成鬼,成爲文字獄刀下的祭品。

    儘管提督充分得貫徹了道教的“無爲而治”,他的這種管理的方式卻給他贏來了好官聲。提督的工作包括鎮壓叛亂和安定地方,與廣東相鄰的廣西遠不如廣東那麼穩定。一是因爲移民問題,廣東和湖南過剩的人口遷徙到了廣西,漢民族是農耕民族,他們到哪裏都會開荒,而廣西的土地貧瘠,並不適宜耕種,玉米這種高產的作物便被廣泛引入山區。

    山區人口暴增,而當地苗民以打獵爲生,野豬是他們的主要獵物,野豬跑到了玉米地中大肆破壞,苗漢之間的空間界限被撤銷了,兩族之間的矛盾也變得激烈起來。

    另一方面是因爲宗教問題,移民背井離鄉,渴望羣體之間的互助,這種物質與精神的匱乏給了白蓮教的傳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入夥穿衣喫飯不分爾我,有患相救有難相死”對於困苦無靠的移民很有吸引力,再者接連的戰亂和吏治不到的山區,也讓一部分脫離了宗法制度的人們選擇了依附白蓮教。

    廣西是個多民族聚集地,有壯族、苗族、瑤族、侗族等等,這些民族還保留着母系社會的結構,不僅語言文字不通,而且習俗也大相徑庭,至今他們依舊保留着火把節和走婚的家庭方式。

    等你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你分得清他們是在慶祝節日還是打算襲擊村莊?

    白蓮教提倡“喫大戶”,而這些“大戶”之中不少還是土著居民,他們世代積累的財富比移民帶去的多多了。而土著中的痞棍常與差役勾結“無風起浪”,再加上乾隆朝廷以霸治白蓮教,各地教徒被搜捕屠殺,而官吏趁機羅織,“不遂所欲,即誣以邪教治罪”。

    這導致了當地人面領兩個選擇,要麼選擇入教,入教就可以免一切水火刀兵災厄,要麼不入教,這樣不僅會失去所有庇護,被官府、土著、白蓮教欺壓,而且物資短缺造成的困窘時時懸在頭上,川楚白蓮教起義餓死的比戰死的多,這種困境把白蓮教武裝逼出了山區,涌向關中與成都平原。

    他們理論上不該出現在廣東地區,但凡事都有例外,提督“文治”的辦法不能讓所有的信男信女不聽僧人道士居心叵測的鼓吹。萬幸的是鄉紳及時發現了異常,也正是因爲他們的通報,曹曦纔會發現那個建在偏僻地區的白蓮教祕密祭壇。

    巫師、術士、算命的在鄉野間大肆氾濫,踐踏朝廷法度,弄得民衆人心惶惶。

    打漁也是靠天喫飯的,媽祖能保漁民出海平安,卻不能保佑發財。知足者不以利自累,讓他人亦能獲利。

    爲了多掙些錢,艄公日夜都在忙碌,以前收穫頗豐,後來河中的魚越來越少了,一日捕魚量不足過去一個時辰。

    就因爲“知足者不以利自累”這句話,舉人覺得提督是可以追隨的,雖然提督的家族不如他擔當過私塾先生的西林覺羅氏那麼人口衆多。

    這個滿清的官員很有意思,他給和珅寫信不送禮物的時候也是“站隊”的時候,太上皇退位了,又沒有完全退,怎麼處理他成了一個朝野上下都棘手的問題。

    鄭板橋有句話,“難得糊塗”,讖語很多都是要靠自己領悟的,雖然很多人覺得民間流傳的讖語不是編撰的,就是巧合。

    比如闖王李自成攻進BJ後就讓自己算命先生的軍事編了一個讖語“十八子主神器”,來營造自己天命所歸的氛圍,他就是那個劉伯溫預言中的“遇順則止”,結束大明王朝的人。

    張獻忠也在爭,他給國號取名爲“順”。

    如果能提前知道結果,押寶的時候就不會出錯了,人們對算命和讖語才如此着迷。

    關鍵是讖語模糊不清,可能最後的結果與猜謎人所想的完全是兩回事。

    雖然很多預言家,類似西比爾克里勞尼,在很多人眼裏是無害的,她最多會說“你快死了”,但像格林德沃這樣說謊的預言家會造成的危害卻是難以估量的。

    小孩子往往是沒心機的,他們不懂人心險惡,大人教他們說什麼他們就編成兒歌唱什麼。

    拿破崙也處理過,有人將用血酒救父的貴族少女的事蹟說給孩子們聽。

    尼克所寫的故事裏,孩子們也在唱歌謠,舉人聽到了,告訴了尼克。

    這首歌是這麼唱的:若要紅花開,須待嚴霜來。

    很多戲曲都是以詩文的格式唱的,但這句歌詞是讖語。

    朱全忠是後梁開國皇帝,他早年參與黃巢起義,脫離黃巢後歸唐,被賜名朱全忠。

    黃巢落第後寫了一首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過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講的是菊花,等嚴霜開過後,只有菊花還會開了。

    但現在是春天,哪兒來的嚴霜?

    喬治安娜翻到了下一頁,這一頁上的插圖是個手拿大刀的士兵,他並沒有關公的美鬚髯和丹鳳眼,可是那大刀卻讓她想起了青龍偃月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