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一百九十一章 花之爭(三十三)
    燕窩是生活在蘇門答臘、加裏曼丹、暹羅、馬來西亞金絲燕的窩,是燕子把海藻放在嘴裏咀嚼轉化的膠質物,它是清朝時候從暹羅來華的船隻帶來的,但更多是來自東南亞和日本。

    清緬戰爭是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戰爭結束清廷派遣使者封爵緬甸國王,正式建立起宗藩關係。

    然而暹羅卻停止朝貢了,相對於剛剛結束了清朝十餘年戰爭才無奈向清帝國稱藩的緬甸,廣東人鄭信從建立政權的一開始就呈書清廷,希望接替大城國王,由清帝冊封其爲暹羅國王。

    但是乾隆皇帝認爲他得過不正,不予認可,並回了一封措辭嚴厲的飭文。三年後,鄭信趁着清緬戰爭期間押送了一批緬甸俘虜進獻,並再次請封,經過了一番波折鄭信才終於被清廷承認是暹羅國王,並且吞武裏王朝再次納入中原的宗藩體系中。

    朝貢體系是以中原王朝爲主要核心建立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中原王朝通過冊封中原以外地區的統治者建立宗藩關係,以此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天下”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東南亞也形成了一個曼陀羅體系。東北亞屬於漢文字圈,東南亞則是以梵文作爲通用語言,從文明的角度來看,東北亞更趨於儒家文化,而東南亞則經歷了漫長的印度化。即便印度已經在13世紀後開始衰落,印度的梵文、法典等文明要素在這一地區被予以保留,並且被本土化了。

    從朝貢體系來看,在宗主國中國的眼裏,“天下”各國一律平等,都是平等的朝貢國,然而朝貢國內部其實存在競爭和矛盾,並且相比起東北亞,東南亞對朝貢活動的遵守僅限於有利可圖的標準。暹羅和緬甸一直衝突不斷,即便在清緬戰爭期間,緬甸也出兵佔領了暹羅,並導致了暹羅的大城王朝滅亡。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出動了大批白象,場面蔚爲壯觀。

    “幹什麼?”喬治安娜問。

    “沒什麼。”波拿巴像是不在意似的說。

    她狐疑得看着他。

    “繼續唸啊。”他催促道。

    於是喬治安娜繼續唸了起來。

    正是因爲大城王朝滅亡,纔給了鄭信建立吞武裏王朝的機會,他將佔領暹羅首都的緬甸人趕了出去。也許鄭信聽說了中國鉅鹿之戰的故事,他也像鉅鹿之戰的項羽一樣,在下令將行軍的鍋全部砸掉,並且告訴士兵們,如果不攻下城池,到城裏喫飯,你們全部都只能餓死,然後他騎着戰象率先發起了衝鋒。

    鄭信是個勇敢的軍事領袖,在他統治期間吞武裏王朝走向了輝煌。

    同時他也是個注重利益的商人,在朝貢體系中,中原王朝一直堅持“厚來薄往”,中原王朝回饋的禮物會比朝貢方豐厚,所以這在藩屬國眼中無疑是一筆好買賣。而且朝貢的使節每次和盡心個朝貢貿易時會攜帶大量國內的產品到中國進行銷售販賣,他們可以享受一些優惠政策,比如馬嘎爾尼使節團可以享受免稅。但是在中國的官僚階級眼中,這是個虧本買賣,不僅中國回贈的絲綢、瓷器、平紋布在朝貢國當地可以賣非常有人的價格,並且他們還可以出口西方。

    在明代海禁期間,朝貢貿易也是中原王朝與藩屬國之間僅有的貿易渠道,但暹羅人來得太勤快了,跟朝鮮差不多,從距離上看朝鮮可比暹羅近多了。

    暹羅與清政府建立友好關係的主要目的是海外貿易的需求,在恢復正常貿易之前,暹羅不得不將燕窩等中國需要的商貨送到日本,再由日本販賣給“唐人公館”裏的商人。

    不論明清都需要大量白銀,中國出口生絲,從日本進口白銀這一基調在17世紀中葉由於江戶幕府頒佈“貞享令”而發生了轉變,規定中國船隻只能帶回的白銀總額爲6000貫,其餘皆用銅代替,來日的船隻根據出港地方不同劃爲不同的等級,在6000貫的範圍內將貿易額分攤給各艘船。

    對白銀的出口限制導致了一種危險,即稱爲“拔荷”的走私貿易增加,爲了增強對中國商人的管理日本唐人公館,一開始允許入港的船隻只有70艘,後來增加爲80艘。

    強制限制的政策成效明顯,日本銅出口量明顯增加,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國製造銅錢,但是即便如此幕府依舊覺得中國採購日本銅的價格太低,因此自己也造銅錢。他們在大阪設立“一座銅”,嘗試創立出銀銅關係體制,有效控制長崎的銅貿易,但即便如此銅貿易還是陷入停頓,從長崎入港的中國船隻減爲59艘。

    這一政策明確規定在縮小銅貿易量的同時,把貿易範圍擴大到了海產品,比如鮑魚乾、海蔘、魚翅,以及暹羅的燕窩,因爲這些產品在草袋出口,所以被稱爲“俵物”。

    俵物產品的變化不僅僅是供應方的事情,還要考慮消費者一方對乾貨的強烈需求,諸如海帶、幹魷魚、海米、涼粉等產品被稱爲“諸色”,由於它們的價格便宜,中國的需求量很大,僅僅80艘中國船隻是不能滿足日本方面出口需求,然而清庭也一樣對日本船隻進行了限制。

    在明朝,也就是日本戰國時期,各個大名曾經爭相向明王朝朝貢。

    這麼做一可以得到冊封,獲得“正統”的地位,自應仁之亂後室町幕府已經徒有虛名,各地大名形成了新的豪族,二可以獲得合法貿易的權力。

    爲了爭取這個朝貢的名冊,大名、寺社進行了激烈的競爭,正德八年日本朝貢使節回國前,明朝曾發給他們新勘合的文冊,然而這個文冊沒有送到京都,在九州時被大內氏奪取了,大內氏得到了這個堪合文冊後準備獨佔明朝朝貢,於是派出了三艘船到達寧波港。

    這件事引起了日本其他封建主和寺社的不滿,其中盤踞在坍港的細川氏也向中央幕府提出要分享朝貢的利益。當時的細川氏實力強大,並且靠近京都,幕府害怕細川氏圖謀不軌,所以沒有拒絕。正德文冊被大內氏搶走後,京都幕府將已經作廢的弘治堪合文冊交給了細川氏,細川氏得到文冊後立刻派出“朝貢使船”,大概比大內氏晚十天到達寧波港。

    當時NB市舶司的宦官在接受了賄賂後,就違背“先來後到”的規矩,先檢查了細川氏的貨物,後來又設宴,不僅同時讓大內氏和細川氏坐在一起,還讓細川氏的位置比大內氏更加尊貴。

    這激怒了大內氏的使節,於是他在宴會上殺了細川氏的使者,又將他們的貢船給燒了,副使看到情況不妙立刻跑路,但是大內氏追着他從寧波到了紹興。

    歷史上這被稱爲“爭貢之役”,朝貢的大內氏使節一下子化身強盜,沿途燒殺搶掠,明朝出動軍隊進行鎮壓,這一事件導致明朝政府廢除福建、ZJ市舶司,僅留GD市舶司一處,也導致了明朝與日本的朝貢貿易途徑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