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一百九十一章 花之爭(三十三)
    在本能寺之變後,豐臣秀吉取代織田信長,成爲首次以“天下人”稱號統一日本的封建主。

    豐臣秀吉有點像朱元璋,他也當過和尚,但不甘於平凡的他放下了經書,投奔了到了織田信長的帳下。

    他那個時代人們穿着更加華麗,這導致了日本對於中國生絲的高度依賴。

    然而生絲高昂的價格也是剛剛結束戰爭的武士階級難以承受的,他們需要更多的領土、更多供養他們的農民。

    在朝貢體系中,朝鮮一直是重要而特殊的藩屬國,它代表了東亞秩序的穩定。

    同時日本與朝鮮隔海相望,自白川江之戰後日本千年都沒有動過朝鮮的主意。

    這時明朝已經有了衰落的跡象,張居正已死,戚繼光也死了,而日本方面剛完成了統一,戰力和士氣都極盛,而且豐臣秀吉控制了日本最大的銀山,於是他就招兵買馬,以朝鮮拒絕與日本結盟進攻明朝爲由出兵朝鮮了。

    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第一階段戰爭以與明朝議和結束,但萬曆僅承認他日本國王的統治權,不承認其對朝鮮的統治權,並且“內附”大明。

    豐臣秀吉當然不願意就此稱臣,然而他需要時間休養生息,於是在接到詔書後穿上了明朝的冠服,在大阪設宴招待了明朝使節。一年多後他再度叛亂,再度入侵朝鮮,這一次豐臣秀吉依舊告負,並且在途中病逝,由他5歲的兒子繼承他的位置。

    爲了制約那些和他同樣野心勃勃的大名們,豐臣秀吉選了以德川家康等元老派的“五元老”,以及石田三成等少壯派的“五奉行”,避免有人權力過大、互相制約,但是“少主”太小了。關原合戰後“五奉行”解體,德川家康被封爲徵夷大將軍,再後來又爆發大阪冬夏之戰,豐臣秀賴也就是豐臣秀吉和他的母親自殺,整個日本政權落入了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家康的手裏。

    清政府成立後,皇太極改變了對日本的外交策略,試圖通過朝鮮建立與日本的官方關係。到了順治時期,藉着送還日本漂流民的機會表達建交的善意。

    然而日本卻拒絕加入滿清的朝貢體系。

    第一,德川幕府也建立了自己的“幕藩體系”,強化幕府的集權,削弱諸藩的實力,在幕府初期採取了對外開放政策,這一措施卻讓西部的藩閥們強大起來,第二,基督教的傳入爆發“天草之亂”等一系列影響幕府統治的叛亂,第三,也就是白銀外流,即便日本有銀山,也有枯竭的時候,於是幕府頒佈了五道鎖國令,停止造大船、停止傳教、實行鎖國。

    中日往來的商人需要提供一種名爲“信牌”的貿易許可證,沒有信牌的船隻不許進行交易。

    這個制度首先是日本提出的,正式名爲《海舶互市新例》,但因爲它是在日本正德五年頒佈的,因此叫“正德新例”,而當時中原的統治者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他的年號是康熙五十六年。

    康熙二十三年頒佈了《展海令》,同年日本也頒佈了《貞享令》,《貞享令》僅控制白銀出口,到了“正德新例”則是白銀和銅都受到了限制。面對這個可以稱作挑釁的行爲,最終康熙決定繼續使用信牌,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福州、泉州的船沒有得到信牌,因此這些船剛入港就被勒令立刻離岸。異常憤怒的船主在寧波靠岸後就狀告南京和寧波的船主,他們認爲江南商人到日本後拿到寫有日本“正德”年號的信牌有損滿清王朝的威信。

    在皇帝出面調解下,江南商人將信牌借給了福建商人,但因爲江南商人種種阻撓,福建商人不得不退出中日貿易。

    與此同時爲了擺脫對日本乾貨的依賴,不僅中國沿海開始自己種植海帶,並且還從其他國家口,東南亞移民也開始了,暹羅國王鄭信就是移民和當地土著女性的後代,他也當過和尚,在寺院裏學習泰語、漢語和越語。

    當時的燕窩“極貴”,通過對比《紅樓夢》39回和《金瓶梅》23回螃蟹宴可以得出,曹雪芹時期的白銀購買力只有蘭陵笑笑生所在萬曆年的一半,也就是說清朝的燕窩是明朝的兩倍。西門慶請的樂師李銘一個月5兩銀子,他不喫不喝半年可以買一斤燕窩,換成滿清就要存一整年才能買一斤。

    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價格迫使滿清開闢新的進口渠道,承認暹羅納貢。與此同時走私變得異常猖獗,作爲“信牌”的代替品,清政府頒佈了“準海商領倭票”,信牌只作爲買賣印記,不再負責稽查。

    這就意味着清朝水師不會去管那些去日本的商船可以不用擔心幕府行駛“捕獲權”,在歐洲存在私掠船,他們可以“捕獲”沒有特許證的商船。

    有了這個保證後,所有中國海船可以拿到準海商領倭票後去日本港口遊弋,即便無法進入港口,也可以僞裝海難卸貨、取貨,甚至後來乾脆沒有票的也去了,從事幕府禁止的拔荷。

    在東北地區,清朝擔心海盜殘黨冒充客商,因此制定“土商”,也就是“當地”值得信賴的商人做保稅行,這種模式有點類似廣州十三行,卻又和十三行有點區別。

    如果說廣州十三行主要關注的是“買賣公平”,而東北的商號關注的是“從屬關係”,頒佈正德新例的新井臼石被德川家康稱爲自己的“一體分身”,以中原王朝爲核心的秩序中,日本等周邊國家被稱爲“夷”,長期處於卑下的地位。然而女真人卻是遊牧民族,由此德川幕府催生出了爭奪“中華”正統名分的意識,甚至有顛覆中式朝貢體制,實行日式朝貢體系的計劃,正德新例確實有“弘揚國威”的目的。

    瀏河港是當時最大的貿易集散地,外商到達瀏河港後必須先到保稅行說明來歷,等保稅行確定這個外商沒問題,再向海關報告並代替他交稅,完成了這一切後外商才能進行買賣,他們要帶着保稅行開的票據,去找當地的牙行。

    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牙郎出身,他們類似掮客,撮合別人買賣的。在東北有外商和內商之分,內商主要是江南來的,他們運來生絲、大豆等物資,東北醬油店多,可是米糧是禁止販賣的。

    牙行要承擔內商身份保證人,他們要從布政司獲取許可證,對進行交易的商品進行監管,同時爲外商辦理出口手續,以儘量避免內外商之間的糾紛,牙行根據經營的項目不同,收取1%到2%的手續費。外商沒有保稅行出具的證明,出了事牙行承擔全責,有了保稅行的證明,出了事四家保稅行承擔責任。

    “土商”可以不是當地人,只要身份明確、與當地人關係密切、還有熟悉內地模式即可,比如舉人做雜貨店老闆的同期就可以當,但他只做雜貨,保稅行需要本錢付關稅。

    瀏河當地最有名的保稅行吳員外以前是個流民,明末爲了躲避戰亂到了瀏河,成了當地富豪季氏的上門女婿,憑着岳丈留下的遺產,他開了保稅行。

    雖然禁止江南直接運糧食到黃海,卻沒有規定從山東往遼東運大豆,也沒規定怎麼運醬油。

    而且隨着遼東開發,東北已經從糧食輸入,變爲糧食輸出了。

    從乾隆年開始,大豆榨油的作坊在東北越開越多,這些油不僅作爲燈油,榨油後的豆渣也成了肥料,炒菜這種烹飪方式也隨着豆油產量增加逐漸普及了。

    遲早有一天燕窩也會和王謝堂前燕一樣走入百姓家的,但滿清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喫過一口這種高級食材。道德經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莊子徐無鬼說“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觀,別人的聽起來都有理,那麼都要接受嗎?全部都要接受嗎?那你自己的是非觀呢?

    莊子說,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自是其是,那全天下的人都可以是唐堯了。

    相比起做飯,莊子更喜歡彈琴,他讓與他辯論的人擺好兩張琴,莊子先彈了宮弦,宮音也隨之發出聲音,隔壁的琴宮弦也顫動了。

    這可能是關於弦共振最早的描述。

    如果任何一張弦改了調,就會五音中任何一個音不同,彈動它所有的弦都會振起來,這是基音和泛音共振現象。

    比如一個意大利歌唱家,基音就是本嗓,泛音就是在口腔、鼻腔共鳴後發出的聲音,比如花腔女高音、抒情男低音,但他要是發不出基音,隨便他怎麼練習口型都沒用。

    彈奏那根改調的弦,二十五根弦都動,它們絕大多數都和原來一樣,只是最主要的聲音以那根改調的弦發出的聲音了。

    百家爭鳴就跟齊國人把兒子送到宋國讓他看門,卻不讓兒子拿鑰匙,又像孩子丟了的家長,在家裏翻箱倒櫃得找卻不走出家門,還有個楚國人,半夜無人的時候渡河,船還沒靠岸就把船伕得罪了,他難道不怕船伕不讓他活着登岸嗎……

    “四十年來,我服務了人民,指揮了軍隊,戰勝了敵人,這世界就在我的掌心……”

    喬治安娜冷豔看着旁邊那個“意大利歌唱家”,他唱的“基音”沒一個準的,更別說泛音了。

    “我掌握着它的命運,而我一直知道,所有的事情中,國家的命運瞬息間就會塵埃落定。”

    拿破崙唱的是《凱撒之死》中的臺詞,她順手將枕頭丟在“凱撒”的臉上,避免他繼續唱這不吉利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