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四章 漂浮的島(下)
    20世紀倫敦的斯皮塔菲爾德地區是個商業區,有寬廣的商業街,另外還有一個由菜市改造的購物中心,要不是裏面有家傳說有開膛手傑克出沒的老酒吧,很難將那片閃耀着金色光芒的街區與貧窮、邪惡、犯罪聯繫在一起。

    這實際上“改造”後的模樣,在國富論中,斯皮塔菲爾德是與里昂齊名的絲織業製造區,在伊麗莎白王朝初期就引入了毛精紡織業,在路易十四撤銷了《南特敕令》後,很快他就如願以償,法國國內幾乎沒有新教徒了。但是許多里昂的胡格諾派絲綢工人來到了倫敦,並且在斯皮塔菲爾德落戶,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絲織業技術。

    絲綢不是基於平等主義產生的,古羅馬人在東方面料花費天文數字是基於他們的“實用主義”,他們甚至都不願意將精力花費在改良他們已有的紡織業。

    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發現不論是上層還是底層,都對絲綢無比癡狂,連教會都在使用,於是他就想方設法在國內發展絲織業,然而他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原料問題。

    與棉紡織業一樣,斯皮塔菲爾德的絲織品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如西西里、黎凡特,一旦遇到了寒冷的夏天,絲綢的價格就會居高不下,因爲這樣的天氣回阻礙意大利桑葉生長,沒有桑葉就沒有辦法喂蠶,沒有蠶絲,絲綢數量就會減少了。

    絲綢不是基於平等主義產生的,買得起絲綢的永遠都賣得起,價格漲再高也不需要犧牲其他方面的生活質量去購買。

    所以英國的絲綢製造商們熱烈歡迎這些胡格諾派的難民。

    但是儘管他們雄心勃勃,可是絲綢產業並沒有因此興旺發達。早期絲織品和棉織品曾經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尤其是夏天,在炎熱的季節不論是透氣的棉還是觸體冰涼的絲綢都是顧客的選擇。

    東印度公司將大量的印度棉布運往英國,1690年議會嘗試通過《禁止穿着印度紡織品法案》,雖然最後早到了否決,但是抗議活動沒有因此停止。

    如果有人穿着棉布出現在斯皮塔菲爾德地區,運氣好的話會被潑一身材料不明的物質。到了1700年,經過不懈努力,禁止法通過了,卻導致了更多印度紡織品進口,因爲禁止法只對沒有經過單染、彩染的棉織物禁止進口,大量白色棉織物涌入了英國,英國的染色、印染產業反而發展壯大起來,完全符合威廉三世提高貧民就業率的法律。

    與這個法案一起通過的還有禁止在英格蘭王國、威爾士以及特威德河口穿着波斯、東印度出產的任何絹製品,後來變成了一切亞洲紡織品。

    1719年抗議活動高潮期間,甚至有人會將穿着棉織衣物的扒地精光,還有擅闖民宅,揭發房主持有棉織物的事情。

    除了倫敦之外,其他城市和殖民地也在發展絲織業。對於織布工人來說,棉紡織品進口會導致失業者出現,另外就是工廠主使用機械生產,取代家戶式手工業。

    ….

    在1675年斯皮塔菲爾德地區就發生過反對機器暴動,而廢除南特敕令是1685年發生的。

    爲了平息暴動,議會通過了一系列立法,構成了《斯皮塔菲爾德法案》,當時主要保護的是毛紡織業。隨着絲織品行業涌入也一併囊括在內,到現在形成了保護英國絲織關稅和織工的法案,這一法案有一條內容是對進口絲綢徵收40%到50%的關稅。

    特威德河口有一個名叫貝里克的城市,位於蘇格蘭與英格蘭的交界處,常被作爲商販走私基地,1700年時蘇格蘭還是個獨立國家,對於特威德河屬於哪個國家還不明朗。

    如果在其他城市,海關會將禁品查收,然後運往市場拍賣,在此期間一概不得搬運出海關。

    布斯巴頓的姑娘們穿着絲綢到蘇格蘭的霍格沃茨,冷地瑟瑟發抖,所以蘇格蘭有必要進口絲綢麼?

    那麼從法國里昂進口到英國的絲綢先到蘇格蘭清關,接着再運往倫敦行麼?

    後來人們發現可以不那麼費勁,因爲穿着外國絲綢現在是合法的,英國和法國可以“自由地”交換糖和絲綢,哪怕是走私的,路人也分辨不出那是不是清關過的。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斯皮塔菲爾德地區絲綢工人大面積失業,本來那裏已經是貧民窟了,居民付不起房租,接近2500人流離失所,一夜之間斯皮塔菲爾德濟貧院涌進了1500人。

    上一次禁止法案的支持者們將棉紡織業比作黑死病,它的蔓延和黑死病一樣擴散,無聲無息地潛入人們的家庭。

    這一次他們把孩子抱出來了,小男孩哭着對記者說“先生,爲什麼我們總是被趕走?我們還能去哪兒呢?”

    資料附帶一副漫畫,一個女人頭上長了犄角,手對着拿破崙的腦袋,彷彿正對他施展魔法。

    如果有貿易摩擦,證明有往來,法國大革命期間英國和法國沒有貿易往來,二者處於敵對關係,當然也就沒有貿易摩擦了。

    除此之外,這次巡遊她本來心血來潮,想要去巴達維亞共和國看倫勃朗的墓,後來因爲“行程問題”沒有去,只在安特衛普呆了幾天就掉頭了。

    反正隔着一條河,荷蘭人可以自己過來,《亞眠和約》簽訂將錫蘭割讓給了英國,但早在1795年,英格蘭就與統治錫蘭中部的康提王國取得聯繫,願意爲他提供“保護”。

    錫蘭的地形大概是這樣的,周圍的海岸線呈環狀,中間是潮溼的高地,有豐富的物種,荷蘭人從來不靠近那片區域,那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

    也因此這塊區域被康提王國統治,用鬆懈的邊防對貨物進行監管。

    在這種情況下,康提國王怎麼需要“保護”呢?

    一個出色的推銷員能把冰塊賣給愛斯基摩人,首先英國人讓康提國王承認荷蘭對康提的征服,然後授予英國肉桂的壟斷權。

    這個條約同時規定了康提國王不可以和“外國人”會談,不得允許歐洲人進入康提,除非他們獲得英國總督辦法的特許通行證。

    ….

    康提國王要資助一支英國軍隊入駐康提並提供後勤保障,以“更好地完成英王陛下對康提人民和國王之權威提供保護的約定”。

    康提的顧問大臣當然拒絕了這個條約,康提國王是一個外來者,18世紀中葉因爲原本的統治者沒有直系後裔,才從印度大陸引進了“合適的”君主。

    經過幾代統治,康提國王逐漸站穩腳跟,並從印度大陸帶來顧問親信,替換本土的僧伽羅權貴,還將佛教引入了該地。

    修建佛寺意味着要摧毀樹木,別管它珍稀不珍稀,反正那條阻止歐洲人的“天然防線”會沒了。當地有個叫塔夫勞的“首席部長”,他聲稱國王一再違反當地習慣,並用國王的異族起源駁斥其統治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