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十八章 蝴蝶少年
      胡雪巖真的非常可惜,他是李鴻章和左宗棠二人相爭的犧牲品,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中國商人羣體的悲劇。

      即便是胡雪巖這種“紅頂商人”依舊不能擺脫對官府的依賴,而平民百姓速來討厭官商勾結,並認爲那是腐敗的源頭。

      如果沒有胡雪巖,左宗棠就湊不齊打西域的軍費,西方有這麼一個諺語,一個士兵,他碰到了一個主教、一個國王和一個富商,他們都要求士兵殺死另外兩個人,然後給士兵一份獨有的獎賞,這時候士兵會聽誰的?

      前景理論是行爲金融學的經典理論,它在傳統金融學裏引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試圖從人的心理偏誤,也就是非理性的角度來理解金融現象。

      損失厭惡會讓人更傾向於投資自認爲比較安全的資產,不動產放在那裏又不會動,不用擔心和黃金珠寶一樣被人偷走,也不像股市一樣風險博弈那麼大,房價只漲不跌,這在普通人的眼裏是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

      這種投資者肯定不知道派生貨幣以及對衝基金是怎麼運作的,風險承受較低的普通人一般是不能也不被允許進入到對衝基金裏面去,作爲一個普通人,如果他盲目跟風投資,最後結局必然淪爲“韭菜”,歷來交易市場都是散戶被大戶喫掉的多,還少有聽說大戶被散戶喫掉的。面對損失的時候人會變得小心謹慎,面對收益的時候會變得衝動,貪心每個人都有,生絲壟斷是導致胡雪巖破產的誘因,真正要他命的是流動資金不足,在產生了1000萬兩白銀損失的情況下發生擠兌。

      一開始或許是官員們演戲,他們存的錢有限,就算很多可以去調撥,但是平民聽說了消息,“胡雪巖要破產了,銀號要關閉了,大家的錢都取不出來了”,他們存的錢也許不多,可是人數很多,發生這種情況就沒辦法了,雪崩的時候還有任何人能止住,金融海嘯要來哭天抹淚上吊跳樓全都不管用,即便死了不過是留下一堆壞賬,根本不會有人“評理”。

      日本房地產泡沫被戳破前,東京都的房地產總價值能買下加拿大,加拿大會把國土賣給日本人,然後自己住在東京灣,經常受地震和火山噴發的威脅嗎?

      俄國以前賣阿拉斯加給美國人是有條件的,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被打敗,戰後俄國開始轟轟烈烈的農奴制改革。

      對面積廣闊的沙俄來說,阿拉斯加很雞肋,俄國開價1200萬美元賣給美國,後來經過多次拖延時間的談判,最後等不及了,同意720萬美元賣了,這筆錢其實只佔農奴改革金費很少一部分而已。

      不過隨着淘金熱,來阿拉斯加淘金的人越來越多,阿拉斯加一下子熱鬧起來,人口越來越多,這批在當時看起來不地道的淘金者成爲阿拉斯加第一批開拓者,那塊土地變得有價值了。

      冷戰爆發後,蘇聯科學家彼得·米哈伊洛維奇提出了一個想改變北半球的氣候項目,要在白令海峽上修建大壩,這條大壩將阻止流往北極的太平洋水流,從而冷卻墨西哥灣暖流並避免其流向東部。從而北部海岸會變成熱帶地區,有利於柑橘類水果的種植,海運也會更加容易,也能大大改善加拿大和美國阿拉斯加的寒冷氣候。

      瘋子是沒有任何邏輯可言的,或者說他活在自己的邏輯裏。白令海峽的大壩修好了俄國人就能順着大壩來到阿拉斯加,美國人有那麼傻會同意麼?

      日本人就被地產熱和整個社會的羣體消費衝昏了頭,樓市直接崩盤,房價暴跌,從此大批日本人被套牢在樓市,一輩子要給銀行打工,誰買得越多越狠,誰就虧得越慘。

      那個時候人們怪的是日本政府,很少有人想到這是外國資金進入導致的派生貨幣太多了。日本央行給下級銀行“窗口指導”控制貨幣總量的前提是如果下級銀行不聽央行的話,那麼就沒法獲得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沒有哪個銀行敢不存現金的,外國資金進入後,這些下級銀行可以從外資手裏獲得基礎貨幣,這樣一來就可以不用聽“窗口指導”,也一樣有基礎貨幣維持營業需要了。

      和外國人做生意沒那麼容易,絕大多數普通人接觸的也是普通的外國人,覺得他們很傻很天真,那些人和精英階層是不一樣的。

      教育是階級固化的幫兇之一,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去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爲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併意味着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

      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爲精英,就必須喫苦受累。

      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衆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爲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不只是日本,就連中國也有“下克上”的精神存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之間通過“門當戶對”的方式聯姻,實現階級固化,對用人的選拔方式採取九品中正制,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爲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3、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五胡亂華時期,豪門貴族衣冠南渡,東晉偏安江南,北方淪爲一片焦土,百姓不僅流離失所還被屠殺,門閥世家卻學佛來讓自己心安理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那些寺廟就是士族不思進取,只顧及自己的利益的證據,百姓如果不靠自救的話北方漢人就絕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