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276章 不堪一擊
    有不少軍閥在復辟時期,採取觀望態度。力求先看清風向,然後再表明立場。例如湖北督軍王佔元、河南督軍趙倜在接到北京僞諭的當時,都曾吩咐電局暫勿公開,以免別人問及他的態度時難於置答。

    張作霖則以“奉天地位特殊不便表示態度”。

    另外有一些軍閥,沒有多加考慮,過早地表示了贊成復辟的態度。

    七月二日,僞諭授爲長江水師提督的第七師師長張敬堯,即到清宮叩謝聖恩,並向“當朝宰相”張勳遞了一張門生帖子。

    復辟消息傳到安慶,安徽省長倪嗣沖長期住在蚌埠,政務廳長秋豫要發電報向蚌埠請示。倪回電叫他即日張貼黃榜,宣佈僞諭,懸掛龍旗,改稱“大清帝國”,改用“宣統正朔”,並且說本人就到安慶來“接旨謝恩”。七月二日,安慶、蕪湖、蚌埠、大通一帶龍旗招展,蚌埠出現了“安徽巡撫部院倪”的佈告。

    但是,這不妨礙他在討逆軍中擔負要職。

    復辟消息傳到福州,福建督軍李厚基即刻打電報向溥儀“謝恩”,自稱“福建巡撫臣李厚基百拜上言”。

    隨即撥款五千元修建久已闢爲市場的“萬壽宮”,重刊青石萬壽碑,並定製大批龍旗。

    七月三日,福州日本領事到軍署來請李表示對復辟的態度,李興致勃勃地說:“中國有采取君主制度的必要,從此老百姓可以過太平日子了。關於這個問題,徐州會議早經決定,各省督軍一致贊成,大事決無不成之理。”

    可就在第二天,日本領事在另一宴會上遇見了他,他又大罵張勳不識時務,本人誓死擁護共和。

    李厚基(1870年—1942年),字培之,江蘇豐縣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初爲直隸總督署衛隊管帶,後歷任北洋軍第二鎮管帶、標統,第四鎮第七協協統。辛亥革命時,參加進攻武漢。民國建立,改稱第四師第七旅旅長。一九一三年進兵上海鎮壓二次革命,任吳淞要塞司令。同年帶兵入閩,歷任福建鎮守使、護軍使。一九一六年投靠皖系,任福建督軍兼省長,參加督軍團活動。

    七月二日,僞諭授爲民政部大臣的直隸省長朱家寶,寫了一道“謝恩折”說:“天道無往而不復,人心久亂而思平”。

    到七月六日,原已附逆的天津警察廳廳長楊以德看見風向不對,爲了立功贖罪,把朱家寶趕走。

    楊以德(1873—1944),字敬林,綽號楊梆子,天津人,祖籍山東。楊年幼時家道中落,生計艱難,曾就食於鹽商楊紹溪家,擔任守夜打更等雜務。一九零二年任天津火車站東站檢票員。一九零六年,被任命爲探訪局總辦。

    民國初年,出任直隸省警務處處長兼天津警察廳廳長。是一九一八年楊三姐告狀一事和一九二零年逮捕愛國學生,取締天津學生聯合會一事的主要人物之一。

    在天津養病的吉林督軍孟恩遠接到僞諭後,除專折“謝恩”外,還派副官長初連甲趕回長春代他宣佈接受“吉林巡撫”;同時,解除了吉林省長郭宗熙的兼攝督軍,改派鎮守使高鳳池代理“吉林巡撫”。

    但是到七月七日,孟又電請郭宗熙繼續兼攝督軍,並且痛斥初連甲假竊名義,招搖撞騙。

    綏遠旅長王丕煥在拒絕蔣雁行回任而自立爲綏遠都統後,曾通電反對共和,請“張大帥即日召集會議,解決國體問題”。

    他接到僞諭,就“率同綏遠道尹申葆亨,綏西鎮守使褚思榮暨文武各員望闕叩頭,仰答鴻庥,伏乞皇上聖鑑”。

    後來因復辟失敗得太快,他附逆有據,乃予以撤職處分,並派蔡成勳繼任綏遠都統。

    七月六日馮國璋通電宣佈代理大總統職務:

    “黎大總統不能執行職務,國璋依《大總統選舉法》第五條第二項,謹行代理,即於七月七日就職。”

    外交總長伍廷芳攜帶印信赴上海,暫借上海交涉公署辦公。通電各埠使領,聲明北京僞外務部文電無效。

    民國六年七月六日,討逆軍西路集中蘆溝橋,東路由廊房開進到黃村,在豐臺的辮子軍便陷於腹背受敵的情勢。

    張勳命令辮子軍把豐臺鐵路破壞以阻止討逆軍前進,引發外交團的抗議。他們根據《辛丑條約》中“京津鐵路行車不得中斷”爲理由,派兵保護,修理車軌,恢復通車。這無形中支持了討逆軍。

    張勳只帶了辮軍五千人北上,這點兒人馬用於開戰如同兒戲。

    爲了壯大聲威,只好拉來非辮子軍打頭陣,辮子軍則押後督戰。

    七日他派吳長植的一旅和田有望的一團開赴豐臺馳援,由辮子軍二營押後。

    結果吳、田的部隊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倒戈相向。駐南苑的第十一師李奎元旅和十二師劉佩榮旅也乘勢槍口指向辮子軍,

    南苑飛機又飛住豐臺向辮子軍的陣地投炸.彈,同時向清宮的乾清殿和中正殿也投炸.彈,在宮中打死了一個人和一隻狗。

    這應當是劃時代事件,開創了中國空戰的歷史。

    轟炸清宮是由段祺瑞的討逆軍派出南苑航空學校校長秦國鏞,駕機在遜清故宮上空盤旋,投下了三顆炸.彈。

    雖然只扔了三顆炸.彈,但作用卻很大,溥儀曾回憶說:

    “宮中掉下討逆軍飛機的炸.彈,局面就完全變了。磕頭的不來了,上諭沒有了,大多數的議政大臣沒有了影子,紛紛東逃西散,最後只剩下了王士珍和陳寶琛。飛機空襲那天,我正在書房裏和老師們說話,聽見飛機和從來沒有聽見過的爆炸聲,嚇得我渾身發抖,師傅們也面無人色,太妃們的情形更加狼狽,有的躲進臥室的角落裏,有的鑽到桌子底下。這三個炸.彈一個落在隆宗門外,炸傷了‘二人肩輿’的轎伕一名,一個落在御花園的水池裏,炸壞水池子的一角,第三個落在西長街隆福門的瓦檐上,沒有炸,把聚在那裏賭錢的太監們嚇了半死。”

    豐臺的辮子軍很快潰不成軍,狼奔豕突地四散逃命。

    十二師師長陳光遠由南苑趕到豐臺,東西兩路討逆軍便在豐臺會師。

    陳光遠(1873年10月8日-1939年8月16日),字秀峯,直隸省順天府武清縣(今天津市)人。

    少年時曾爲糧店學徒,一八九二年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歷任武衛右軍隊官、北洋常備軍軍政司總務處總辦、步隊統領、北洋陸軍第四鎮第八協統領等。

    民國成立後,追隨袁世凱、馮國璋,爲北洋軍閥直系骨幹。歷任熱河巡防營統領兼赤峯鎮守使、中央模範團團副、陸軍第十二師師長、京津警備副司令、綏遠都統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