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
    于右任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後,以張鈁爲副司令,井勿幕爲總指揮,下轄郭堅、樊鍾秀、曹世瑛、胡景翼、高峻、盧佔魁等六路。

    十月中旬靖國軍誓師討陳,先渡渭水。渭南守將姜宏謀與胡景翼原有私交,即開城迎降,胡單騎入城接洽收編,不料是詐降,當場將胡扣留,並解往西安。

    陳樹藩不殺胡,要脅胡寫信給他的部下投降。胡也答應寫信,但他在信中使用暗號,表示自己決不投降陳樹藩,於是胡的部下便推舉支隊長嶽維峻代理司令。陳樹藩派員赴胡部招撫,又派第三旅旅長李天佐到板橋,均被靖國軍擊斃。

    民國七年十一月下旬,靖國軍總指揮井勿幕,去葉荃軍會商共同作戰方略,歸途經鳳翔到興平防地。陳樹藩指使民軍內奸李棟材僞造郭堅的函件,邀井到興平南仁村開會。井大意上當,於十一月二十一日前往而中計被殺。

    陝西靖國軍先後受到胡景翼和井勿幕兩起挫折,但仍不屈不撓,南北和會召開時,陝西靖國軍的六路軍在陝西全境已佔據很大的地盤。

    其分佈是:

    第一路司令郭堅駐防乾縣、武功、岐山、扶風、眉縣。

    第二路司令樊鍾秀駐防盩厔。

    第三路司令曹世瑛駐防交口、高陵、三原、乾城、洛川。

    第四路代司令岳維峻駐防涇陽、三原、富平。

    第五路司令高峻駐防郃陽、澄城、關山、興市。

    第六路司令盧佔魁駐防三原、高陵、同安、耀縣。

    還有云南督軍唐繼堯所屬川滇靖國軍也進入平利、興安、鎮巴、紫陽一帶。

    而陳樹藩所保有的地盤,一天比一天小。

    南北兩軍的主要戰場在湖南,陝西不算是重要戰場。因爲湖南戰場發生了變化,段祺瑞便想在陝西開僻第二戰場,藉以繼續南北戰爭。因此在和談進行前,調遣大批北軍投入陝西戰場,試圖在短期內消滅陝西民軍。

    段稱陝西靖國軍爲土匪,不承認爲南軍,並把陝西的軍事行動說成是剿匪,以示與南北戰爭無關。

    段派出的先行赴陝的軍隊是奉軍許蘭州部,和會召開時,又調第四混成旅張元部開入陝西,並令甘肅督軍張廣建出兵長武、邠縣,與駐防鳳縣的陝南鎮守使管金聚(兵力有一混成旅),以及由四川逃到漢中的劉存厚(兵力約有兩師),合力進攻靖國軍。這樣一來,陝西境內的北軍與靖國軍雙方兵力共達二十萬人。

    和會召開前,南北雙方都曾下過停戰令,約束雙方軍隊各守原防,一切問題留待和會處理。但是段祺瑞卻要了一個花樣,提出所謂南北兩軍佔領區應當維持戰爭發生前的狀態,這就是說,陝、閩、鄂西南三個地區內的南軍都是在戰爭時期發展起來的,這些地區都應當退還北方。他又進一步提出所謂剿匪問題,誣衊陝、閩、鄂三省南軍爲土匪,剿匪不是打南軍,剿匪區域不應當劃在停戰區域內。

    由於北方提出剿匪問題,南北雙方於是又展開了“匪”與非“匪”的筆戰。北方把郭堅、樊鍾秀、盧佔魁等都說成是土匪。南方質問說,難道于右任也算是土匪嗎?北方承認于右任不是土匪,勸他快快離開匪巢。南方又質問說:“難道陳樹藩所收編的王飛虎、白翎子、徐志毛等都不是土匪嗎?”

    南方議和代表到上海後,提出條件,要求全面停戰包括陝西在內。

    李純提出五項建議:

    (一)停戰區域包括陝、閩、鄂三省。

    (二)北方援陝、援閩軍隊均停止前進。

    (三)雙方議和總代表共同派員到陝西監視停戰。

    (四)陝、閩、鄂三省由雙方將領劃定停戰區。

    (五)雙方在劃定區域內剿匪衛民。

    除了陝西停戰問題外,還有一個是參戰軍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參戰問題已不存在。可是段系的人已把參戰督辦改爲邊防督辦,參戰軍改爲邊防軍;同時把參戰借款用來編組邊防軍。

    邊防軍成立了四個師,由傅良佐、曲同豐、陳文運、馬良爲師長。這明顯是在擴充兵力,繼續實行武力統一。

    西南方面在和談前即提出撤消參戰督辦,停止參戰借款,廢止中日軍事協定,解散參戰軍等問題。

    不過西南方面也知道,如果要北方履行這些條件,徐世昌是無能爲力的,這樣一來等於堵死和談的路。所以,南方未把參戰軍問題當作先決條件,而作爲議題交付和會討論,從而表明南方是帶着誠意而來。

    中國派遣代表出席巴黎和會的人選問題也是南北雙方爭端之一。北京政府指定以陸徵祥爲代表團團長,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爲代表。這個代表團名單中只有王正廷一人是西南方面的,西南方面曾要求加派伍朝樞和王寵惠二人爲代表。

    前面曾提到北方議和總代表人選問題。

    本來徐世昌主張由李純擔任,皖系全力反對,梁士詒也被安福系反對。

    段想要王揖唐擔任,王是安福系首領,西南護法就是反對安福國會,王揖唐自然不是一個適當人選。

    徐世昌也不同意王揖唐爲代表,稱王是衆議院議長,與梁士詒是參議院議長同樣不適宜於擔任議和總代表。

    最後徐接受了梁士詒的意見。梁北返前在香港曾和唐紹儀見過面,唐表示朱啓鈐是個適當人選。徐便提出朱爲總代表。

    王揖唐和朱啓鈐都是徐世昌的拜門學生,王后來變成段的死黨,而朱則是舊交通系,所以和徐仍保持良好關係。

    對於朱啓鈐爲北方總代表,也曾遭致西南方面一些人的反對。

    南方非常國會中約有一百名議員聯名通電指責北方增兵陝、閩兩省,缺乏和談誠意;同時認爲朱啓鈐是安福國會的副議長,又是洪憲王朝的帝制犯,表示反對。

    南北雙方既然在和談前意見分岐而不能調和,因此和談的進度非常遲緩。

    這時,五國公使在北京接觸頻繁,準備向南北雙方提出措詞嚴厲的第二次勸告。

    這個消息傳出後,使段和主戰派大感不安,南北的主和力量大爲增加,議和問題才得急轉直下。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北方議和代表團朱啓鈐、吳鼎昌、王克敏、施愚、方樞、汪有齡、劉恩格、李國珍、江紹傑、徐佛蘇等十人由北京動身南下。南方議和代表團唐紹儀、章士釗、胡漢民、繆嘉壽、曾彥、郭椿森、劉光烈、王伯羣、彭允彝、饒鳴鑾、李述膺等十一人也於一九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到達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