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
    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變化,對中國的革新人士有着很強的示範作用,中國的立憲運動和戊戌變法在很多的方面都是效法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在很長時間裏,也是新思想、新觀念的的重要策源地。

    這次遊學,蔡元培原本打算,用一個月的時間到日本各地考查與學習,但因故而提前回國。

    “那時候,我國留日學生,競唱各省分途革新的方案,各省留學生分出雜誌,如《浙江潮》《新湖南》等等。《浙江潮》的主筆,是海寧蔣君百里與諸暨蔣君伯器(蔣觀雲之子),同學陸軍,成績優異,有‘浙江二蔣’之稱。”

    從蔡元培的這段回憶中可以看出,他所看重的還是當時的“新媒體”(即雜誌)、“新人物”(蔣百里、蔣伯器)、“新思潮”(革新思想)。蔡元培本來就是抱着救國的思想到海外遊學,這些愛國、救國、變革、鬥爭的熱潮自然深深地感染着他。

    蔡元培遊學日本期間,吳稚暉帶領一批中國學生到達日本,請求中國駐日使館爲他們聯繫日本軍事學校,屢遭公使蔡鈞託詞拒絕,雙方矛盾加劇。

    最後,吳稚暉帶領學生們留在使館,聲稱公使不答應他們的請求就不離開。雙方僵持的時候,使館乾脆叫來日本警察,拘留了吳稚暉,遣散了其他學生。

    緊接着,營救吳稚暉便成爲中國留日學生的重要活動。當探知日本警方將遞解吳稚暉出境後,大家想到的最好的應對之策,就是能有熟悉中國北方情形的人自願與吳同行,以便隨時援救。

    蔡元培雖然希望在日本好好遊歷一番,但在大家需要幫忙的時候,他馬上放棄了接下來的行程,主動提出願與吳稚暉同行。

    結果,日本警察將吳稚暉押解到前往中國的輪船上以後,便不再過問。蔡元培與吳稚暉順利回到了上海。

    這便是蔡元培的第一次海外遊學。

    從日本歸來不久,就發生了南洋公學退學的風潮。

    這所學校在課程的設置在當時雖特別先進,但校政管理仍籠罩在封建專制的固執和傲慢之下。尤其是有些教員思想很守舊,還是用過去私塾裏那一套對待學生。而學生方面日益受新思潮的薰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萌發了自由自主的意識。這種觀念的反差,終於在一次偶然事件中發展成爲公開的抗爭。

    11月中旬,第五班學生誤將一瓶墨水放置在講桌上。國文教習郭某發現後嚴厲追查,並處罰了無辜學生,激起全班學生的憤怒,一致要求校方辭退郭氏。校方反以“聚衆滋事”的罪名,無理開除了全班的學生。此行激起了包括特班在內的全校二百多名學生的強烈不滿,大家相約全體退學。

    蔡元培同情學生,曾向學校當局交涉,希望能改變無理的決定。但有人說學生此舉就是因爲他平素提倡民權思想所致,在此情況下,蔡元培只能憤然辭職。

    隨後他將一部分退學的學生組織起來,徵得中國教育會同人的贊同和支持後,募集款項,聘用義務教員,創辦起了愛國學社。

    他被推舉爲學社的總理。也就是校長,該學於1903年初正式開學。

    愛國學校的成立,是蔡元培爲新教育奔波多年之後,相對獨立創辦起來的一個教學實體。在這裏,他總算可以自主的貫徹自己的教育救國主張了。

    而隨着一批反清志士的加入和客觀形勢的推動,蔡元培這位儒者也就開始了革命的生涯。

    20世紀初的上海。作爲中國近代發展最快的通都大邑,常能獨得風氣之先。十里洋場本就魚龍混雜,信息靈便。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內很多仁人志士聚集於此各展宏圖。海外反清力量於庚子事變之後氣勢也越來越強盛,憑藉滬上的租界,聯絡同志,開展活動。

    這一時期,憂國的中國精英分子們紛紛走上了暴力推翻滿清政權的道路,革命成爲風尚。

    這些志士們都以爲,非顛覆滿清政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其時,在世界範圍內,民族主義、無政府主義的暗殺活動正風靡全球,這同樣也被當時中國的熱血青年奉爲最時髦、最便捷、最有希望推翻一個破落王朝的不二之法。

    當時中國的革命黨人,在日本的留學生如徐錫麟、秋瑾、汪精衛、任鴻雋、魯迅等都曾紛紛投身到這股激流飛濺的大潮之中。

    這時的蔡元培,英雄豪情絲毫不輸於這些革命家們。但是,他比這些年輕人多了一份成熟和周詳。

    蔡元培主持的愛國學社,其活動主要集中於1903年的上半年。

    愛國學社有意仿效日本西鄉隆盛等人當年的辦學宗旨:“重在精神教育”。以灌輸民主主義思想爲自己的主要任務。

    蔡元培主講倫理學,在講課中大力提倡民權、女權,“公言革命無所忌“。

    他把返鄉閉門著書的章太炎請來教國文。

    章太炎在作文課上命學生們各作本人的《本紀》一篇。“本紀“是中國正史中專門記載帝王生平和國家大事的一種體裁,章太炎讓學生們自書《本紀》,以示對封建君主專制的蔑視。有的學生在《本紀》中述及自己由保皇到革命的思想轉變過程,章太炎便用自己擺脫束縛的體驗來鼓勵他們。

    吳稚暉授課時則用嚴復譯的《天演論》作爲課本。

    學社最富特色之處是學生自治制度。學生在校內享有很大的權利和自由。住宿生實行自治制,設有評議會,監督學校行政和學生操行。

    有的高年級學生還充當尋常班的教師,更促成了一種平等地氛圍。學生們經常同教師一起外出參加政治活動,學社在教育上的創舉和活躍的政治風氣,吸引了許多青年前來就學。

    愛國學社的師生還經常在社會上公開進行政治宣傳。

    地處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石門一路)之西,舊址在今泰興路南端,有一個曾叫做張園的所在。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這塊地方還不是弄堂,而是繁華上海的縮影。是那個時候公認的上海私家園林之最。是遊樂場,也是體育場,能辦私家茶話會,也能辦公開演說。這裏,人們甚至可以乘坐過山車。

    張園安塏第大洋房是張園的地標性建築,愛國學社的師生每月都要到張園安塏第演說一次。與會演說者都極力主張革命,以吳稚暉的演說最具風采。章太炎有時並不演說,只是大叫“革命,革命,只有革命“,同樣博得聽衆們熱烈歡迎。

    愛國學社還附設蒙學堂,創立童子會,出刊《童子世界》。東京留日學生組成拒俄義勇隊後,愛國學社社員也準備組織。恰好南京陸師學堂發生學.潮,退學學生章行嚴(士釗)、林礪來滬聯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