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
    康有爲及其追隨者,極力讚美孔教是中國幾千年文明教化的結晶,“一切文明,皆與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棄也,則一切文明隨之而盡也,即一切種族隨之而滅也。”宣揚孔教是中國的“國魂”,宣揚“欲不亡中國乎?必自至誠至敬,尊孔子爲教主始也。”

    孔教會和社會上的尊孔活動,得到了袁世凱的支持和讚揚。

    他讚美道:“孔教之於中國,猶如空氣之於人類”,“孔孟之道,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樹萬世之師表,亙古代而常新。”他下令學生恢復讀經,強調“學校均應崇奉古聖賢以爲師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至其用”。

    革命黨人和進步人士中的有識之士,對這股尊孔復古風進行了抵制。一九一二年七月,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因尊孔問題發生激烈爭論。會上,蔡元培提出“學校不應拜孔子案”,因爲與當時的大氣候,沒有獲得通過。

    但由於蔡元培等力爭,最後達成妥協:“這個方案不頒行,但在學校管理規程內刪去拜孔子的條文”。這樣,學校拜不拜孔都可以。

    但是,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日,袁世凱頒佈《整飭倫常令》。下令“尊崇倫常”,提倡“禮教”,他說:“中華立國,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爲人道之大經。政體雖更,民彝無改”、“唯願全國人民恪守禮法,共濟時難。……本大總統痛時局之阽危,怵紀綱之廢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國勢,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機,即國本有底安之理。”

    此令一出,各種尊孔團體相率成立,遍佈全國。

    這個時候,袁世凱還要受到方方面面的牽制,做事還有所忌憚。其尊孔還比較掩飾,沒有在全社會公然提倡“尊孔讀經”,只是從道德層面提出問題。但是,到一九一四年,袁世凱認爲他的江山已經很牢固,已經無所顧忌了。

    九月二十五日,袁世凱正式頒發了《祭孔令》,公開恢復了前清的祭孔規定。明令於孔子誕辰之日,中央和各地方必須舉行祭孔典禮。

    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九月二十八日,袁世凱在一大羣全副武裝的侍從護衛下,於早晨六點半抵達孔廟。

    換上了繡有四團花的十二章大禮服,下圍褶紫緞裙,頭戴平天冠。由侍從官朱啓鈐、周自齊及侍從武官廕昌引導行禮,“俎豆馨香,三跪九叩”。

    與此同時,各省將軍、巡按使也都在省會文廟祭孔,這是民國以來第一次祭孔。過了幾天,他又叫財政部撥款修繕北京孔廟,並自捐銀五千元相助。

    遺老們藉機發出請願書,要求袁世凱政.府定“孔教”爲“國教”,列入“憲法”。

    尊孔叫囂在民國初年掀起一股復古逆流,爲袁世凱後來的復辟帝制活動推波助瀾,在中國歷史上掀起了一股復辟潮,給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

    但是,搞倒退是不會長久的,僅僅幾年後,“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就喊遍全國,風起雲涌的新文化運動給中國思想界帶來新的繁榮。

    這股尊孔復古思潮,也就逐漸消聲匿跡了,此爲後話。

    談到復辟,有一個人是必須要介紹的,——勞乃宣。

    勞乃宣(1843年—1921年),字季瑄,號玉初,又號韌叟。籍貫浙江省嘉興府桐鄉(又山東省武定府陽信)。中國近代音韻學家。

    他是清末修律,禮、法之爭中禮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勞乃宣堅持“本舊律之義,用新律之體”的修律方針,主張凡屬三綱五常的倫理綱常都納入新刑律之中。他的法律思想是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在中國近代社會的表現,目的在於抵制中國法律制度的變革,維持封建君主專制。

    庚子年鬧義和團時,他做吳橋縣縣令,曾上書請取締義和團。

    民國成立後,他反對民主共和,在辛亥年冬天,他曾作《共和正解》。第二年夏天,又作《續共和正解》。

    民國三年,在一片復古大潮中,勞乃宣預感到時機成熟,便把他的這兩本“大作”合印成一本書,名爲《正續共和解》,遍送京內外。

    勞乃宣的共和,是這樣解釋:周宣王時因天子太幼,不能執政,乃由朝中重要的公卿“和”而“共”修政事,所以名曰共和。因此,所謂共和,乃君主政體而非民主政體,今日一般政界人士“不學無術”,亂加民主於共和,實在是不通。於是勞某乃力陳中國不能推行民主制的種種理由。這就是他的《共和正解》。

    至於續編是自詡他早有先見之明,民主制對中國之不恰當。他自作聰明地認爲袁世凱雖身爲大總統,但有伊尹之志,所以他主張創行一種憲法,名爲中華國共和憲法。

    以共和爲名是符於他的共和正解,名中華國而不名民國,即表示要行君主制。

    雖然是君主制,卻又不稱帝國,則是不與日本雷同。日本是稱帝國,俄羅斯和德國雖行君主制,但卻不稱帝國。“中華國”亦然;至於爲何不稱大清而稱中華?是因中華是全名,大清只是一族之名。凡此云云,便是勞乃宣的大作奇論。

    勞乃宣的“大作”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懷舊情結,因此,在當時的政壇上,也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加之袁世凱自徐世昌出任國務卿後,一切表現都是復古,也就更加助長了這股復辟思潮。

    勞乃宣除了刊印這本“大作”外,還寫了一封信給袁世凱聘爲清史館館長的趙爾巽。

    信上說:“總統之任必有滿期,退位後無異齊民。其時白龍魚服,無以自衛,怨毒所蓄,得而甘心,不測之災,必難獲免。項城識略過人,必早慮及此。以管見推之,以爲必示人以非富天下之誠,而後足以平逐鹿之紛爭,必示人以不忘故主之忠,而後足以戢糾桓之驕氣。然此時遽議歸政,衝主不能親裁,別求居攝,殊難其選,實仍無以逾於項城。

    “故愚議議定十年還政之期,昭示天下,而仍以歐美總統之名,行周召共和之事,福威玉食,一無所損,所謂閉門天子,不如開門節度也。還政之後,錫以王爵,則以總統退位,復爲齊民者不同。爵位之崇,僅下天子一等,自必堂高簾遠,護衛謹嚴,不致有意外之患。……

    “且總統無傳家之例,而王爵有罔替之榮,如是則項城安而王室亦安,天下因之以舉安,是以深冀我公之上陳,項城之見聽也。……公謂成先朝之史,以報先朝之恩,竊謂此說得行,其所以報先朝之恩者,尤勝於修史萬萬。……”

    勞乃宣爲什麼寫這封信給趙爾巽呢?原來他在不久之前,曾在青島碰見趙爾巽。兩個人很熟,趙爾巽剛由北京到青島。

    他們談話時,趙爾巽不經意地說了這麼一句話:“不久日月重光。”

    他覺得機不可失,所以當趙爾巽由青島回北京後,勞乃宣即寫了這封信給他。

    勞乃宣除給趙爾巽寫了上面的一封信,同時還給袁的兒女親家,清朝時當過兩江總督的遺老周馥寫了一封信。周馥在天津曾和袁世凱共事,他的兒子周學熙又做過袁世凱的財政總長。

    勞給周馥的信中說:“趙次帥(趙爾巽字次珊)由京來島,謂項城自言,今日所爲,皆所以調護皇室,初無忍負先朝之意,曾商之世相(清室內務總管世續),欲卸仔肩,而世相言無接手之人,故不得不冒此不韙。

    “誠如此言,則項城之心亦良苦矣。當以拙作正續兩解質之次帥,問其可否代呈、項城、次帥曰可,因即請其攜之入都。……

    “伏思我公曆事累朝,恩深位重,孤忠耿耿,至今夢寐不忘,於項城有父執之誼,識拔之雅;近又締結絲蘿,親同肺腑,若出一言,重如九鼎。可否將狂瞽之言,轉達聰聽?倘荷採擇,見諸實行,非特有造於先朝,其所以爲項城者,亦不啻出諸九淵,升之九天也。”

    除了給趙爾巽和周馥外,勞乃宣還寫了第三封信給國務卿徐世昌,信上說:“……我公既受先朝重任,又與項城至交,此策得行,兩無所負。……

    “憶己、庚之際,拳匪初萌,弟在吳橋任內,考出義和拳爲白蓮教支流,刊‘義和拳教門源流考’分佈各處,又通籌辦法,屢舉上官,而直省臺司,褎如充耳,以致釀成滔天之禍(是指直隸總督榮祿等沒有采納他的條陳)。

    “時項城出任東撫,道經連鎮,弟往迎送,以刊及原稿面呈,項城大爲嘉納,到東後一切照行。聯軍到京,東省卒得保全,其取善之宏,從善之勇,令人感佩。

    “今夏在青島,蒙賜手書,尚有:昔庚子之變,執事不憚苦心,標正論以拯危亡之禍之語,是項城用弟言取效,至今猶未忘也。竊謂弟今日所言,尤關重大,若荷聽從,其收效之宏,較之庚子更勝萬萬也。”

    人總是嚮往美好的。一個健康的,好的社會,會激勵和吸引人努力去走正道,通過自己的正常和正當的活動去謀生,去爲自己取得收益,去養家餬口,去生活。

    但是,在一個不好的、畸形的社會,特別是個人專權,有權者說什麼是什麼的社會。會誘發人的投機和走捷徑的行爲。去挖空心思標新立異,做一件取悅當權者之事,試圖走捷徑,甚至幻想着一步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