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晉末多少事 >第一九一五章 合圍桓溫
    人這一輩子可以幾次渡淮,行走天南地北?

    答案或許各不相同。

    慕容虔的答案是三次,這遠不是數量最多的那個,壽春城裏隨便找一個商賈都能比他翻十倍。

    但是每一次渡淮,慕容虔的身份都發生了變化。

    第一次,他是慕容燕國的將軍,執掌鋒銳、鐵騎橫行,一時間整個江左,無論是杜英還是桓溫,又或者朝廷和世家,都不得不放下成見和間隙,全力攜手,方纔能夠阻擋鮮卑人的肆虐。

    第二次,他變成了司馬氏朝廷的將軍,帶領一羣新招募的兵馬,渡淮北上,目標直指青州,所要對付的敵人變成了自己的親戚朋友,不過這也使爲了給鮮卑慕容保留火種的做法,即使是慕容恪他們,也沒有真的怪罪於他。

    而第三次,他竟然又變成了關中都督府的將軍,帶着在平原城向都督府投降的本部兵馬,編入新組建的青州軍,因爲整編還沒有完成,所以一直到謝奕進攻馬頭要塞的時候,他才奉命從青州南下,不過他麾下的兵馬多半都是騎兵,混雜着鮮卑人、羌人和漢人,行軍速度很快,一路馳騁,趕上了謝奕,又隨軍殺到了這八公山下。

    變換了三次身份,歷史上那所謂的“三姓家奴”,也不過如此了吧?

    慕容虔自然不想讓自己揹負三姓家奴的罵名,但是一步步走過來,他也無奈的發現,大勢如潮水,推動自己向前走,有時候不這樣做真的就只有死路一條。

    可是慕容虔並不想死。

    身爲一個武人,他並不怕死,馬革裹屍,方顯男兒豪邁。

    可是若是他在之前的平原城,爲了慕容氏戰死了,就像是慕容恪那般,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史書上也就是驚鴻一筆,大抵就是英明神武的杜都督消滅了慕容氏的流寇,首領叫做慕容虔罷了。

    這不是慕容虔期望之中的名留青史,也讓他的死看上去沒有半點兒價值。

    更何況慕容恪經過一番苦戰,也真的沒死,現在還在塞外活蹦亂跳呢。

    這更讓慕容虔相信,自己現在還不是慷慨犧牲的時候。

    關中掌控了青州、河東和河北,在這片土地上,還有大量的鮮卑百姓,甚至是慕容氏子弟,從曾經的土地統治者、人上人,變成了階下囚。

    慕容虔必須要爲他們爭取生存的權利,也要帶着麾下那些驍勇善戰的鮮卑士卒們證明,即使是在關中都督府這個漢人主導的體系下,鮮卑人一樣能夠有自己的生身立命之地、一樣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只有這樣,才能讓鮮卑這個民族不會直接被趕到關外喫冰臥雪,重複先輩們已經過夠了枯燥日子,也不會成爲漢人歧視和打壓的人下人。

    有着相同想法的鮮卑人顯然不在少數,曾經的他們就在遼東臣服於漢人,只不過後來中原王朝內亂、不堪一擊,轟然倒塌了,這才激發了鮮卑人的勃勃野心,現在也不過只是再一次臣服於漢人罷了,祖宗能夠做的、能夠忍的,我們自然也能做,這不是什麼欺師滅祖的事。

    而此次慕容虔南下,王猛還給慕容虔配備了一員猛將——平松。

    這個在第二次滏水戰事中力挽狂瀾、斬殺慕容德的鮮卑降將,現在已經成爲了都督府的死忠——賞罰分明、不歧視出身,任誰都願意投靠這樣的主上。

    因此平松的存在,是幫助慕容虔捏合麾下這支各族混雜的軍隊,也是起到掣肘和監視的作用。

    慕容虔很清楚,曾經忠誠於慕容氏的平松,現在和慕容氏之間已經有了仇恨,而且再加上之前對慕容氏的不滿,這些疊加在一起,可以讓平松心甘情願的完成王猛交代給他的這個任務。

    慕容虔並不生氣,帶着鮮卑民族殺入關內的是慕容氏,但是動輒起十萬大軍南下,這的確榨乾了鮮卑民族的力量和骨血,這些鮮卑勳貴們傾家蕩產支持、並且也最終輸的傾家蕩產,結果還要蒙受不公平待遇以優先滿足慕容氏親貴補充兵馬力量的需求,人家對慕容氏並沒有什麼好感,也在情理之中。

    謝奕下令讓慕容虔所部投入戰場之後,慕容虔留平松鎮守中軍,自己帶領部衆率先強攻營壘。

    自此,謝奕親率兩淮軍在東、荀羨指揮慕容虔等青州軍在南,形成了兩面包夾之勢。

    而且向西的碼頭方向,沈勁麾下的河東軍估計半個時辰內就能抵達戰場。

    至於營寨之北,八公山上也傳來了廝殺聲。

    很快那裏就更換了旗幟。

    原來是謝玄已經和鄧羌齊心協力,拿下了八公山。

    雖說山上的確有之前鋪設的上山馬道,但守軍也不是傻子,早就已經想方設法佈設蒺藜、拒馬以作攔截,不過好在謝玄的身邊還跟着鄧羌。

    鄧羌提刀步戰,帶着十餘名士卒輕裝疾進,一路上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搬開障礙之後,騎兵立刻跟進,使得敵軍無法增援防線,最終成功殺上了山。

    本來朝廷兵馬也還有據險而守的勇氣,可是居高臨下、俯瞰戰場,還有一個躲不過去的弊端,就是他們能夠看得清敵人,自然也能夠看得清不遠處的淝水對岸,自家的兵馬黑壓壓跪倒一片。

    整個淝水西岸, 已經大敗虧輸了,數不勝數的關中軍隊正在搭建浮橋、向這邊逼近。

    八公山上的朝廷將士見此情此景,哪裏還有半點兒拼殺之意?全聽自家仗主、校尉的指揮。

    但這些小將領在這時候哪裏還有主見?或是投降,或是向東突圍,也就隨衆而動了,山上的數千兵馬,幾乎一炷香的功夫就作鳥獸散,讓原本看着被封堵的道路,已經做好了惡戰準備的鄧羌和謝玄不明就裏,只好順勢搶佔了各處要塞。

    夕陽下,戰馬嘶鳴,自八公山上俯衝而下,遊走在營寨的北側,形成了對桓溫軍寨的封堵。

    圍城戰,講究圍三缺一。

    但現在杜英顯然並不打算給桓溫任何一點兒突圍的希望,四個方向,控扼山水,就是要把桓溫困死在這裏。

    桓溫雖然還不知道西岸發生了什麼,但是也能夠感受到圍攻兵馬越來越多,終於也不敢和之前那樣固守待援了,令戴施等人率兵嘗試在營寨南側突圍。

    戴施迎頭遇到的,正是慕容虔率領的騎兵,他們的身上衣甲裝束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