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重織錦繡 >第六百五十五章 義學口碑
    看到何英華沒有空着手,又帶了上一次的百年好酒,他們自然是喜笑顏開。等到何英華說明來意,海世鏡很愉快的就答應了。

    海世鏡說:“老夫在江南待了多年,這些年看着你們何家辦的義學成長起來。剛開始的時候自然也是各種事情不斷。後來倒是越辦越好了。在百姓中尤其口碑好。”

    說完,他轉身跟幾個老友說:“你們是不知道啊。世人都說江南好,世人都說江南富庶。其實,江南大多數百姓都生活的比較艱苦。雖然達不到饑荒的地步,但是,喫飽都成問題啊。雖然江南是魚米之鄉,但是賦稅也是十分沉重。尤其是國朝連年對外用兵,這些糧草大多數是從江南採集,這就更加重了江南百姓的負擔。”

    “當然了,雖然日子過的苦,但是,江南地方溫暖,畢竟是魚米之鄉,稻子一年可以種兩季,大家勉強還能混個餓不死。這就使得百姓能養更多的孩子,人口這些年倒是上來了。可是,人口上來後,生計就越發困難了。尤其是江南多富商豪門,土地兼併很多,貧苦之人無立錐之地。”

    “好在,江南有很多工坊,這些工坊解決了很多閒散失地的百姓。這些進入工坊的百姓雖然沒有土地,但是他們能做工啊。有的工坊是一日一結算銀錢,有的是按月,還有的按照做出來的成品計件。反正不管是哪種方式,百姓們都能拿到手銅錢,就可以拿銅錢到世面上買米喫,不但餓不死,混的好的還能賙濟家鄉親人。”

    “可是這工坊就是好進的嗎?進入工坊,怎麼都要有一技之長啊。比如說,如今江南到處都有棉花紡織工坊,絲綢紡織功法,染布坊,成衣坊,酒坊,醬油坊,木器坊,紙坊等各種百工工坊,可是這些工坊招收的人,都是要會技術的。比如說會紡織會做醬,會賬房計算,會木匠活,石匠活等林林種種技術。這些技術從哪裏來?光是靠父傳子,能傳幾人?怎麼能解決大量失地百姓的生計?”

    “幸好有了他們何家的義學。當然了,也不能叫何家的義學,只是首次倡導是何家倡導的。後來,是江南衆多商戶們一起捐贈出來的。不過,還是何家一直管着。這義學也不教導四書五經,只是教導窮人的孩童們啓蒙認字,然後就是學習各種百工技術了。”

    “百姓們本來啥都不會,現在不用花費銀錢,孩子們就有學上,能認字,能學一門手藝。畢業出來後,甚至還沒有畢業,就有工坊主拿着契書找上門要籤的。一畢業就能進入工坊做活,有收入,幫補家計。哪家不願意呢?”

    “這幾年下來,義學可是解決了數以萬計的窮人孩童學習技術的大事,改變了幾千戶家庭的命運。”

    “你們說是不是功德無量?當然了,他們這些商人也不是沒有私心。這幾年國朝重視商業,打通西北通道使得我們大夏的好東西能賣出去,換取外面的一些稀有之物回來。商業繁榮了,需要的貨物就越發多起來。做工坊自然就越發賺錢。哪個商人不想擴大生產。可是擴大生產光是有銀子就行了嗎?首先要有工匠們啊。工匠們不夠,誰給他們生產東西出來啊。”

    “這義學把商戶們需要的工匠們也給解決了。江南這幾年工坊發展比北地好,義學佔很大因素。”

    “這樣一個利國利民的好事,偏偏就有腐儒看不上眼。覺得義學不教授四書五經,是大逆不道。他們也不想想,人人都研讀四書五經,誰來給我們這些書生織布種田,誰來供奉我們衣食住行?”

    “老夫在江南就看不上這些人。”

    這幾個大儒跟海世鏡既然是朋友,自然是知道他一貫主張的。有一個大儒說:“海老自然說的對。可是,老夫也有一些疑惑。我們儒生就是要教化世人,尤其是要教化百姓。最好使得人人懂的聖賢書,懂的聖賢的道理,懂的儒家的學問,這樣才能使得天下遍佈仁德。如今這些義學,只學奇技淫巧的技術,不讀聖賢書,豈不是和我們教化天下的意願相悖?”ъiqugetv

    海世鏡說:“你也是老糊塗了。我們是要教化天下,可是,這天下的百姓首先要喫飽肚子,保住姓名,這才能施展仁德。死人怎麼仁德?餓着肚子,想仁德,也仁德不下去啊。”

    那個大儒立刻說:“老夫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自然是知道餓肚子是沒有法子講仁德的。可是,既然義學沒有讓孩童餓肚子,不要孩童們的學費束脩,還供應三餐。這不就沒有餓肚子嗎?既然沒有餓肚子,怎麼就不能教導他們四書五經聖人的典籍?當然了,哪些技術也是要學。天下也不需要這麼多儒生,大家都不事生產,豈不是都要餓死?百工還是少不了的。”

    “可是學技術難道就不同同時學聖賢書了?可以上午學聖賢書,下午學技術啊。或者五天中有一天學聖賢書也好啊。多學經典,心中有仁德,我們才能達到教化天下天下的目的啊。”

    何英華笑着說:“這一點我們也想到了。所以,義學準備進行一番改變。讓所有孩子都精通四書五經還有那些高深的儒家經典肯定是不可能的。學點皮毛,懂得仁義道德還是很可行的。所以,我們在義學裏面不但要教導孩子們三百千之類的啓蒙書籍,還要教導他們《孝經》和《詩經》。當然了,我們也想教導孩子們四書五經。可是,那些高深的學問,別說是窮人家的孩子們了,就是很多儒生窮盡一生也不一定能精通。”

    海世鏡說:“這可不是?老夫研究一生,這《易經》還只是半通。”

    那個大儒哈哈大笑說:“海老您是半通,老夫這其實是隻通皮毛。這學問之道浩如煙海,越是研究越是覺得自己見識淺薄啊。”

    何英華說:“舅公和您這樣的當世大儒也太謙虛了。不過,這也說明儒道博大精深,不是孩童們能全面瞭解的。所以,我們打算只教導這兩本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