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皇明朱慈炲 >第二百六十五章 科舉放榜之議
    廷試用了近三個時辰,從早至午後,北宮廷試方纔落下序幕,放榜則於五日之後,內閣批卷朱慈炲欽點前三甲,方會向考生們公佈。

    御書房內。

    本要去批審考卷的馮知遠、宋應星二人,朱慈炲親自傳詔二人。

    內殿中,三人安坐。

    宋應星疑惑的看了一眼馮知遠,只見馮知遠搖頭不知,道:“王上詔見臣與馮老可有旨意”。

    朱慈炲道:“孤想問二位愛卿,待審理頭名狀元、榜眼、探花,是否當放榜示人”。

    朱慈炲此問不如不問,放榜,必定放榜以讓世人皆知。

    馮知遠道:“稟王上,參照大明科舉以往慣例,待擇優前三,臣會上奏王上欽定狀元、榜眼、探花,後纔會放榜示衆,因本次參考者衆多,本定三日放榜,而定於五日之後”。

    大明慣例,前三甲,內閣會將最優秀的三人推薦予皇帝,而在建昌則會送達朱慈炲,讓他欽定狀元、榜眼、探花。

    :“原來還有如此一說,二位愛卿,此次廷試者上千,內閣審批以較繁忙,算經之題過於簡單隻需對照一二,就可知答案,因而此次算經考題,孤會命御批殿審理,二位愛卿以爲如何”。

    他本就對這科舉一知半解,但內閣官員都曾參加過科舉,所以此事對他們並不難辦,主要在於審理方面,會有些難度,考生太多了。

    朱慈炲想法,他需一看,親題五題能完整對者有幾人,爲自己今後選拔一些可用之人,纔打算將算經試卷由御批殿代勞。

    御批殿不同與內閣,但卻有大批另類官職人員,掌管朱慈炲下制資產總鋪一類,二人不置可否,朱慈炲竟要將算經試卷交予御批殿。

    算經試卷審批,他二人皆看過題,題出五本算經,只需對照即可。

    宋應星猶豫道:“若如此也可,王上到時該以何定前榜甲者”。

    :“內閣廷卷爲主,算經當爲參考,若有二人爭奪狀元不相上下者,適以算經高低,若有二人同例者,也可依算經高低,內閣若有兩份不相上下者,也可依算經高低擇之”。

    朱慈炲強行在科舉官場考覈當中加入算經,以讓官員及士子們皆有介心,此次科舉以算經爲主,難保百官及士子們不會到宮外舉旗抗爭,不利於他的統治。

    朱慈炲只得退一步,讓算經先爲輔,來日曾改,一步步來。

    本來百官方纔廷試完後,對朱慈炲命人收走算經試卷有些不解,二人經朱慈炲這麼一說道,瞭然。

    二人對御批殿審算經試卷,算經也並無看好之意,奈何爲朱慈炲之旨。

    朱慈炲出的算經在二人看來太過兒戲,只要熟讀即會,一百個人同時答對豈不是要有一百個狀元。

    又聽朱慈炲說道,此次最終還是會依內閣所付試卷爲主,算經爲輔,不由鬆了一口氣。

    馮知遠道:“王上此舉也未嘗不可,如此,算經試題,便交於王上之手,御批殿審理”。

    :“五日後放榜,當加開一榜,喚算經榜,此爲增進學子們對算經熱度,孤擬算經頭榜獎銀千銀、二三各五百銀,前十各一百兩”。

    加開一算經榜沒什麼,但考試中舉上榜獎銀激歷,馮知遠、宋應星二人認爲此舉不妥,那有學子中之即以賜銀,叫百官及科榜學子如何想。

    宋應星道:“王上,自古聖賢之道,遠錢財近聖諭,縱然算經例榜,但如此獎銀製,恐會招制考生們的抵制”。

    馮知遠道:“王上,此舉大爲不妥,讓世人如何看待王上,以算經前十獎勵銀兩,實辱聖賢”。

    二人勸誡朱慈炲,此如不可開,讀聖賢書所爲何也,功名二字,又內心有尊嚴,二人不敢苟同朱慈炲這種做法。

    :“那這般,此次科舉廷榜前十與經榜前十皆有此銀,愛卿看如何,金榜題名時,獎元、榜眼、探花巡遊王城,威風不以,就當孤賞賜前十甲考生以激歷之”。

    “這”。

    二人都有些猶豫了,不知該如何回答。

    :“孤賞二榜前十難道考生還不高興,二位愛卿別爲此事爲難了,此事就如此辦了,二位愛卿對於中舉考生可有安排之處”。

    馮知遠、宋應星也只能認了,兩榜各賞,知曉朱慈炲退而求其次。

    朱慈炲下面的話,讓二人爲之一楞,考生怎麼安排,朝庭是有國子監或翰林院來安置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一甲二甲三甲考生的。

    翰林院國子監明時就有。

    考生通常來講,就是官員們後備隊伍,缺失的官員皆由國子監翰林院補充。

    內閣也有一座翰林院,乃歸尚書宋應星管轄,可時至今日,翰林院內竟無一人,早早備好的竟沒人。

    國子監乃大明最高學府,致今無無人提及,官員一忙連此事也忘了向朱慈炲奏報。

    真話,宋應星不是不想壯大翰林院,而是有幾個人,全以被朱慈炲拉出爲官,隨着地盤管轄擴大,本有的幾十人,全以被送往各處爲官了。

    導至,後備官員的翰林院空無一人。

    宋應星道:“王上,翰林院空有其名,今因官員短缺無一人也,王上若言安置,臣以忘記有此一院,今臣有一事需向王上奏報,我朝缺一國子監,國子監,太祖時用爲應天府學,後改稱國子監以培養人才之用,今臣請王上,開設國子監培養考生,以開聖學,爲以止住官員不足,擇優任官”。

    話落,宋應星起身,對朱慈炲行挕禮請命。

    翰林院可以不需要,但國子監乃是一國最高學府,宋應星教部尚書,六部時代歸禮部,而於朱慈炲內閣十部則歸於教部統管,禮教分開,身爲教部尚書的宋應星,有責任提醒朱慈炲。

    朱慈炲治政以來,事務繁多,百官較之他更加忙碌,因而國子監無人提,翰林院空無一人,有點才識的,皆被提拔爲官。

    朱慈炲若有所思,他到是思考過國子監的另一種,辦大學一類的名校,不單學儒學,待自身勢力增強時開辦,現即然提出,就以不得不辦。

    :“宋卿有心了,聽卿一席話,孤才知錯失了何,那便開辦國子監,以培養我大明學子,孤對此道不甚瞭解,愛卿回頭擬份奏摺予孤一觀,在做批覆”。

    “微臣尊旨”。

    教育要辦,還需大辦特辦,朱慈炲需待宋應星將國子監奏摺送上,在做修改探討,尋找一條大規模興辦教育之政。

    而此教育之道,絕非各地數千書院私熟可比。

    :“國子監還於探討中,五日後考生中榜者,暫充爲各處下屬副職官位,以補各地空缺,待熟悉孤之政,來日若有厚位,在以此批學子,擇之提升,二位卿家以爲可否”。

    科舉,舉士就爲選拔官員,以爲己用,翰林院中坐板凳不可取,還是拉到各處先入仕爲官,以後在將國子監翰林院立起。

    參閱過各部官員空缺,朱慈炲深感缺一千,是缺官近兩千人,有些地方還只能派一熟悉了自己王政的官員單個去組建,存在水分十足,因而內閣各部時常會有官員上奏問尋王政。

    馮知遠道:“各處空缺,王上此舉可以爲之,王上,不知此次科舉當收錄多少考生”。

    馮知遠也知朱慈炲開辦科舉用意,那便是擇人爲官,只是以往科舉入選人員有限,明白朱慈炲之意的馮知遠,猜測此次科舉最少不下一百人會被錄用。

    朱慈炲道:“內閣就依往殿排名,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前十皆有大材,留都爲官,好生栽培,舉科舉前百者,放於各省府城任仕,如何”。

    “王上聖明”。

    :“至於百位以後之人,孤看若算經有爲而經典不爲者,當是算經大材,孤會擇其爲官,將名單交予一份內閣,也不枉大明各地考生,奔赴建昌科舉盛情”。

    朱慈炲竟還要從百名以後選人爲官,這讓二人大喫一驚,可聽朱慈炲所言,二人也不好駁斥朱慈炲。

    只得挕禮道:“臣等臣旨”。

    二人也是無奈,治地官員空缺分外緊張,讓不入榜者考生不白至建昌科舉一場,若願意,自有官位。

    內閣時常會爲缺少官員而苦惱,如今有大量考生因爲科舉,不遠萬里而來,許多人等皆有求官求名之心,到是成全了考生們。

    朱慈炲道:“二位愛卿勞累了,先回府休息一番,明日好審批廷卷”。

    “臣等告退”。

    望着離去的二人,朱慈炲若有所思,想要改變需以溫火慢蒸,待來日治下對算經不陌生後在行改政。

    朱慈炲也不想太過逼迫了官員,連那以後官員官核加一道算提,都引起了官員不滿,考政績就考政績,非得逼你述職時回答一算題。

    時間匆匆,各部官員加入審覈試卷隊伍中,第二日,宋應星關於國子監的奏摺遞交上朱慈炲的御桌之上。

    爲恐朱慈炲對國子監不甚瞭解,從他存在至今,宋應星一字不漏的程報予了朱慈炲。

    朱慈炲是可以問尋太監們,但此中之事,瞭解最深還需有文官親自上奏,他纔能有個直觀,無人比文人對這座大明學府更加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