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長樂公主對我攤牌了 >149、君父大義
    常何,汴州浚儀縣人,爲人驍勇仗義,且廣施恩德,爲反抗暴政,拉起一支五百人的鄉勇,可見其在當地威望極高。

    當時有三大義軍勢力,分別是河北竇建德,山東瓦崗軍,江淮杜伏威。

    常何審時度勢,率部加入瓦崗,並首戰得利,於滎陽大海寺一役,隨李密伏殺隋朝大將張須陀。

    常何因作戰勇猛,被封上柱國、雷澤公。

    隋大業十三年,唐國公李淵發動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李唐王朝,搶得先機。

    而瓦崗軍雖縱橫河洛、關東,所向披靡,隱有天下共主之勢,然一朝敗於王世充之手,便銳氣盡失,人心潰散。

    常何料安危之勢,審興亡之跡,向李密進言,主張歸附唐王朝。

    李密便從入西之議,但投唐之後沒過多久就心生悔意,欲降而復叛。

    常何等竭力勸諫,卻制止不了李密東山再起的野心。

    常何無奈,即便自己深受唐皇李淵器重,不僅保留了上柱國、雷澤公等虛職,還被封清義府驃騎將軍,卻依然選擇追隨李密。

    直至李密叛逃被殺,常何才轉投王世充,最終帶着王世充內營再次歸順唐王朝。

    ……

    李麗質靜靜聽着羅太歲講訴常何投唐過程,心裏唏噓不已。

    她只聽說李密降而復叛,沒想到常何在其中也遭遇幾番坎坷。

    這一刻,常何的形象立即豐滿起來。

    “常何在李密落魄之時不離不棄,是謂盡忠。李密被殺後,沒有立即投降大唐,而是輾轉經過王世充,再回大唐,此爲變通。”

    羅太歲緩緩說道:“對此,太上皇嘉其變通,尚其英烈,仍然禮遇,特授車騎將軍。

    此後,常何便活躍在各個戰場,直至武德七年,奉命入京,於玄武門宿衛。”

    “奉命?奉誰之命?”

    李麗質敏銳的捕捉到羅太歲話裏的關鍵一點。

    玄武門的重要性,武德九年之後應該沒有人能忽視。

    按照羅太歲之前的說法,常何武德四年供職於陝東道大行臺,是她父皇的下屬官員,武德七年卻被調入長安宿衛玄武門,兩年後此地就發生了兵變……

    這個調令誰安排的就很能說明問題啊。

    果然,就聽得羅太歲說道:“自然是奉秦王之命。”

    彼時秦王,即當今天子。

    “怎麼可能?!”李麗質失聲叫了出來。

    儘管隱隱猜到了這一點可能性,她還是震驚得無以復加。

    若羅太歲所言不假,那麼當初她父皇選擇在玄武門發動兵變就不是被動的無奈之舉,而是……早有預謀!

    “怎麼不可能?”羅太歲淡淡看着平靜的湖面,“當時的秦王身兼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一職,自然有調動下屬的權力。

    同時,他還在朝中擔任尚書令,領十二衛大將軍。

    谷鍍

    京師的宿衛部隊都歸尚書省管理,具體由十二衛統領,因此,秦王完全不需要通過任何人就可以將常何調至玄武門。”

    換言之,沒有人可以在不驚動秦王的情況下做出這一調令,即便是當時的唐皇李淵也不行。

    羅太歲的話有根有據,李麗質無力反駁。

    “所以……你認爲當今天子事先將常何安插在玄武門,其實是早有預謀,而非事態危急,在兩年後被迫發動反擊?”她聲音略顯低沉,就像壓着一塊石頭。

    “不。”不料她艱難得出來的結論,卻被羅太歲很乾脆的否定了,“那時候的秦王的確是被迫的。”

    李麗質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邏輯頓時崩塌了,甚至微微有些被戲耍的感覺。

    只聽得羅太歲說道:“天子用兵之道,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這並非羅太歲一家之言,而是諸多學者根據李世民歷次戰役分析總結下來。

    李麗質蹙眉點了點頭,這些之前有聽羅太歲提到過。

    她父皇總是能迫使對手在他制定的時間和地點與之決戰,對戰機的創造和掌控都十分精準到位。

    可是,這和現在談論的事情有什麼關係?

    “問題就在於,雖然成功登上皇位,但選擇兵變這種方式對於當今天子來說卻不是最有利的。”

    羅太歲用手指在腳邊的地面上畫了一條拋物線,然後指着拋物線的頂端道:“簡單來說,玄武門兵變是他在自身實力有所回落,再拖下去只會愈加惡化之際,不得已作出的反擊。

    這和過去的歷次戰役不同,看似全程佔據主動,實則被動而爲之。

    你不妨對比一下當初洛陽虎牢,一戰擒雙王,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說到這裏羅太歲看了李麗質一眼,見她若有所思,又接着說道:“相信天子當初的打算是,自己先做到無懈可擊,而後逼太子犯錯,讓父皇廢黜太子傳位與他。

    但楊文幹謀反一事過後,這個幻想破滅了。”

    可以說楊文幹事件李世民幾乎是將廢黜太子的理由遞到了唐皇李淵面前,而李淵卻責怪建成、世民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並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及天策兵曹參軍杜淹,一併流放到了巂州。

    明明太子私運甲冑,勾結外臣,而李世民平叛有功,最後卻各打五十大板,李淵立嫡立長之決心不可謂不堅決。

    “對於天子來說,從這一刻起局勢脫離掌控,猶如脫繮的野馬朝着另外一個方向一路狂奔下去。”羅太歲聳了聳肩,“而他縱然知道前面是萬丈深淵,也只能硬着頭皮走下去。”

    “萬丈深淵?什麼萬丈深淵?”李麗質心情有些沉重的問道。

    只聽得羅太歲一字一頓的說道:“君父大義!”

    李麗質心中震動。

    她終於明白羅太歲爲何說她父皇是被迫的了。

    如果皇祖父鐵了心不改立太子,那她父皇想要登上皇位僅剩逼宮一途。

    君父大義……也即是皇祖父李淵,就是那個繞不過去的坎!

    “若是……”李麗質陪着羅太歲抱膝危坐,只不同的是她將下巴輕輕放在了膝上,“若是天子當時放棄爭儲的念頭,安於做一個親王,又會如何?”

    羅太歲嘿然一笑,仰頭望天道:“太上皇還在的話,最好的結果是當一個閒散王爺,安享富貴。

    若有一天太上皇不在了,那最好的結果……不過留個全屍而已。”

    李麗質聞言眼簾低垂,沉默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