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從超神學院開始穿越的武者 >第七十三章開眼看世界
    (上一章我只能概括,因爲我不確定百分百寫對,可能會被網友吐槽。)

    這場戰爭是新興工業化國家與老牌農業帝國的對決,戰爭結果可想而知,在先進的科學技術製造出的武器面前,一切都是浮雲。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啓了恥辱的百年近代史,原本獨立於世界之外、大清統治下的中國,被強行拉入到了世界體系之中……

    見識了西方的船堅炮利,戰爭後一大批有識之士在天朝美夢當中甦醒過來,他們這才意識到,他們原本看不起的“奇技淫巧”,竟然爆發這麼強大的威力。林寫了一本叫《四洲志》的書,上面介紹了海外國家的地理、人文、政治、軍事情況。

    “這頭(泥足)巨人還沒有被打醒!”蒙易說道。

    “腐朽的清廷高層對此毫不在乎,依然閉着眼睛做世界老大,依然認爲自己是天朝上國!”薔薇憤憤無奈的說。

    “誒,你們的百年噩夢從這正式開始了吧。”天使追說道。

    “是的,這一創傷我們不會忘記。”

    戰爭的失敗讓道光皇帝的面子丟大了,他必須找個藉口,在賣國的琦善等一干奸臣的彈劾下,林則成了替罪羊。

    其中原因也有英國人要求交出林,道光不想讓自家的臣子落到別人手中,故將其發配。

    在發配到伊犁路上,天上的三人見到了在一行人陪同護送的六旬有餘的老者,爲國家未來前途的擔憂讓他生出了數縷銀髮,他囑託魏源幫其完成一本名爲《海國圖志》的名書。

    說是名書,不是因爲它有多著名,也不是它內容多震驚世人,它在國內甚至掀不起一絲波動,著名的原因是它反而成爲東洋島國未來幾十年後維新的參考,國人無人問津,未來的敵人卻積極的學以至用,這後面不禁令人唏噓。

    戰爭中,清陣亡兩萬多人,英僅僅死了69人,其他則是因爲海難、疾病等非戰鬥減員造成的。戰爭中這一巨大的傷亡差距就是由英先進武器和軍事戰術所造成,可清廷目前依然一臉無所謂。

    英國軍艦倒是沉了幾艘,歸功於“老天有眼”。

    “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無他深巧耳。不此之務,即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鬨。況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師始能追尾,岸兵能頃刻移動否?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徐嘗謂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

    這是林則徐貶到伊犁的途中,給友人寫的私信,時間是道光二十二年。在信中,他反覆強烈的強調友人萬萬不能讓第三者知曉。上段文字看出他對戰爭後整個國家仍然固步自封的無奈。

    林可以說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歷史書上記載的場面只能讓人怒火中燒,二人看着正在發生的真實歷史憤然不已。目前的國家以經開始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1844年,大洋彼岸的年輕國家加入了欺負華夏的行列,在澳門的望廈村簽署了第二份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因爲當初《南京條約》簽署後他們也想要最惠國待遇未果,便糾集英、法、荷等國要挾。

    在林虎門銷煙時,販賣鴉片的除了英國商人,還有美國商人、荷蘭商人。他們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加之清廷戰敗,已經有人打了他一次,趁火打劫何樂而不爲?

    在談判過程中,美方軟硬兼施,採用訛詐的手法,脅迫中方談判者。耆英屈服於壓力,抱着“一視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擬定的條約草案。7月3日,雙方正式簽訂《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與《海關稅則》,因爲它的簽約地在澳門望廈村,所以稱《望廈條約》。

    條約裏共有34款,並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爲美國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與英國同等的權利。也就是說,英國通過鴉片戰爭獲得的特殊權益,除割地、賠款外,美國全部獲得,而且在許多方面危害中國更厲害。

    1.協定關稅。條約規定:“倘中國日後欲將稅率變更,須與合衆國領事等官議允”。此爲《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範圍的進一步擴大,嚴重地損害了華夏的經濟。

    2.擴大領事裁判權範圍。條約規定:清國民與美國國民發生訴訟事件,美國國民由美國領事等官員捉拿審訊,按照美國法律與慣例處理;美國國民在清與別國國民發生爭議,“應聽兩造查照各本國所立條約辦理”,清官員無權過問。由此,清朝對美國國民的逮捕、審訊定罪、懲治的司法權力全部喪失!

    3.侵犯中國的領海權。美國兵船可以任意到清的港口“巡查貿易”,清朝港口官員須“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國的美國商船,清朝無從統轄。

    4.還規定了12年後可以“修約”的條款。此外,條約還同樣規定了片面最惠國待遇,如清日後給他國以某種優惠,美應一體均沾。

    ……

    可以說,這《望廈條約》比先前簽署的條約更爲完備。

    林從1841年6月28日發配新疆伊犁,從廣東的鎮江出發,到達江蘇揚州時因爲黃河決口,奉命赴河南協助辦理河工治理水災。

    到1842年12月10日到達伊犁戍所。

    帶着失落和擔憂,這位七旬老者於1850年逝世。(他的死因不明確,我不敢亂下結論)